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察覺到自己被別人關注時,會不會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和語言呢?
霍桑效應來自於一次失敗的管理研究,也叫霍桑實驗。
實驗最開始研究的是工作條件與員工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包括外部環境影響以及心理影響等。而霍桑這個詞源於實驗所在的工廠名,它坐落在芝加哥,是美國西部電氣公司的一間工廠。實驗前期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贊助,後期由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主導,從1924年開始持續到1932年結束,整個實驗花了將近8年的時間,實驗結果由梅奧於1933年正式發表,書名是《工業文明中的人的問題》。
實驗發現金錢不是刺激工作積極性的唯一動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比如安全感、歸屬感等。
同時在工廠中除了正式的組織外還存在非正式的組織,這種基於特殊情感形成的組織也會影響成員的生產效率。
在實驗中進行的大量訪談,溝通,拉近了管理人員和基層人員的關係,改善了人際關係,提升了職員的工作效率。
霍桑效應源於實驗中的意外發現,各種試驗處理對生產效率都有促進作用,甚至當變化條件回歸到初始狀態,促進作用仍然存在。而且這一現象在每一名受試驗者身上都存在,對於受試驗者整體而言,結論也存在。
最終人們意識到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當受試驗者意識到自己是被關注的,便會有一些行為上的改變, 對此,喬治·埃爾頓·梅奧的解釋是,受試者對於新的實驗處理會產生正向反應,是由於試驗者的出現而改變行為。所以績效的提高,並非由實驗操控造成。
霍桑效應對我們的啟示也是多個方面的。
從旁人的角度來看,善意的關注可以造就一個人。之前網上有一個因為重度抑鬱症而選擇自殺的網友在微博上發了封遺書,這條微博引發全國網友的關注,一部分網友聯繫警方,一部分網友盡力安撫她的情緒,鼓勵她挺過這一關,每天都有陌生的網友在留言區鼓勵她,關心她,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她重獲新生,並感謝每一位拉她出泥潭的網友。
從自我的角度來看,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別人的關注會改變我們自身的一些行為,來自外界的目光加強我們的自尊心,讓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趨於理想中的那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