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襪之鄉」重塑全產業鏈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圖集

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組織的電商培訓班。 本報記者劉荒攝

因煤而興、因煤而衰,2005年,吉林省遼源市被列為「國家級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為尋找替代產業,吸納就業人口,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簡稱東北襪業園)應運而生。當時,整個遼源市只有37家襪企。

從「黑」到「白」,由「重」變「輕」,僅僅15年時間,遼源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日產棉襪700萬雙。在中國襪業市場中,遼源襪業異軍突起,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棉襪之鄉」。

與國內其他產區不同,遼源襪業快速崛起,不僅是當地政府放手讓民營經濟唱主角的結果,更得益於其獨特的產業發展模式——建園區共享公共服務,搭平臺聚合全產業鏈,抓服務夯實產業地位。

如今,這個由民營企業開發運營的工業園區,入駐襪業及配套企業達1200多家,小小襪子成了當地經濟轉型的「頂梁柱」。並不滿足既有格局的遼源人,希望躋身產業鏈的更高端,迎接提升全產業鏈水平的新挑戰。

不僅工人好招,配套服務也不操心

要是沒有這次疫情,浙江襪企老闆許知平,已經把訂單投到遼源了。

「我已經考察過幾次了,準備在遼源找一家代工廠。」看中當地勞動力資源的許知平,還舉例說明:「人家遼源的襪廠,臘月廿八放假,正月初九就能開工。我們南方很多襪企,經常四月份人還沒到齊呢。」

相比之下,長三角許多中小企業,過年是個「劫」——春節前老闆租下大巴車,把外省員工送回家,臨行前,再遞上紅包笑臉相送。即便如此,年後仍有不少員工流失。

去年春節過後,義烏一家大型襪廠大幅提高工資,許知平廠裡幾個貴州的老員工,直接就去那裡上班了。

「在我們老家想招一個合適的人,可能得等兩三個月才行,這裡幾天就搞定了。」做了30多年中老年襪的馬建明,是山西運城華邦襪業的總經理。前年年底,他決定來遼源設辦事處,也是看好這裡人工成本低、產業配套全的優勢。

「原材料從南方拉過來,織成襪子再運回去賣,雖說『兩頭在外』價格還有優勢,但並不代表生產成本就低。」另一位襪企老闆沈建燦說,「除了人工,遼源並無太多成本優勢。」

2008年,來自浙江諸暨的沈建燦,到遼源經營紡織原材料。5年後,他創辦了駿燦襪業,現有襪機168臺,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

「南有諸暨、北有遼源」的業內說法,形象地點出這兩大襪業產區的分量。近年來,兩地交流頻繁,碰撞出不少發展啟示。

經常往來兩地的沈建燦,心裡也少不了盤算:「單從員工工資看,遼源確實要低一些,員工多是本地人,也便於管理。如果把廠房租金和冬季供暖費加起來,每年每平方米要200元左右。諸暨那邊不用供暖費,房租也沒有這麼貴……」

「我們的成本2元錢,南方很多廠子,成本還能便宜兩毛。」沈建燦的妻子接過話頭,邊說邊從生產線上拿起一雙襪子遞給記者。

但沈建燦篤信,遼源棉襪的加工質量更靠譜,主要得益於員工隊伍穩定,品控更有保證,「長三角很多襪廠員工來自外地,而且老鄉帶老鄉過來的。老闆話有時說得重了一些,員工可能約著一起跳槽了」。

業內亦有傳聞,同一款式和材質的棉襪,上手一摸質感好的就產自遼源。傳聞之外,越來越多的國際採購商,開始將訂單逐步轉至遼源。

3年前,一位俄羅斯客戶給沈建燦下了數十萬美元的訂單,其餘訂單則分散在其他產區。由於產品質量有保證,去年,對方索性把絕大部分訂單都給他了。

沈建燦也有過返鄉辦廠的念頭,考慮再三,還是決定留在遼源發展,「這裡除了工人好招,很多配套服務也不用操心。一個電話打過去,園區都能安排」。

已在遼源找到代工廠的馬建明認為,雖然生產成本跟山西老家基本持平,但有些品種回去做不了。「要做花色和款式創新,還得要在這邊學,回老家配套跟不上。」他說。

勞動力優勢還能持續多久?東北襪業園副總經理張勝傑有些擔憂:近年來,南方產區「機器換人」速度加快,人工成本持續降低,勢必衝擊遼源的勞動力優勢。

「當年襪業吸納了大量下崗職工,現在我們也開始缺人了。」張勝傑向記者透露,從一位農民到一名熟練工人,需要3個月到半年的培訓時間,花費近1.5萬元。

為了鞏固勞動力優勢,從2018年開始,遼源先後建立了7個農村工廠,還有80多家縫頭企業。僅東遼縣,縫頭這道勞動力密集的織襪工序,就解決了7000人就業,增加農民收入7500多萬元。

一切新鮮的模式都要嘗試

從500萬元、1000萬元到2000萬元,連續3年翻番的銷售業績,使致信襪業總經理張軍濤感到,「自己遇到了天花板,再往上不知道咋做了」。

這位來自河南安陽的大學生,已經在遼源購房買車了。「媳婦是河南老家的,現在也有孩子了。我們也想過回去發展,但生意帶不回去,離開這個園區做襪子,難度一下子就上去了。」他很慶幸自己大學畢業時的選擇。

與外地襪企看好當地勞動力優勢不同,東北襪業園則把目光投向大學生,著眼於培育園區中長期發展的人才隊伍。

早在2009年,東北襪業園決定實施一項大學生「零成本」創業計劃:為每名創業大學生提供擔保貸款,配備12臺大電腦襪機,20萬至50萬元流動資金;第一年房租全免,第二年減免50%,第三年減免30%;對創業大學生免費培訓,並給予生活補貼……

8年前,從中原工學院畢業的張軍濤,和另外10位同學一道來到東北襪業園,成為這項「拎著笤帚上炕」服務的受益者。

性格開朗,說起話來仍有些靦腆的張軍濤,如今已在電商平臺將單一品類襪子的零售額,做到了全國第一。「我是先賣襪子,然後只賣女襪,再後來只賣女襪裡面的可愛系,到現在只賣可愛系裡面的白色棉襪。」他笑稱自己產品越做越小,銷售額卻越做越大。

「雖然只賣白色女襪,但放進全國這麼龐大的消費群體中,就是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是他多年摸爬滾打總結的生意經,「我們主要靠品質和服務,如果說這裡面有100個小細節,你做好了80個,排名應該比較靠前。每個小細節都做好了,業績自然就上去了。」

張軍濤坦言,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電商做到細分市場第一名,既有動力更有壓力。雖說在店鋪顯示的12萬多個評價中,僅有40多個差評,惡意競爭行為難以避免。

「比如有人買了我家一雙襪子,故意剪破,再來一個差評。我們就是認賠,不置氣,和氣生財。每年光這項支出,加起來也不少錢!」張軍濤語調平緩,似乎早就習以為常了。

他甚至和競爭對手坐到了一張桌子上喝酒。對方直言不諱:「你做的這個款式,我們也要做,就要搞你一下。」張軍濤會痛快地應承下來,還不忘提醒對方最好別打價格戰。就這樣,他和一些競爭對手竟成了朋友。

為了保住淘寶網上的名次,一切新鮮的模式他都嘗試。例如,花高價聘請專業攝影師,做好產品展示;多平臺發展,除了淘寶,也在拼多多開店鋪;與來自南方的網紅主播籤約,涉足直播帶貨……

「我們拒絕刷單,但新款出來後,會免費給老客戶送。」張軍濤說,現在線上推廣費用能達到20%~30%,有時比線下實體店成本還高。張軍濤自有襪機28臺,外面委託加工的襪機則有200臺左右,他認為這樣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比較靈活。

東北襪業園的襪業集群,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專注於電商的可能性。在張軍濤看來,遼源襪業整體上的品質,為自己實現品控和細節管理提供了便利,這也是他在電商平臺上的核心競爭力。

張勝傑告訴記者,截至2019年,東北襪業園吸引大學生創業就業逾3000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企業135戶,創業成功率達到75%。

只要機器開著,心裡就不太慌

在東北襪業園,六成左右的業務量依靠訂單加工。受疫情影響,眾多襪企或遭遇訂單取消,或面臨物流中斷,外貿業務受阻。

重壓之下,沈建燦努力維繫著俄羅斯市場。與去年同期相比,俄羅斯客戶的訂單量,也只剩下三分之一。

內貿之路同樣任重道遠。在疫情防控期間,遼源市依託東北襪業園,大力實施「百千萬網紅直播」計劃——計劃在3年內,引進和培育100家傳媒公司,打造1000個直播間。到目前為止,園區已經開闢出140多個網紅直播間,引導企業開展線上直播帶貨。

不善言談的沈建燦,沒想過自己直播帶貨,不過也緊跟潮流,籤了幾個大學生,給自己主打內貿的「鑫利源」品牌帶貨。

「她們拿貨把價格壓得很低。我每雙襪子只賺幾分錢。」沈建燦坦言,還沒嘗到直播的甜頭。去年此時,駿燦襪業已經做了一兩千萬元的業務,今年還不到500萬元。

「只要機器開著,心裡就不太慌,至少可以把員工穩住。」這位南方人還沒有丟失信心,產業寒冬總會過去。

去年4月份,東北襪業園組織400戶園區企業到義烏,現場學習如何做電商、補短板。沒想到人家一排架子上,同時放了20多部手機,20多個不同平臺同步直播。這樣集中直播的大場面,一下子讓大家開了眼,內心受到很大震動。

2個月後的一天,園區事業部的劉喜龍告訴記者,「近幾年,陸續有企業退出,還有一部分轉向了電商」。說話間,從他身後一幢房子裡傳來陣陣掌聲。

這是園區正在組織的電商培訓班:「來,大家跟我念,我的眼神具有殺傷力,我的眼神具有穿透力……」講臺上,一位西服筆挺的年輕人,正在傳授直播經驗,臺下是一百五十多雙充滿好奇和憧憬的眼睛。

「這邊直播起步比較晚,首先得讓大家張開嘴。」據園區電商運營部部長胡平介紹,經多方引導,很多年輕的襪企老闆,已經開始一邊打理車間,一邊直播帶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園區企業在線上開設了3000多個店鋪,200多人在快手、抖音等平臺開展直播業務。

現有320臺襪機的鴜鷺鳥襪業,年產值約4000萬元,成立8年已經搬過4次家了。公司總經理孟雪梅告訴記者,企業每搬一次家都向前邁一大步,從廠子裝修、樣板間裝修,投入不斷增加,穩步朝正規化、品牌化方向走。

「不想再像家庭作坊那樣,要提升企業的現代化水平,但得一步一步來。」孟雪梅坦言,雖然公司主要做內銷,但這兩年生意特別不好做。現在大城市流行的生活館模式,給了她很大的啟發,下一步將主推的親子款棉襪,從價位和質量上,都要比現在提升一個檔次。

不缺產能,缺的是品牌附加值

在東北襪業園打拼多年的初治儉,成了第一個到諸暨辦襪廠的遼源人。

初治儉的童襪廠,在遼源小有名氣。不過在去年夏天,他一口氣賣掉了400多臺襪機,南下開闢新「戰場」去了。他解釋自己「變換賽道」的理由:品牌要進一步提升,遼源已經有些「供氧不足」。諸暨產區整體定位高於遼源,對打造新品牌非常重要。

吸引這位東北人南下的,還有諸暨更加完備的產業鏈。按他的話說,「這裡小到一顆襪機的螺絲釘都能生產」。

目前,初治儉已經購置了數十臺智能一體化襪機。儘管一臺新襪機的價格,能抵原來20臺舊襪機,但用工數量減少一半,每雙襪子的價格能提高5毛錢,算起來並不虧。

「你知道我們遼源一雙襪子能賺多少錢嗎?像我們大一點的廠家可能好一點,能賺個兩毛錢,小一點的連一毛多錢都沒有。」孟雪梅曾給記者算過這樣一筆帳。

幾年前,張勝傑到著名的箱包產地——河北白溝考察,花了600元買了一個旅行箱,一直用到現在。「我們遼源襪子也一樣,質量沒問題,但要麼代工沒品牌,要麼自有品牌價值低,賣不上價。」

張勝傑認為,遼源不缺襪子產能,缺的是品牌附加值。政府準備做大做強100個本地品牌,但「品牌成長有天花板,對遼源襪企來說,打造品牌並非易事」。

他還抱怨,東北大環境早有改觀,可外界仍有不少誤解:「有些投資人,對我們的項目挺感興趣。再一問工廠在東北,就開始猶豫。」

遼源市工信局副局長崔海倫直言,東北襪業園的品牌已經樹立,至於園區企業如何打造品牌,政府部門要釐清職責,「過去產品質量由有關部門評定,現在由消費者來定義」。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淘汰落後產能,提升品牌附加值,諸暨市曾通過規範出租房管理、取締無證照經營等專項整治,「砍」掉了3000多家襪業相關企業。

來自其他襪業產區的招商隊伍,聞訊趕來,第一時間「進駐」諸暨。這些外溢的產能,客觀上擴大了中國襪業的產業布局。張勝傑證實:「我們也去招商了,雖然企業沒有搬到遼源,但開始利用我們的產業鏈了。」

遼源很多襪企都採用多品牌營銷產品,有的襪企竟有上百個品牌,導致品牌推廣成本增大,難以形成品牌優勢。

已經投入六七萬元做戶外廣告的馬建明,發現除了遼源襪業這個區域品牌外,當地企業似乎更熱衷於宣傳企業名稱。

記者在路口的華邦襪業廣告牌上,看到赫然醒目的廣告語——「中國首家專業生產中老年襪子」。馬建明對此似乎並不避諱:「這個首家屬於自我吹噓,我們初來乍到,你不吹的話客戶進不來,好在誰是第一家也沒法考證!」

但他堅稱,華邦做中老年鬆口襪是最專業的,產品也是最全的,「穿這種鬆口襪腿上不會有勒痕,還能拉開,咋拉都沒事兒,這個技術不光遼源做不了,浙江那邊也做不了」。

「平臺+服務」聚集產業新模式

在長三角和珠三角,許多世界級的製造業集群,就根植於街道或者鄉鎮。過往三四十年時間,這些巴掌大的地方,通過承接產業轉移,發揮勞動力優勢,不斷細化分工,織密產業鏈條,最終成為一個個「沒有圍牆的世界工廠」。

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一批闖關東的山東人,在當時還叫西安縣的遼源,建立了襪子作坊。

「腳穿西安襪,天地都不怕。跨過鴨綠江,把老美打趴下。」這句順口溜,形象地說明了遼源襪的地位。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遼源針織廠共捐獻了數十萬雙土線襪。

1960年,遼源籌建國營第二針織廠,更新設備並吸納上海技術支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遼源擁有專業設備近300臺,年產襪子800萬雙,被譽為「東北小上海」。

和眾多國營紡織廠的命運類似,上世紀80年代末,國營第二針織廠開始走下坡路。1998年改制後,一批國企老員工成為民營襪廠的星星之火。

在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建立前,遼源市大大小小的襪廠,總產值也有近億元。

由於小襪廠分散經營,印染致汙日趨嚴重。「東遼河遼源段,經常一會兒紅一會兒黑。建立這個襪業園,除了為資源枯竭轉型尋找接續產業,也是集中治汙的需要。」當地一位不願具名的政府官員透露。

2005年,由民營企業投資興建的東北襪業園一期,通過多項減免政策吸引企業入駐,打造「平臺+服務」聚集產業的系統工業服務新模式。

與依靠市場力量自發形成產業鏈不同,東北襪業園作為一個實體平臺,管理者將產業鏈進行拆分,按照分工把各類企業聚合:織造的專做織造,縫頭的專做縫頭,銷售、物流也都成立專業部門。隨著每一個環節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襪業產業集群「水到渠成」。

與此同時,園區自建熱電供應與汙水處理,為企業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保障配套所需。隨著環保要求提高,東北襪業園集中汙水處理、集中環保審批等優勢進一步顯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區競爭力。

東北襪業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田中君稱,正是依靠這套模式,「從南方人的盤子裡,生生地夾過來襪業這塊『肥肉』」。

遼源襪業的成功背後,政府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園區仍有部分管理骨幹,是地方政府派駐企業幫扶的公務員,他們利用體制內的經驗,為襪業發展出謀劃策。

遼源襪業的異軍突起,檢驗了「遼源模式」的現實生命力。去年以來,張勝傑已經接待多批前來「取經」或洽談合作的政府、企業代表。

「湖北十堰、新疆庫爾勒等地,都在建襪業產業園。尤其是庫爾勒,我們叫東北紡織工業園,庫爾勒叫西北紡織工業城。」張勝傑笑著說,新疆有政策資源,接近原料產地,出口也很便利,對遼源襪業產生了衝擊。

尋求「破牆」突圍之路

截至目前,約有三萬人在東北襪業園內,從事襪子織造。「圍牆」之外,還有四萬多人活躍在產業鏈上。

在採訪中,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圍繞園區的這道有形之牆,服務了企業,培養了產業,同時也「構築」了一道阻礙創新發展的無形之牆。

行走在園區內,明顯能感覺到一絲緊張的氣氛。不少企業甚至謝絕拍攝展廳陳列。記者亮明身份,表示自己並非競爭對手,也不能打消商家的疑慮。

展增襪業是園區內一家規模較大的企業,年銷售額超過三千萬元。負責人高娟心直口快:「從建廠起我們設計部門就沒讓人參觀過。周圍都是同行,一打眼就能看出門道。」

她繼續解釋說,公司管理團隊和設計師都是花錢從南方請來的,「特別害怕被別人搶去」。

需要提防的不僅僅是園區內的同行,300公裡之外的遼陽市小北河鎮,也是眼下的競爭對手。公開資料顯示,小北河目前有200多家襪廠,大型電腦襪機2萬多臺,棉襪產量僅次於遼源。

「我們出來什麼款型,那邊很快就有相同款型。」張勝傑說,「小北河很多襪企,房子是自己的,用的也是民電,成本上優勢比較明顯。」

不過,在業內人士眼中,除了獨特的發展模式,東北襪業園獲得的補貼力度,是其發展優勢之一。

承載資源枯竭性城市轉型功能的東北襪業園,是當地替代產業的主要載體。遼源市工信局副局長崔海倫證實,工信口每年半數補貼,都投到了工業園。「項目運轉至今不容易,主要是財務成本太高,光利息就幾個億。」他對此頗為感慨。

「工業園年銷售收入120億元,但財政貢獻並不大。」遼源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猛證實,「稅收和產值不成正比。」

「我們的補貼對象是園區,結果對衝了財務成本。我知道外地有些產區,直接補貼襪機,最高補到機器價格的一半。所以有些襪企老闆,衝著補貼也要搬過去。」前述不願具名的官員坦言。

正掛職紹興市委常委、副市長的欒國棟,是遼源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在他看來,遼源襪企在成本控制和精細化管理上還有潛力可挖,「如果南方企業做襪子細算到分,遼源這邊可能只算到角」。

張猛回顧去年4月的義烏之行,「老闆回來後感嘆,原來覺得做好淘寶天貓就行了,這次見識了網紅的威力。」

遼源當地媒體,則把這次跨越2000公裡的交流,稱為遼源襪業的「破牆」行動。

今年6月30日,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全資子公司——東北襪業,又將研發中心開到了上海。遼源襪業成功躋身國際大都市,為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建立了「前沿哨所」。

除了「外出取經」,園區還提出「一廠一品」戰略:圍繞「建設100個品牌企業、100個研發企業、100個精細化企業」,定期舉行「一廠一品」通氣會,企業間分享經驗,切磋學習……(記者劉荒、黃海波)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焦點

  • 阿里1688聯手「中國棉襪之鄉」遼源,把遼源襪交會搬上「雲」
    7月27日-29日,第五屆中國·遼源國際襪業交易會暨首屆遼源品牌襪子線上交易會(以下簡稱"遼源襪交會")將如期與客商見面。今年特殊情況下,兩年一度的襪業行業盛會——中國遼源國際襪業交易會仍將如期舉行。今年,阿里1688將與遼源市政府聯手,以"襪行天下,雲上遼源"為主題,創新性地採用新舉措,共同舉辦雲上展銷會。
  • 遼源又成為「中國棉襪之都」
    遼源又成為「中國棉襪之都」 2020-09-30 16: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從資源枯竭城市到中國棉襪之鄉——吉林遼源念好民營經濟「三字經...
    新華社照片,長春,2018年11月13日從資源枯竭城市到中國棉襪之鄉——吉林遼源念好民營經濟「三字經」在吉林省遼源市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的一家襪企內,企業老闆邢力鵬為線上客戶解答問題(11月11日攝)。特別是一座民營襪業園橫空出世,讓遼源成為中國棉襪之鄉,形成了「南有諸暨,北有遼源」的發展格局。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地民營經濟成長迅速,離不開「快、實、活」的「三字經」。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 只要機器開著,心裡就不太慌:「中國棉襪之鄉」尋求「破牆」突圍
    從「黑」到「白」,由「重」變「輕」,僅僅15年時間,遼源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棉襪之鄉」。圍繞園區的這道有形之牆,服務了企業,培養了產業,同時也「構築」了一道阻礙創新發展的無形之牆。
  • 一場行業盛會背後,"中國棉襪之鄉"遼源如何借力1688實現數位化破局?
    第五屆中國·遼源國際襪業交易會暨首屆遼源品牌襪子線上交易會(下簡稱「遼源襪交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時。每年盛夏,正是全國各地廣大襪業批發客商為即將到來的秋冬銷售旺季看貨選貨、大量備貨的關鍵時間,以「中國棉襪之鄉」和「中國襪業名城」美名蜚聲海內外的源頭產地吉林遼源,作為國內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和國家級出口襪製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自然也成為廣大襪業批發客商走訪備貨的不二之選。
  • 吉林遼源市推進產業結構轉型 成「中國棉襪之鄉」
    「中國棉襪之鄉」的城市名片越叫越響。「遼源產業轉型,著力點就在於『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發展壯大新產業的同時對既有產業進行創新升級。」遼源市發改委副主任李長祥說,遼源已基本擺脫對資源開採的依賴,形成裝備製造、農產品深加工、高精鋁加工、醫藥、紡織襪業五個接續替代的優勢產業。
  • 推動餐飲文化全產業鏈,這城市想打造國內第五個「廚師之鄉」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內蒙古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會長郎立興接受第一財經專訪表示,烏蘭察布市打造「廚師之鄉」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食材優勢和人才優勢。值得關注的是,烏蘭察布也希望打造一批名菜、名廚、名店、名企和一支優秀的餐飲企業家隊伍,藉助地區特色美食推動餐飲文化全產業鏈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 GoFun出行實現盈利 推出GoFun Connect重塑汽車產業鏈
    GoFun出行在穩紮穩打做好現有業務的同時,通過GoFun Connect,打造具有個性化、全時段和全場景的自駕出行方式。  明確發展定位 重塑汽車產業鏈  資料顯示,在中國上億的私家車保有量中,至少有千萬的閒置車輛,目前汽車產業已經進入存量時代,而共享汽車的出現,對於加快重塑整個汽車產業鏈協同發展、盤活資產、實現利益的多元分配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意義。
  • 昌邑被評為中國溴·鹽之鄉
    昌邑被評為中國溴·鹽之鄉 2011-11-23 08:00:00    作者:宋學寶 王魯兵   來源:大眾日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鹽之鄉 該市 年產量 原鹽 地下滷水
  • 【吉林的「70個新中國第一」】遼源: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
    &nbsp&nbsp&nbsp&nbsp中國棉襪,遼源製造!&nbsp&nbsp&nbsp&nbsp每一天,有700萬雙棉襪從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流向世界各地。
  • 光伏產業鏈估值有望重塑,概念股紛紛大漲
    消息面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10日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表示,初步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可能達到3500萬千瓦,持續8年成為全球第一。光伏利用率也保持高水平,1到10月份的光伏發電利用率達到98.3%,同比增長0.12%。光伏發電成本也進一步下降。
  • 北緯47度的可視化全產業鏈 讓寶寶奶粉眼見為實
    飛鶴乳業近期在國內首家推出雙屏互動可視化全產業鏈,實現手機APP、微信公眾帳號全程可追溯。  消費者可以通過飛鶴在全產業鏈各個環節中預置的遠程攝像頭,隨時隨地通過PC在線或手機端看到農場牧草種植、牧場奶牛養殖與鮮奶採集等關鍵環節,隨時了解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是如何誕生的。
  • 四川什邡舉辦「中國雪茄之鄉」全球推介之旅活動
    本報訊 10月28日,記者從第六屆「中國雪茄之鄉」全球推介之旅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德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辦,什邡市人民政府、四川中煙什邡捲菸廠、四川中煙長城雪茄廠、什邡恆陽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承辦,以「名人與雪茄」為主題的該活動將於11月5日至11月8日在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舉辦
  • 宜都柑橘形成全產業鏈
    宜都是「中國柑橘之鄉」,域內柑橘面積30萬畝,年產約60萬噸,宜都蜜柑,甘甜鮮美,是湖北十大名果,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近年來,宜都以打造國家柑橘農業公園為契機,全力延伸柑橘產業鏈,通過土老憨、豐島食品等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對柑橘「吃幹榨盡」,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讓宜都柑橘全面提高「身價」。2018年,「宜都蜜柑」品牌價值已達31.12億元。
  • 傳化支付深挖物流行業應用場景,實現產業鏈的重塑與延伸
    11月8日,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物流技術裝備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0數字經濟與網絡貨運發展專題論壇」在天津召開。本次論壇以「技術驅動變革,效率驅動價值」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和業界大咖齊聚一堂。共同探索數字經濟背景下網絡貨運新業態,加速貨運行業轉型升級,引領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傳化支付受邀參與此次論壇。
  • 光聯SD-WAN賦能美膚寶重塑產業鏈互聯體系
    光聯SD-WAN賦能美膚寶重塑產業鏈互聯體系 2020-12-18 11:40
  • 羊毛襪和棉襪的區別 羊毛襪和棉襪哪個保暖
    羊毛襪和棉襪的區別 羊毛襪和棉襪哪個保暖 2020-01-08 14:05:02 來源:全球紡織網 羊毛襪和棉襪的區別,羊毛襪和棉襪哪個保暖?
  • 上海助力「巴旦姆之鄉」 打造「農業甜蜜產業鏈」
    央廣網莎車10月14日消息(記者張雷 吳善陽 傅聞捷)在上海的援助下,享有「中國巴旦姆之鄉」美名的新疆莎車縣,已經形成了105萬多畝的巴旦姆生產基地。同時,上海援疆資金積極扶持引導發展當地養蜂業,推動形成了集「巴旦姆、蜂蜜、油菜、萬壽菊和農業旅遊」為一體的「甜蜜產業鏈」,帶動當地上萬戶農民就近就地穩定就業。
  • 儋州獲「中國粽子美食之鄉」稱號
    11月28日,在三亞舉行的2016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上,中國飯店協會授予儋州市「中國粽子美食之鄉」的稱號。據了解,根據海南省酒店與餐飲行業協會推薦,6月28日至29日中國飯店協會派出專家考察評估組,對儋州市申報「中國粽子美食之鄉」進行實地考察和評審驗收。
  • 雲煙之鄉:天下菸葉在雲南,雲煙之鄉在玉溪!
    送去北京中南海的這箱以白色為底,圖案全是紅色,紅的塔,紅的山,紅的雲的雲煙,印證了那個年代的紅色浪潮。玉溪「雲煙之鄉」的美稱越叫越響,越叫越紅。而這時的「雲煙之鄉」,已不單純是指烤菸的優勢,而是以烤菸為基礎,捲菸為核心,農業促進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菸草產業鏈了。歷史辯證地來看,可以說,真正使「雲煙之鄉」名揚四海的,是「紅塔山」的崛起,是紅塔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