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程序是個人的話,毫無疑問它是當下網際網路圈最大的網紅。小程序有多紅?大家在百度搜一搜,看看最近的朋友圈就知道了,本文不再贅述。這篇文章也不是談論小程序,而是以小程序為案例,說說我們怎麼才能做好一款新產品的發布?
產品發布是所有產品必須做的一個工作,猶如踢足球時的臨門一腳,前期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最後這一射,它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但是卻不能忽略,少了這一動作,工作就不完整;對於不同工種產品上線的意義也不一樣,對於研發來說,這是項目的一個裡程碑;對於產品來說,這是產品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對於運營、推廣、公關、商務和銷售等來說,這是一段忙碌工作的開始;對老闆來說,意味著更大的開支和更大的收益。
在普通網際網路公司,按照排期和產品上線流程,將產品從測試環境發布到生產環境就算產品發布了,有資源的會在發布前後配合著發布一些新聞稿宣傳一番,土豪的公司除了新聞稿,在發布前會舉辦產品發布會,但大多數產品的發布都是默默無聞的,這個說起來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是為了項目保密,有的是因為產品有很多不確定性,有的是資源不足,而更多的是沒有重視產品發布環節,把產品發布只看做一個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沒有做一個完整的思考,這也導致了很多產品上線後沒有多少人知道,沒有用戶,沒有內容。那麼,怎麼才能做好一個新產品發布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個全新的東西,用戶從知道,認識,熟悉,到成為忠實粉,有一個很長的心理建設的過程,要讓產品發布以後就有好的效果,就要將這個過程提前,提前解決用戶對你的認知問題,雖然不知道你長什麼樣子,但是要知道你就是她想要的,從而對你充滿期待。要解決用戶認知,首先是要明確你的用戶是誰,然後再以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把信息傳達過去。這個過程有多重要,看看下面小程序和百度直達號的例子就知道了
2016年1月11日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宣布微信將將推出「應用號」,通過公眾號完成一些App的部分功能,原話如下:
我們現在每換一部手機,手機裡面的 APP 就要重新裝。現在很多用戶會在微信錢包裡面買火車票,因為對一些不是很高頻度的需求來說不需要再按一個安裝,可是從公眾號裡面去裝一個功能其實也不容易,我們希望存在一種新的公眾號形態,這種形態下面用戶關注了一個公眾號,就像安裝了一個 APP 一樣。他要找這個公眾號的時候就像找一個 APP,在平時這個號不會向用戶發東西的,所以 APP 就會很安靜的存在那裡,等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它就好了,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嘗試做到讓更多的 APP 有一種更輕量的形態,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種形態來存在,這是我們在探討的一種新的公眾號形態,叫應用號,這裡只是提前劇透一點點東西。
應用號就是小程序之前的名字,在一年前微信就放出了話要做小程序。要知道在微信內部,有很多產品是沒有確定的上線日期的,只有經過張小龍批准了才能上線,沒有通過審批的產品只能無限期的優化完善。
為什麼是張小龍?
為什麼在1年前就公布?
其實就是為了解決用戶認知的問題,對於老的產品,可以不提前預告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樣。但對於完全新的產品就不一樣,小程序涉及到的用戶角色有商家,開發者和用戶,終極目標是大量的線下商家通過小程序為用戶提供服務,微信有大量用戶,但是沒有能力直接服務商家。所以,小程序將目標用戶定義為有開發能力的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讓這些人去服務商家,從而盤活這個生態。微信選擇了在行業內像神一般存在的張小龍去傳達這個消息,而不是發新聞稿就是因為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目標用戶是什麼,怎麼能更有效的傳達信息。
通過上面張小龍的這段話,我們看不出這個產品具體是什麼樣的形態,但是大家對產品已經有了明確的認知,這就是個webAPP,產品有沒有用?不用安裝APP就能完成相應的功能操作,當然有用,有沒有吸引力?微信有海量的用戶,新的方向對開發者意味又一波紅利,當然非常有吸引力。這個公開課的講話激發了很多人的好奇,紛紛猜想應用號是什麼樣的,比如下面這樣的
我們再來看看有同樣定位的百度直達號, 也是webapp。是在2014年百度發布的新產品,百度的做法是在百度世界大會上直接推出直達號,在一年後百度直達號的生態還沒有建立起來,到現在百度直達號幾乎已經死掉了。當然這有很多原因,但是從做事的方法上來看,一個是在沒有推出前一年就讓用戶期待,一個是在推出了才告知用戶,孰優孰略大家比較比較。
這裡是「引導」 而不是引爆,引導意味著有清楚的目標用戶,可以控制傳播的渠道和輿論導向,這個非常重要,有多少新產品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引來很多垃圾用戶導致產品毀於一旦。為什麼有的明星愛招黑,有的電影雖然很好看但是評論很低,也是同樣的原因,通過不加選擇,大面積鋪天蓋地的宣傳,引來了不是目標用戶的人群。
小程序是怎麼做的呢?在小程序發布前,在不同階段基於不同的目標宣傳上有不同的方式:
通過以上幾波宣傳,只要是網際網路圈的,對小程序都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並且小程序一經推出,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態圈,比如有做開發者的,做數據統計的,做應用商店的,做小程序培訓的,而這個宣傳過程沒有傳統的發布會,沒有新聞稿,靠引導而不是靠推廣。
產品是搭臺子,需要有人唱戲,有人觀看,這個舞臺才能發揮作用。一個新的產品開發完成後完全是一個空架子,用戶從那裡來,內容從那裡來,要不要做推廣,推廣了後新用戶來了沒有內容走掉怎麼辦?這些是困擾一個新產品最大的問題,很多沒有經驗的產品經理,運營人員及創業者也是敗在這一步,只會生,不會養,最後導致產品失敗。
冷啟動在產品發布前就要去做,而不是等著產品發布後,在面向內部測試的時候,可以是一個不完整的產品,但是一旦面向市場推出,產品在體驗上必須是完整的,如果產品不完整,連向用戶解釋的機會都沒有,用戶就走了。對於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冷啟動策略,比如社區型產品冷啟動時可以製造一些虛擬用戶,內容型的產品是可以通過版權合作,採集等方式灌入一批內容,怎麼冷啟動網上有很多文章,這裡就不再囉嗦,我們來看看小程序是怎麼做的
小程序的使用者在前面已經說了,分別是:商家-開發者-用戶,這裡面用戶角色有兩類,一類是面向企業的,一個是面向用戶的,企業側是服務的提供者,用戶側是服務的使用者,在這個關係裡面,必須先有企業端才能有用戶端,微信不缺用戶,所以小程序冷啟動的關鍵是怎麼吸引企業端用戶,並快速的積累大量優質的,種類豐富的小程序。
基於這個目標:
微信因為有品牌,用戶和資源的優勢,所以如果不仔細觀察,感覺不到冷啟動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在新產品發布前,這個過程並沒有少。
節奏的掌握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軟實力,經常有人說沒踩到點上,就是節奏沒有掌握好。有節奏的聲音是美妙的音樂,而不沒有節奏的聲音就變成了噪音,在新產品的發布過程中節奏同樣非常重要,這裡的節奏包括和市場,用戶以及團隊的協同和配合。還是以小程序為例說明:
為什麼在一年前就公布要開發小程序? 是為了提前解決用戶對小程序的認知問題,為什麼2016年9月21日發布了測試版,在2017年1月9日才發布?是因為小程序推出了自己的開發框架,開發者需要學習,並且攢夠足夠多的小程序應用,為什麼發布日期選擇在2017年1月9日而不是其它時間 ? 是因為2007年1月9日,賈伯斯在舊金山莫斯科尼會展中心發布了蘋果的首款iPhone,張小龍是賈伯斯的「擁躉」,當然也有傳說這一天是張小龍農曆的生日,不管怎麼樣,選擇這一天很有儀式感,也很有話題。
再舉一個失敗的例子,我們之前做了一款校園的產品,推廣方式主要採用在大學校園中做地推,什麼都準備好了,就等著產品開發出來,最後因為各種原因,產品上線延期了,上線後已經到了12月底,在學校中學生正忙於應對考試,然後放假回家,這時候再去宣傳就不是一個好時機,寒假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要推廣產品,意味著需要等將近2個月的時間。在這個例子中,節奏控制的不好,耽誤的時間不只是延期的時間,還有推廣的機會和因此造成的損失。
你開了一個新飯店,飯店開張前,你得招聘好廚師,服務員,買好鍋碗瓢碰,桌子凳子等,這樣當顧客來了,客戶一看你啥都有,才會在你這裡消費,同時你也有對應的能力來提供這樣的服務。在網際網路行業新產品上線前也需要建立對應的服務能力,包括技術支撐能力,運營的能力,推廣的能力,客服的能力等。比如做社區的,在新產品上線後要做好抵抗大並發的能力,用戶來了能找到人交流,帳號登陸不了,能找到客服幫忙解決,只有這些能力都具備了,產品上線才能將價值最大化,要不然就只能是走個形式。我有一個同事,去創業拿了創新工場的投資,新產品上線後找李開復在微博上轉發了一下,結果這一下就給搞癱瘓了,因為大量的用戶點擊那條連結,瞬間就把伺服器擠爆了,因為技術能力和服務跟不上,導致哪條微博沒有發揮最大的價值。
產品上線的過程是需要產品,研發,運營,推廣等人員同心協力來完成的一件事,並不只是產品和研發的事,也並不只是把產品從測試環境發布到生產環境,發布一次產品,就像打一次仗,重視這個過程,不僅會讓產品上線後效果更好,而且還會有副作用,那就是增加團隊的凝聚力。就先寫到這裡吧,有空再繼續寫,也歡迎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產品,運營,推廣小夥伴,以及想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的朋友來交流溝通,一起學習進步。
作者:木木,高級產品經理,曾經在人人網,新浪微博等從事產品運營工作。微信公眾號:大白學堂(ID:dabaixuetang)歡迎來交流溝通,一起學習進步。
本文由 @木木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