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親手教壞孩子?馬飛:怎樣營造無害的原生家庭?

2020-12-20 社會創新家

撰文 ▏浮琪琪

編輯 ▏肖泊

「我兒子不上學,多少錢你能解決這個問題,10萬20萬30萬?你說個數兒。」馬飛聽著客戶訴苦,作為西雅途家庭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雅途」)創始人,他對這樣的要求已習以為常。

向他倒苦水的是一個高端客戶,工作受人尊敬,但與其他父母一樣,孩子成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從事教育行業15年,馬飛觀察到,許多家庭因為育兒問題感到困擾,憤怒、沮喪、無力感……多重情緒包裹下,為人父母成為生命之重。馬飛試圖幫助更多父母,從養育困境中找到一條出路。

馬飛

1

普遍存在的養育困境

與客戶交談越多,馬飛越覺得自己幸運,因為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1985年,馬飛出生於江蘇連雲港一個軍人世家。在成長過程中,馬飛接受的是「放養型」教育,大小事情很少被父母幹預。在他印象裡,父母性格樂觀,習慣用積極思維來處理問題。

他還記得,在某個春節,他剛穿上新衣,卻被鞭炮燒出一個破洞。馬飛慌亂得不知如何是好,媽媽卻大笑:「太好了!碎碎平安,碎碎平安!」馬飛的沮喪一掃而光,跟著媽媽平復了心情。有一次,馬飛爸爸做生意遭遇金錢詐騙,媽媽顯得毫不在意:「錢沒了可以再賺,人沒事真是太好了。」

成年後,馬飛立志入伍,媽媽擔心兒子吃苦,提了反對意見,但仍尊重馬飛的選擇。離開家鄉後,馬飛隨部隊駐紮在河南信陽,每天被訓練折磨得無法上下樓。馬飛給家裡打電話,當初持反對意見的媽媽卻說了最多鼓勵的話。

如今,馬飛回看自己的原生家庭,關鍵詞是「安全感」「積極思維」「毅力」……「這些讓我受益終身,開始反思家庭教育對人的深刻影響。」

西雅途家校共建項目活動

退伍後,馬飛返回江蘇,在一家教育公司負責市場業務。他每天接待數個家長來訪,這些父母無一不在滔滔不絕地講述家庭矛盾,而矛盾的核心總是「孩子」。

有些家長購買了馬飛所在企業的諮詢與指導服務,還有一些家庭因為無法負擔費用而離開,「家長看起來灰心喪氣的樣子。」

這樣的家長見多了,馬飛心中鬱悶,「不光是條件好的家長需要幫助,條件差一些的家長,同樣需要幫助。」不多久,馬飛辭掉工作。他的姐姐是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資格,馬飛與姐姐一同創業,成立了教育諮詢公司,面向不同家庭提供付費的整套養育問題解決方案。如今,馬飛團隊已有210名家庭育兒師與多名心理諮詢師。

如今,西雅途平均每天舉辦2場家校共建教育講座

在眾多客戶案例中,馬飛總結出當下最困擾父母們的幾個核心養育問題。

孩子厭學,這幾乎是西雅途接手最多的諮詢問題類型。

曾經有一對家長上門求助。他們的孩子原本就讀於蘇州知名初中,成績卻逐漸下滑至班級倒數,中考無望。了解情況後,西雅途的三個家庭育兒師登門拜訪,觀察並分析這個家庭的日常相處模式。

結合家庭的具體情況,育兒師與家長共同制定了三個不可突破的原則性問題:「每天上學」「好好吃飯」「完成規定作業」。除此之外,育兒師指導父母放手,儘量給予孩子最大的獨處空間。育兒師定期與孩子一對一交談,「孩子喜歡班級哪個女生也會和我們講。」初三學年結束時,團隊收到消息,孩子同時被三所高中錄取。

在馬飛看來,厭學只是問題的表徵,關鍵是孩子難以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父母一貫的說話處事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考90分是應該,考不好就會被嚴厲批評。」

曾經有一對家長火急火燎地找馬飛求助,但馬飛團隊根本見不到孩子本人。孩子不上學,甚至閉門不出,拒絕與任何人交流。許多方法嘗試失敗後,有育兒師提議通過遊戲與孩子建立連接。一名老師添加孩子遊戲帳號,陪孩子打了幾個月的遊戲,孩子慢慢放鬆警惕,開始吐露心聲。

馬飛團隊從中溝通,最終孩子出門上學,「不過是從超級學校換到了一所更適合孩子的學校。」

另一個問題是青少年自殺,類似悲劇時常佔據媒體頭條。馬飛發現,選擇自殺的孩子,並不都是學業差生,反而許多是資優生。至於自殺的動機,在馬飛看來,真正擊中他們的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及背後的不接納感。

「成績好被喜歡,成績一旦不好,老師、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們很難感到自己被真誠地接納。」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

2

家長可能在親手教壞孩子

在與不同客戶群體接觸中,馬飛發現,高收入家長習慣砸「錢」,認為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假如父母沒有跟隨孩子一起學習、成長,親子問題必然長期存在,甚至孩子會故意為父母製造問題。

在一次客戶來訪中,家長因為孩子被確診重度抑鬱症惶惶不安。當馬飛團隊與孩子拉近關係後,他們從孩子口中得知,面對醫生問詢,他完全套用網上對抑鬱症的描述來作答。孩子努力爭取到的抑鬱症診斷,成了與家長抗衡的武器,「孩子拿這個籌碼與家長博弈,說明之前能進行的所有溝通途徑,都是失效的。」

孩子用來與父母博弈的手段還有許多。譬如輟學、自殘、自殺等,這些不良溝通方式背後,是家長與孩子的養育、互動模式出了問題。而親子溝通的問題,不是一日形成的,大多可追溯到幼兒期的不良互動。

馬飛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孩子撒潑打滾,不少家長會立刻服軟,滿足孩子的所求,「倒不是擔心孩子,而是覺得丟了自己的面子」。長此以往,家長培養孩子習慣用情感勒索來達到個人目的。

在講座中,馬飛宣揚「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

「孩子在地上打滾哭鬧,媽媽可以陪在旁邊或者抱孩子,接納他表達情緒,同時告訴他是被愛的,但一定要堅守原則,不可隨意讓步。」還有許多父母沒有選擇讓步,而是選擇暴怒,這種回應方式幾乎是在明示孩子:發脾氣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在家長口碑傳播下,西雅途的客戶群體逐漸壯大。同時,馬飛團隊推出免費的家庭教育講座,走進蘇州市多家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主講人部分來自在商業公司擔任全職的教育講師,部分是經過學習培訓的志願者家長。

走進校園

如今,每年西雅途可以接到幾十個學校邀請,平均每天舉辦2場家校共建教育講座。此外,一些企事業單位也將西雅途課程、講座引進,作為職工團建的一部分,並為此付費。

在付費服務、免費講座之外,夏令營、網課是西雅途教育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夏令營中,馬飛為孩子設計各種生存挑戰體驗,以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在網課上,他結合家長們反映的熱門問題,譬如性教育、校園霸凌、抑鬱症、早戀、喪偶式育兒等,推出課程集錦,指導家長習得科學的養育與溝通方式。

如今,馬飛每周在線答疑,致力於扭轉家長的價值觀,幫助他們認識到父母言語、行為如何對孩子造成影響。譬如,大部分家長只關注結果,卻忽視孩子努力的過程。家長們一邊抱怨孩子沒有獨立性,一邊介入過多,包辦一切。他們既苦惱工作繁忙無力陪伴孩子,又在有限的陪伴時間內難以提供優質陪伴。

「預防總比事後解決問題更有效,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無害的原生家庭。」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

不可迴避的是,教育從來不只是一個家庭內部的問題,社會環境也是其中重要一環。社會充斥的育兒焦慮、同輩群體的育兒競賽時時刻刻讓家長們感到壓力,「不要讓孩子落在起跑線上,這種觀念太深入人心了,問題是,這個起跑線如何去定義……不是說在孩子身上花一個億,孩子就一定會成功。」

目前,馬飛每年拿出商業公司利潤的5%來做公益性的免費講座。他正籌劃在北京、鄭州等幾個城市成立加盟機構,並將家校共建項目推廣出去,從幼兒園覆蓋至高中,為不同年齡段的家庭提供科學養育輔導。

「用最實用的理論和工具來解決家長最直觀最迫切的養育難題。」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END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什麼叫原生家庭?就是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有遺憾或者痛苦,而這種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傷害,是會跟隨著我們長大,甚至到老。
  • 請給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的傷害~~
    原生家庭,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地方,是我們最熟悉的環境。我們可以發現都是由一張白紙一樣開始長大的嬰幼兒,性格習慣都各不相同,毋庸置疑,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千奇百怪,在不同家庭環境教養出來的孩子,呈現了不同的樣子,人生也走向不同的道路。有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印記可以追溯嬰兒時期,可見原生家庭的種種對人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演員劉玉翠,受家庭的影響,直言只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面對與自己相戀長達20年男友的求婚,她還是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如今五十多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
  • 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類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無論這種情感痛苦與否;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家庭中形成的固定行為模式,會使問題行為出現頻次變高,即行為模式的代際傳遞。因此,解決原生家庭問題對家長來說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
  • 這些「有毒」的動畫片不要再給孩子看了,容易教壞孩子的
    不過家長在給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有毒」的動畫片不要給孩子看了,容易教壞孩子的。很多孩子喜歡看一些像是《小豬佩奇》《蠟筆小新》或者是《熊出沒》這樣的動畫片,一開始因為孩子都喜歡,所以這些動漫好評如潮。
  • 原生家庭的「毒」,請放過我的孩子!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自我原生家庭的分析原生家庭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從我自身的成長經歷來說吧!我的父親來自農村,高中畢業,一個農民,農不忙的時候也外出打工,我的母親也來自農村,沒上過學不識字,一個農民,守著我們那一畝三分地,從來沒有出去過。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家長需要了解
    文/樂樂媽(本文是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和分享)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就像沒有完美的個人。不管你對原生家庭是感謝還是怨恨,它對我們的影響都不可謂不深遠。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怎麼樣的原生家庭呢其實物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庭要有愛,爸爸愛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愛,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家人之間彼此關心,愛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他才會更有力量去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同時,相處的模式上,少一點指責,多一些肯定和鼓勵。
  • 怕孩子走錯了方向?別擔心,了解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性格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問題日漸出現在人們眼前嗎,日漸得到大眾關注。誠然,原生家庭是孩子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層媒介,就像母親子宮中羊水之於嬰兒,它可能不如氧氣那麼顯而易見的地位,但是它卻能悄無聲息地貫穿孩子的生活,無聲無息地塑造孩子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
  • 出生貧寒家庭,家長看不起女孩,掌握這幾招從原生家庭走出來
    ,作為孩子如何從原生家庭中擺脫出來?,不想自己的人生受家長的掌控,懂得努力工作賺錢脫離原生家庭,過一種輕鬆淡然的日子,反之這種家庭養大的男孩子大多好吃懶做,甚至有時候還給你搗亂搞事,家長又會想著讓女兒幫助,這時家長才領悟到自己從前的過錯。
  • 「原生家庭」只是起點 後天努力才能決定未來
    就在網絡上掀起一股對於「原生家庭」的熱烈討論時,另一種聲音試圖在「糾偏」:「原生家庭理論」根本不是正統心理學概念,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影響來自遺傳基因,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成長几乎沒有影響。這篇在朋友圈裡流傳甚廣的帖子讓不少「如今的父母、曾經的我們」錯愕不已。「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和行為究竟有多大影響?對此,心理學界和教育界給出了一致答案。
  • 請做個科學育兒的家長,給孩子溫暖的原生家庭,讓孩子快樂成長
    都是在原生家庭裡面。好的童年,好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充滿了愛和溫暖,父母懂得科學教育孩子,父母努力奮鬥給孩子創造一個富裕的家。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成長,身心都很健康。像《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從小母親強勢,重男輕女,一直在用語言攻擊她,剝奪本屬於她的生存權利,用一切不公平的標準對待她。導致後來,明玉離家出走,年紀輕輕就自食其力。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文 | 丹鳳育兒(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什麼是原生家庭,什麼是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結婚、建立一個新家之前的這段家庭生活,通俗的說就是父母的家。新生家庭,是相對於原生家庭來說的,也就是孩子長大以後,建立的自己的新家,就是新生家庭。
  • 摧毀孩子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2種原生家庭!家長要了解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最近火爆網絡和朋友圈的國產懸疑犯罪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吸粉無數,很多人對裡面的人物和細節都做了剖析,其中關於三個小孩子的問題更多的還是關於原生家庭的聯繫,特別是牽扯最多的朱朝陽一家,
  • 摧毀孩子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2種原生家庭!家長要了解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最近火爆網絡和朋友圈的國產懸疑犯罪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吸粉無數,很多人對裡面的人物和細節都做了剖析,其中關於三個小孩子的問題更多的還是關於原生家庭的聯繫,特別是牽扯最多的朱朝陽一家,更是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父母要先治癒自己,再教育孩子
    有些人的幸運,是從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他們總是更陽光開朗、快樂和自信。而有些人的不幸,是從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長期生活在被負面情緒包裹的極端環境裡,導致她們的成長時常伴隨著緊張、焦慮、挫敗和痛苦。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二集《許願》上線,由楊紫主演,獨白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聚焦原生家庭議題,再次登上微博熱搜。
  • 這5種原生家庭,將會傷害孩子一輩子!或成為夢魘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會對他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於性格和習慣的養成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如果是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就會從裡到外散發出一種陽光樂觀的氣質。但是如果家庭不和,天天吵架,孩子也不會幸福的長大,性格上會有很大的缺陷,做事偏激。所以說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在一點點的深入到你的生活中,最後深入骨髓。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從隻言片語裡,我們不知道高曉松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童年。,都不能忘了:現在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為了將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不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心生怨恨,也為了他失敗後不會有理由將責任全部推給原生家庭,更為了孩子的未來不會遭受我們遭受過的傷害。現在,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是至關重要的。
  • 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多重要,作為家長,我們欠孩子一個公道
    家庭教育調查研究報告--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我於2017年9月到吉縣文城九年一貫制學校進行為期三年的城鄉交流工作,在這期間,我發現這裡的許多孩子都存在家庭不和諧的情況,並因此導致了孩子性格方面及為人處事方面的缺陷。因此,我做了一次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所謂原生家庭,即指原配夫妻和孩子構成的家庭。
  • 漫畫解讀原生家庭怎樣成為今天的你
    人們經常說: 原生家庭決定人的命運。 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 我們又該怎樣改變和穿越? 這一篇輕鬆卻深刻的漫畫, 為你解開原生家庭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