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寶寶「頑固性」鵝口瘡的五個步驟

2020-12-18 寶寶知道

寶媽問:你好!寶寶11個月,鵝口瘡一直反覆,用的是制黴菌素片+益生菌+VC,都是兒研所的藥,擦藥就好,停藥就起。日常生活很注意衛生,有朋友推薦冰硼散,可以用麼?

崔玉濤答:對付「頑固性」鵝口瘡,1. 除了用「殺」黴菌藥物——制黴菌素塗口腔黏膜外,可考慮口服氟康唑(大扶康)。注意:必須得到醫生處方。2. 活性益生菌服用,每次劑量要足,應達至少15億活菌/次。3. 去除家庭環境任何消毒劑和含消毒劑的用品。4. 儘可能不用/少用抗生素。5. 必要時進行免疫功能檢測。「日常生活很注意衛生」應是導致鵝口瘡的基礎。鵝口瘡發病的原因是白色念珠菌,屬黴菌。消化道內的黴菌隨時存在,但受到腸內正常菌群的制約。生活環境過於乾淨,特別是家庭使用消毒劑、濫用抗生素,造成環境中正常菌群減少/失衡,再有慢性消毒劑食入都會影響腸道正常菌群,引發「頑固」鵝口瘡。

=====================

專家介紹:

崔玉濤,中國著名的兒科專家,現任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他曾成功為澳大利亞籍僅重789克的早產兒接生,並被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兩年後孩子的父母重返中國感謝崔醫生。著有《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系列圖書,按照家長們的思維方式和最關心的問題分主題歸類,並配有有趣、有用的漫畫,深受新媽媽們喜愛。

=====================

相關焦點

  • 寶寶為什麼會得鵝口瘡 鵝口瘡能自愈嗎
    原標題:寶寶為什麼會得鵝口瘡 鵝口瘡能自愈嗎   寶寶患上小兒鵝口瘡,總會在寶寶嘴巴的舌頭上看到白屑一般的一層白膜,身為爸媽的我們擔心鵝口瘡讓寶寶疼痛和哭鬧,下面我們看看小兒鵝口瘡的原因是什麼?
  • 寶寶厭奶可能是鵝口瘡惹禍
    美國新生兒每3名寶寶就可能有1個鵝口瘡,症狀往往影響小寶寶厭奶、不吃也不喝等情況。本篇力邀專業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及護理長,詳解寶寶鵝口瘡的照護原則,教會爸媽怎樣避免新生兒鵝口瘡的日常保健之道!  什麼是鵝口瘡  寶寶罹患鵝口瘡很普遍,但到底什麼是鵝口瘡?
  • 鵝口瘡 導致寶寶不願喝奶
    天冷了,天又熱了,寶寶吃奶就鬧騰了,其實,這跟天氣的關係真心不大,是一個叫「鵝口瘡」的傢伙在搗亂呢。      出生不久的寶寶,常常會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粑粑麻麻一看,哇哇大哭的寶寶,嘴唇內側、臉頰內側、舌頭、上顎部分,長了白色乳酪狀的斑點,這可不是他們吃奶後留下的奶塊,而是鵝口瘡,這個醫學上的名稱,還有個綽號叫「雪口」,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
  • 鵝口瘡怎麼來的 這五種情況最易感染鵝口瘡
    鵝口瘡是孩子小時候很常見也很容易患上的一種疾病,對孩子的危害極大,會嚴重影響寶寶的日常生活,也會嚴重影響寶寶的飲食,下面我們看看寶寶的鵝口瘡是怎麼來的? 鵝口瘡怎麼來的 1、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 【鵝口瘡】反反覆覆的鵝口瘡,到底應該怎麼治?
    為了讓寶媽們了解如何預防鵝口瘡,並在治療鵝口瘡時少走彎路,老媽子特意整理了關於鵝口瘡的乾貨,分享給各位。一、鵝口瘡到底是個什麼鬼?鵝口瘡,又名雪口病,是指在口腔內因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而導致的真菌感染,具體表現為在寶寶嘴巴裡長出一塊塊白色奶塊狀斑膜。鵝口瘡經常襲擊1周歲以內的寶寶,一般認為是出生時從媽媽的產道或後期餵養時消毒不徹底的餵養器具等處被真菌感染。
  • 寶寶得了鵝口瘡,怎麼辦?
    5個月大的小明最近吃奶時異常地愛哭鬧,媽媽發現小明舌頭上出現一層雪白色的東西,用棉籤也擦不掉,媽媽趕緊帶小明到兒童醫院門診看醫生,經醫生診斷,原來小明得的是一種叫做「鵝口瘡」的疾病。鵝口瘡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明會得鵝口瘡?寶寶得了鵝口瘡該如何治療?不妨聽聽藥師為您講解兒童鵝口瘡的知識吧。
  • 新生寶寶常見的問題--鵝口瘡
    首先,我們要把鵝口瘡和厚膩的白色舌苔區分開。,而鵝口瘡在舌頭上、嘴唇上,上顎上,嘴巴裡到處生長;第三,舌苔比較容易擦下來,擦完後,舌頭上露出的,可能是下面的一層舌苔,也可能是正常的舌頭,鵝口瘡不容易擦下來,即使用力擦下來後,留下的是鮮紅的創面。
  • 那是鵝口瘡!不是頑固奶渣!這麼治才對!
    媽媽一直以為這是奶渣,其實是「鵝口瘡」!今天,我把「鵝口瘡」的知識總結了一遍,全網最全面,都是乾貨。鵝口瘡如果一直不治療,會影響到孩子吃奶,因為暴露出來的潮紅的黏膜受到強烈吸吮的刺激會產生疼痛,從而孩子就不敢吃,一吃就痛。
  • 寶寶得了鵝口瘡怎麼辦?6大穴位按摩緩解鵝口瘡,試一個好一個
    寶寶出生以後的前3個月,寶寶營養不良或者抵抗力不好的寶寶常常發生鵝口瘡。我們常常會看到寶寶口腔和舌頭上滿一層白色的分泌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鵝口瘡。什麼是寶寶鵝口瘡?鵝口瘡俗稱白口糊,寶寶出生時再通過產道的時候,受到產道中的白色念球菌感染引起寶寶口中出現白色糜點,看似鵝口,故而叫做鵝口瘡。除了分娩被感染,奶瓶清潔不徹底,或者乳房不衛生也會引起鵝口瘡。推拿按摩治療鵝口瘡,建議以清熱瀉火為主。通過一段時間的按摩,對於緩解鵝口瘡還是有很好的療效。
  • 新生寶寶長「馬牙」或鵝口瘡,應該怎麼處理?#葉子口腔科普#
    其實每五個新生兒中就有四人會出現馬牙,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哦!鵝口瘡鵝口瘡是一種口腔裡的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在嬰幼兒中常見。鵝口瘡不影響寶寶的健康,但經常、反覆發作令媽媽們緊張、心疼不已。同時,別忘記維護好寶寶的口腔衛生,每次吃完奶,要幫寶寶清洗口腔,這才是合格的媽媽!5感染了鵝口瘡怎麼辦?
  • 新生兒鵝口瘡
    導致鵝口瘡的是白色念珠菌,是一種黴菌,又叫真菌。鵝口瘡通常出現在頰、舌、軟顎及唇部。初起時是白雪樣、針尖大小的柔軟小斑點,不久後就會相互融合為白色斑片,像奶凝塊一樣,寶寶的整個口腔黏膜都布滿了白色斑塊。感染輕微時,孩子不覺得疼,如果嚴重了,孩子會因為疼痛而哭鬧,拒絕吃奶。
  • 寶寶得了鵝口瘡,寶媽莫驚慌
    貞貞家寶寶這幾天一直哭鬧不止,尤其時吃飯的時候,煩躁大哭,鬧著不吃飯,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小寶寶得了鵝口瘡,什麼是鵝口瘡,如何知道寶寶得了鵝口瘡,鵝口瘡又要如何預防和護理呢?鵝口瘡是寶寶易得的疾病之一,是一種發於寶寶口腔黏膜的一種病,禍首是白色念珠菌。
  • 寶寶得了鵝口瘡怎麼治療?
    鵝口瘡是由真菌傳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見於嬰幼兒。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奶頭不潔或餵養者手指的汙染傳播,鵝口瘡的症狀表現為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那麼,如果得了鵝口瘡該怎麼辦呢?  先看看這些引起鵝口瘡的念珠菌是怎麼來的吧。
  • 寶寶出現的鵝口瘡需要怎樣鑑別?
    一位患者的提問; 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和所提供的圖片分析,引起寶寶這種情況的原因,考慮和鵝口瘡是有關係的。 鵝口瘡會出現哪些症狀?一,鵝口瘡多發生於兩歲以內的寶寶,口腔內潰瘍的部位常常發生於頰內側、舌上、上顎、牙齦等部位的。(您所提供的圖片,只看到舌上有)二,鵝口瘡潰瘍部位的形狀和顏色,常常是呈片狀白屑樣,周圍會伴有紅暈的;三,如果用棉籤擦拭口腔潰瘍的部位,白屑是不容易擦拭掉的,這也是和其他口腔疾病相區別的。
  • 兒科醫生說--寶寶遭遇鵝口瘡怎麼辦?
    1.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是白色念珠菌造成的口腔內感染,白色念珠菌存在於正常的人體內,喜歡陰暗,溫暖和潮溼的環境,比如寶寶的口腔或尿布區域。●鵝口瘡的主要表現是在寶寶的口腔黏膜及或舌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也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白斑周圍多無紅腫。
  • 這種情況是得了鵝口瘡病,並非寶寶吐奶,鵝口瘡如何治療?
    鵝口瘡是一種真菌感染,又稱「雪口病」,是新生兒口腔黏膜受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為新生兒口腔兩側,上顎或舌頭上長出類似奶塊,稀粥殘渣的乳白色的班膜,開始時為小點或小片狀逐漸融合成大片,嚴重時蔓延到咽喉後壁,食管,腸道,喉頭,氣管,肺等部位。
  • 奶垢,鵝口瘡傻傻分不清楚,寶寶有鵝口瘡,媽媽護理有妙招
    作者:寶寶知道 母嬰用戶701516133鵝口瘡是寶寶一種常見的疾病,很多媽媽為這很是煩惱。奶垢和鵝口瘡就很類似,很多媽媽傻傻分不清楚。很多媽媽把鵝口瘡誤當成了奶垢,結果導致寶寶食欲不振,嚴重的蔓延全身,耽誤治療時機。
  • 潰瘍、鵝口瘡、地圖舌,寶寶7大口腔問題大解析!
    寶寶的表現:一般沒有不舒服,可能局部有發癢、發脹的感覺,吃奶時愛咬寶媽的乳頭。原因: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的上皮細胞聚集和角化形成的「上皮珠」,屬於新生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應對:不需要治療,在1個月內會自行脫落。一定不要用針挑或用布擦馬牙,避免損傷寶寶的口腔黏膜,引起感染。
  • 奶瓶消毒不徹底小心寶寶患上鵝口瘡
    隨後,閆女士帶女兒到河科大一附院兒科檢查,發現璐璐拒食的原因竟是「鵝口瘡」。    什麼引發鵝口瘡?    「寶寶不明原因地哭鬧、拒食時,檢查寶寶的口腔,往往可以發現舌頭或頰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狀的斑片,醫學上稱為『鵝口瘡』,又叫雪口,多見於周歲內的嬰兒。」河科大一附院兒科主任醫師郭春燕說,鵝口瘡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外,發病處有斑片白膜。
  • 新生兒春季謹防鵝口瘡 加強寶寶口腔護理
    剛升級成爸媽的年輕父母注意了,剛出生的寶寶在春季比較容易會遭受到念珠菌的「侵襲」,患上鵝口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翁志強表示,鵝口瘡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以新生兒最多見,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鵝口瘡可導致黏膜潰瘍及壞死  鵝口瘡,其實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