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高校相繼進入以內涵發展為主的新的發展期,學科建設就成為高校內涵發展的核心內容。作為蘇北地區辦學歷史最長、辦學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多、綜合實力最強的徐州師範大學,是如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呢?該校校長徐放鳴說:「我們的方法就是大力建設四種類型的跨學科平臺,積極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強化原創性基礎研究徐州師範大學的語言學科具有較好的學科基礎和學術積累,是江蘇省唯一的語言學類省級重點學科。該校資深教授廖序東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教材是全國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漢語教材。
為了強化新興的特色研究方向,形成突出的學科優勢,徐州師範大學整合了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神經生理學等方面的學術隊伍,加大投入,組建了文、理、工跨學科結合的語言研究所,設立了「學科特區」,重點培育具有學術前沿性的神經語言學和工程語言學等研究方向。特別是在神經語言學方面進行了多學科交叉的創新性研究,取得了國內領先的研究成果,培養出國內第一批神經語言學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研究人員。該學術團隊創辦的學術期刊《語言科學》僅僅四年就躋身國內語言學期刊排行榜前列,併入選CSSCI期刊目錄。2006年,該學術團隊帶頭人楊亦鳴教授的專著《語言的神經機制與語言理論研究》獲得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他說:「經過持續不斷地建設,我們這一跨學科平臺已成為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養建設點』,並獲準立項建設『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學科團隊既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得到充分顯現。」
大力進行應用性研究開發
在原創性學科蓬勃發展的同時,徐州師範大學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文科和理工科各選擇一個切入點,構建起為地方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的應用性跨學科平臺。
在文科方面,整合經濟學、人文地理學、測繪科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研究力量,組建了淮海發展研究院,並成為江蘇省面向蘇南、蘇中、蘇北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三大研究院之一。這個跨學科平臺積極面向蘇北地區和淮海經濟區承擔了有關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土地規劃、新農村建設以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等方面的應用開發研究,發揮了很好的思想庫作用,也形成了有區域特色的研究方向。2007年,該研究院被遴選確定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理工科方面,整合生物學、化學、藥學、環境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力量,申報組建了「江蘇省藥用植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聘請了中國科學院魏江春院士出任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對江蘇蘇北及沿海地區的植物資源進行藥用價值的綜合研究,並與蘇北地區的大型製藥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在抗衰老、抗腫瘤、抗病毒的藥用植物資源研究方面有所進展,取得了一批專利成果。2007年,該實驗室還承擔了太湖藍藻治理的部分試驗任務,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效。
面向基礎教育發揮引領作用
一直以來,作為一所師範類院校,徐州師範大學在教師教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徐放鳴校長說:「我們學校在2004年國家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了優秀。近來,學校一直在思考如何為區域基礎教育培養更優秀的師資隊伍。」
學校整合了教育學和教師教育各主幹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骨幹力量,組建了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這個跨學科平臺主要面向蘇北地區和淮海經濟區,與江蘇省各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重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並提供理論指導和隊伍培訓。該校聘請蘇北五市教育局和蘇北地區四所師範院校負責人成立了教師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聯合舉辦了蘇北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改革論壇,形成了蘇北教師教育聯合體的合作格局。該校的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師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還與蘇北地區若干所重點中學共建了『教學科研聯合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項目合作,積極參與合作學校的新課程改革、教科研課題研究,發揮了引領和帶動作用,獲得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評價。」
體現研究優勢和地方特色
在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的時代,徐州師範大學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優勢中出新。該校副校長韓寶平教授說:「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傳統的文史研究中走出新路,從而適應區域社會發展需要,形成具有學校特點的新的特色研究方向和學科優勢。」
該校先後成立了兩個跨學院、跨學科的研究機構。第一個是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由文、史、哲等多個學科的教師以課題合作的形式自願組合而成。這個跨學科平臺以學校文科學報為學術陣地,創辦特色欄目,推出研究叢書,產生了以《中國留學生大辭典》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成果,承擔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招標課題等研究任務。經過十餘年的積累,目前該研究中心已經成為國內公認的兩個留學生研究基地之一。第二個機構是漢文化研究院,由文、史、哲、藝、體等學科的學術骨幹組合而成。該研究院對徐州漢文化遺存的整理、研究、傳播和旅遊資源開發做了大量工作,並以此為基礎申報成功一批高級別研究課題,舉辦了兩次「海峽兩岸楚漢文化研討會」,出版了《楚漢文化論壇》,形成了有影響的系列研究成果,探索出以地方歷史文化研究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