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映影:海外基金加注蘇州本土服務業)
12月8日,總部位於蘇州高新區的蓋雅工場宣布完成D1輪5 億元融資。
蓋雅工場主營業務是人力資源。多輪融資使得企業持續做大做強,而從二、三產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看,典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做大,這也意味著蘇州產業的結構越發優化。
「我們對蘇州本土客戶進行適當畫像發現,蘇州地區經典定義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基本實現了轉型升級,尤其是近5年來,已經沒有勞密型企業落地了。」蓋雅工場聯合創始人兼CEO章新波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本次引進GGV、EDBI作為股東,也意味著蓋雅工場的新一輪國際化開始布局,在股權結構調整中對當地政府簡政放權、工商登記等工作帶來新的破題機遇的同時,也成為中國本土服務業「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提升製造業的效率
從2009年在蘇州的幾個人聯合創業,到目前擁有600多名員工,蓋雅工場的成長背後,則是蘇州製造業的升級。
「選擇在蘇州創業,就是看重了蘇州龐大的工業企業。」章新波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解釋,這有利於企業可以快速完成從「0—1」的階段,而在當前蘇州的本地客戶中,超過90%的都是工業企業。
巨量的工業經濟,意味著成熟和穩健的產業體系,也意味著大量的持續穩定用工,也就具備了企業發展初期階段的人才密度。
蓋雅工場表面上是一家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企業,但本質上卻是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目前基於網際網路開發的研發人員佔到30%左右。但是,與一般認知中的網際網路企業提供產品的超短周期不同,蓋雅工場的產品需要3-5年的周期,這就需要相對穩定的人才,而只有蘇州的工業體系才能有固化、沉澱人才的作用。
關鍵在於,從蓋雅工場的服務群體看,蘇州的製造業是如何體現出轉型升級的?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某在蘇州的國內太陽能行業巨頭企業,在2014年就提出了需要更高級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需要直接注入高水平科研人員以適應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對原有產業工人進行升級優化。
也就是說,從企業的決策看,需要對人才結構進行優化,需要在人力成本支出上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一線員工減少的同時能否確保生產效率、增加員工收入?
「在考勤領域進行了技術改造,減少了決策層和普通員工之間的架構,使得100個人可以完成150個人的工作。」章新波對此解釋,比如企業的考勤人員減少了70-80%,但員工生產效率提升了,而一線員工的收入反而成長了20%左右。
蘇州常熟波司登的一位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企業用工量很大,過去人力資本的核算依賴於傳統方式,成本大,並且不利於發掘優秀員工,「先進的考勤系統降低了企業成本,這是董事會樂於見到的。」
過去企業合規的關鍵是下文件,但實踐中不一定能實現,而依靠數位化工具則解決了決策的同一時間到達,企業的效率提升。
此外,在疫情期間,一些用工量並不大、市場競爭較為成熟企業,部分崗位的固定勞動合作的方式開始有所變化,嘗試靈活用工,工資支付也打破了月結的模式,這就需要每天結算,需要新的計算考勤工具。此前,國際品牌雅詩蘭黛就就進行了積極嘗試,以適應中國市場和網絡購物興起帶來的變化。
可以證明蘇州轉型成效的是,從蓋雅服務的當地客戶看,近幾年的跡象顯示出,隨著轉型的加大和對科技研發的重視以及人力資源總量的減少,諸多企業在決策中已將人力資本從重要性變為了「重要+優先」,將勞動力效率放到了決策中的高級別。對於諸多國央企來說,由於全球範圍內動輒10萬人規模用工和多領域的布局,以及市場化的運作,更加需要跨行業、跨區域的集中化與充分授權的結合,人力資本上的可控的外包和考勤顯然會降低成本。
優化引進外資結構
蘇州因外向型經濟而成長為全國經濟最強地級市,但當前的形勢下, 實際外資利用的雙刃劍也為蘇州帶來了極大挑戰。在過去的「十三五」期間,蘇州對原先外資利用目標進行了調整,提出了高質量等要求。
蘇州高新區管委會一位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相對於製造業,服務業外資的利用更有利於擴大開放和走出去。事實上,本輪GGV、EDBI等資本的注入,也得益於之前同類市場上最大的某龍頭外資企業從中國的撤出,為提升中國本土企業雙循環形勢下做大帶來了極大的契機。
因此,蓋雅在完成了長三角和全國布局的基礎上,以本次融資為窗口,啟動了「走出去」的戰略。有投資方發言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十四五」期間要實現被投資方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的同步盈利,這是對雙循環的最好註解。
據記者了解,在經過了多輪融資後,蓋雅工場的股東結構變得較為複雜,尤其是股東的註冊地更是全球化,在工商註冊中比原有製造業吸引外資的方式要複雜得多,但也為當前政府簡政放權帶來了改革的機遇。
「這是之前在政府審批窗口作業模式中沒有遇到過的,但短短幾天有關部門就辦好了。」章新波對此解釋,「這是政府在積極推動自身的改革來創新適應企業的變化。」
章新波並未明確未來3年內是否有國內上市的計劃,但他表示,蘇州高新區對企業支持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股東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發揮的作用各有特點。
(作者:王海平 編輯:鍾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