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總會聽到父母或親戚老師誇獎「別人家的孩子」:那些天生聰穎、學習認真刻苦的孩子,無論是從智力上還是從努力上都遙遙領先,自然也會成為家長們期待的理想孩子榜樣。實際上,又有多少人是天生神童呢?據統計,天生就智慧過人的孩子不到全球人口的1%,而更多優秀的孩子,是因為有父母的良好教育與引導。
北大高材生楊格茗就如此。她的優秀和父母的教導有著密不可分的練習,她的父母也曾是國家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他們也有著自己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
虎父無犬子,楊格茗的父母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的經驗,造就了一套最適合的方式去指導自己的孩子,最終讓楊格茗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北京大學。
在一次節目採訪中,楊格茗的父母透露:在楊格茗小的時候,她也是個頑皮淘氣的孩子,很不聽話,也不喜歡學習。但是父母對她採取了堅決的態度,對於她的要求並不「讓步」,最終才讓孩子逐漸變得更加優秀。
具體要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楊格茗父母的做法吧。
人的記憶時間是有限的,尤其對於短期記憶,遺忘的速度會更快,有些內容甚至我們剛學過就已經忘記了。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指出,只有從記憶到遺忘,然後再次回憶,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記住。
楊格茗並非什麼過目不忘的天才兒童,和許多人一樣,她學過的東西也會很快忘記。只是因為聽從父親的教導,讓她擁有比常人更勤奮的態度:她會將自己學過的知識記錄下來,並且不斷地翻看。這樣可以使她的記憶得到強化,學過的知識也逐漸可以印在腦海中。
楊格茗還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整理錯題並進行分類,再去找相同類型的題反覆強化練習,直到自己不再犯相同的錯誤為止。她還經常自己製作思維導圖來保證思維的清晰,當發現自己的盲點時,她就會及時改正。
楊格茗的父母從小就教育她: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要和時間賽跑,成為勝利的人。從小,楊格茗做事都一定要按照時間完成,不能夠拖延。
特別是在學習方面,她的父母從來不會讓步。也正因為如此,當其他孩子還痛苦地面對作業時,楊格茗早已經按照時間規劃完成了作業,坐在家裡享受自己的休息時間,和父母一起談心聊天。
父親雖然嚴格,但是給她人生帶來的道理與智慧卻讓她受益良多。楊格茗從小就有良好的時間觀念,做事也十分有條理。每次做事之前,她都會先進行規劃,然後按照計劃行事。這個習慣讓她在考試中有多餘的時間可以仔細檢查自己的卷子,當別人還在苦算題目的時候,她已經完成了1-2遍的檢查工作,確保自己的試卷不會出現馬虎的錯誤。
楊格茗的父母告訴她,困難與挫折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還沒有開始嘗試,就不斷地退縮,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可以通過失敗積累經驗、學習知識,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同樣,勇敢地面對困難與挑戰不僅可以鍛鍊我們的意志力與信心,還可以讓我們勤於思考、反思自己的過錯,從而總結經驗,這樣終有一天會抵達勝利的終點。
楊格茗也一直記著父母的話,她在自己的失敗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並避免下次出現類似的失誤。這讓她成長為了擁有堅定意志力,同時有信心面對困難與挑戰的優秀學生。
人生路上的困難千千萬,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從小教導的人生道理。這些道理可以在未來,為孩子的路途點亮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