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 只要是嫁女兒, 訂婚時都會送喜餅。喜餅也有分中西式, 中式就是漢餅, 有一整塊圓餅或是小型方形, 有六塊, 八塊之分, 漢餅多像大顆月餅,而西式自不必多言,有各種西式餅乾的組合,紙杯蛋糕和糖果,幾層的蛋糕頂上立著一對相擁而舞穿著妥帖的合體禮服的璧人。
臺灣心形喜餅
西式喜餅——高帽子
在潮州汕頭一帶,和福建一些地區,仍舊有婚嫁贈喜餅的習俗,而真正把喜餅作為一項產業沿襲下來的只有臺灣,臺灣甚至有很多條喜餅街,只要走進任何一家喜餅店,怕都擺脫不了店員倒上茶,然後再端出一盤各式樣子集錦的喜餅邀你品嘗,最後再送你一盒試吃餅乾包的命運。
廣東人,福建人,潮州人,都有明顯劃分了各自籍貫的喜餅,到過大禮那天,吃了女方的喜餅,就要倒數新人的大日子了。
廣東喜餅——紅黃菱酥
廣東人的喜餅有紅黃菱酥,雞蛋酥和合桃酥。更早之前,還有一種叫龍鳳餅的舊時喜餅,它餡料多工序複雜,而且不能久留。除非有預訂,否則師傅是不太輕易費工夫做的。而紅黃菱酥的餡料無非蓮蓉或豆沙,不過趁著吉利,材料也用綠色的班藍豆沙替代了黑豆沙。
福建喜餅
福建人的喜餅有麻(米老)和米(米老),含糖餡的椪餅和豆沙餅。有趣的是,一些福建人因喜愛廣州喜餅,嫁娶時寧願捨棄福建喜餅取廣東喜餅。相反的,一些廣東人被福建人同化,特地定製福建喜餅,不要紅菱酥和黃菱酥。
潮州人喜餅有貢糖、花生糖、軟糖、豆沙餅和鴨頸糖。
潮州喜餅中的豆沙餅
在香港,1986年曾問世一本對喜餅有較為系統的研究書籍,收藏於香港博物館,出於已故展覽總監林秉輝,名為《本地華人傳統婚禮》,林通過多方考察,舉辦展覽並著作此書。
而喜餅的意味絕不在於它的食療功效或者它甜膩的口感,或取諧音及本質的吉祥寓意,榮華富貴,百子千孫,開枝散葉的吉祥象徵,過大禮時不論所有出現均為雙數,寓意一雙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