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對於父母來說,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要數是看著自家孩子從呱呱墜地的小不點,長成滿地亂跑的小(熊)天(孩)使(子)了。
寶寶的每個第一次都會給爸爸媽媽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第一次抬頭了、第一次翻身了、第一次笑、第一次爬……每一個細小的改變都在牽動父母的心。
寶寶一旦表現的不太一樣的,父母就又要開始擔心受怕的了:
寶寶這麼大了怎麼還不會翻身?為什麼走路一直都沒有力氣?寶寶哭得那麼大聲會不會有問題?
有很多的新手爸爸和媽媽對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非常關心,看著孩子們身體長的飛快,都想讓孩子早點學會走路,可這也得遵循其中的規律,那寶寶的大運動能力的發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仔細說說。
大運動發展有規律
大運動指涉及胳膊、腿、足部肌肉或全身的較大幅度的動作,即神經對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動,但寶寶在無意識下出現的一些動作或非條件反射引起的動作不能算作寶寶的大運動。
咱們老話兒常說:「一睡二抬三翻四撐五抓六坐七滾八爬九長牙十站十一扶周能走」。
這些都是根據前人們的經驗歸納總結出來的,符合大多數孩子的寶寶的發育規律。雖然寶寶的發育程度會有一些差異,但大體上都是水到渠成,相差不了幾天。
有家長問了,都說了水到渠成,那我們只需要靜靜的等待就行了,對不對?
當然不是!雖然娃的大運動會隨著身體發育而完成,但在這期間,家長也要做好訓練工作!
0-3個月:抬頭踢腿舉胸
通常來說,寶寶在滿月之前,基本上一天都在睡覺,餓了才會哭鬧要吃奶。小腦袋基本都是安安靜靜的不怎麼動。等寶寶滿2個月了,小腦袋差不多能抬起45°,而到了3個月或4個月,基本上就能抬起90°,這時候的寶寶慢慢的也不老實了,學會了翻身和踢被子。
這個階段,家長也不能光看著,多給孩子一些鍛鍊,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多趴著
寶寶滿兩個月了,就可以嘗試讓寶寶趴著玩,這還可以幫助寶寶練習抬頭,鍛鍊寶寶的頸部肌肉、背部肌肉以及腰部肌肉。
被動操
家長可以配合一些輕鬆的音樂給娃做被動操,鍛鍊孩子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活動關節。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觀察寶寶的四肢是否對稱,肌力和肌張力是否正常,髖關節是否正常等。
轉頭訓練
寶寶在睡醒的時候,媽媽可以通過玩具來吸引寶寶做轉頭訓練,還可以用手指來吸引寶寶的注意,來回的晃動來吸引寶寶轉頭。
4-6個月:翻身坐立
到了這個階段,寶寶會自己嘗試著翻身,小腿小腳躍躍欲試的想要翻過去,家長只要保證寶寶周圍沒有危險即可。
如果寶寶半分鐘都沒翻過來,家長就要伸出援手啦。家長還可以進行拉坐訓練,怎麼操作呢?
寶寶仰臥在床上,家長拉住他的手,輕輕的拉起來,注意,一定要輕輕的,儘量讓寶寶自己用力,家長起輔助作用。
等娃再大一點,比如5個月以後,家長可以試著讓他靠在沙發或椅子上坐一坐,從而練習靠坐,每次10分鐘左右,當然家長要在旁邊時刻預防他摔倒。
等再大些,背後支撐的力量儘量減少直至抽掉。
一般娃到了7個月或8個月,就基本可以學會坐了。
7-9個月:爬行
實際上5-6個月的時候,寶寶下肢力量就會越來越強了,家長可以瞅準時機進行訓練。
比如在寶寶面前放好玩具來吸引他,讓寶寶向前,另一位家長可以在後面頂住寶寶的腳丫,讓寶寶有支撐。
但要注意別推寶寶,讓他靠自己的力量向前。
當寶寶爬地非常溜的時候,可以慢慢的讓他扶站,然後就是站立,再到行走。
大部分的娃在18月齡之前能夠學會走路,如果超過這個年紀就要去看醫生了哦。
太早或太晚正常嗎?
關於大運動,除了時間上的對照,相信很多父母也很關心這樣一個問題:
「寶寶發育太早,或者發育太晚,是不是都算不正常呢?」
讀完上面的內容,有些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有幾項大運動的發展,在時間上是重合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大不相同,家長在對寶寶的發育進行評估時,是沒有必要按照嚴格的按照時間段來區分。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孩子運動發育的正常指標,我們就以世界衛生組織的6項大運動發育時間表來做一個分析。
看完這張表是不是就明白許多了,有些孩子到了17個月才學會走路也算在正常的範圍內,像直接略過爬行就能直接站起來的寶寶雖然比較少見,但還是有可能的。如果孩子早些時候就會了抬頭翻身等,這可得歸功於父母的訓練了。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自己孩子不要過於焦慮,要注意放平心態,順應寶寶的發育規律。
如果孩子存在明顯的異常表現,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專門的兒童醫院就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保證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