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浮琪琪
編輯 ▏肖泊
「我兒子不上學,多少錢你能解決這個問題,10萬20萬30萬?你說個數兒。」馬飛聽著客戶訴苦,作為西雅途家庭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雅途」)創始人,他對這樣的要求已習以為常。
向他倒苦水的是一個高端客戶,工作受人尊敬,但與其他父母一樣,孩子成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從事教育行業15年,馬飛觀察到,許多家庭因為育兒問題感到困擾,憤怒、沮喪、無力感……多重情緒包裹下,為人父母成為生命之重。馬飛試圖幫助更多父母,從養育困境中找到一條出路。
馬飛
1
普遍存在的養育困境
與客戶交談越多,馬飛越覺得自己幸運,因為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1985年,馬飛出生於江蘇連雲港一個軍人世家。在成長過程中,馬飛接受的是「放養型」教育,大小事情很少被父母幹預。在他印象裡,父母性格樂觀,習慣用積極思維來處理問題。
他還記得,在某個春節,他剛穿上新衣,卻被鞭炮燒出一個破洞。馬飛慌亂得不知如何是好,媽媽卻大笑:「太好了!碎碎平安,碎碎平安!」馬飛的沮喪一掃而光,跟著媽媽平復了心情。有一次,馬飛爸爸做生意遭遇金錢詐騙,媽媽顯得毫不在意:「錢沒了可以再賺,人沒事真是太好了。」
成年後,馬飛立志入伍,媽媽擔心兒子吃苦,提了反對意見,但仍尊重馬飛的選擇。離開家鄉後,馬飛隨部隊駐紮在河南信陽,每天被訓練折磨得無法上下樓。馬飛給家裡打電話,當初持反對意見的媽媽卻說了最多鼓勵的話。
如今,馬飛回看自己的原生家庭,關鍵詞是「安全感」「積極思維」「毅力」……「這些讓我受益終身,開始反思家庭教育對人的深刻影響。」
西雅途家校共建項目活動
退伍後,馬飛返回江蘇,在一家教育公司負責市場業務。他每天接待數個家長來訪,這些父母無一不在滔滔不絕地講述家庭矛盾,而矛盾的核心總是「孩子」。
有些家長購買了馬飛所在企業的諮詢與指導服務,還有一些家庭因為無法負擔費用而離開,「家長看起來灰心喪氣的樣子。」
這樣的家長見多了,馬飛心中鬱悶,「不光是條件好的家長需要幫助,條件差一些的家長,同樣需要幫助。」不多久,馬飛辭掉工作。他的姐姐是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資格,馬飛與姐姐一同創業,成立了教育諮詢公司,面向不同家庭提供付費的整套養育問題解決方案。如今,馬飛團隊已有210名家庭育兒師與多名心理諮詢師。
如今,西雅途平均每天舉辦2場家校共建教育講座
在眾多客戶案例中,馬飛總結出當下最困擾父母們的幾個核心養育問題。
孩子厭學,這幾乎是西雅途接手最多的諮詢問題類型。
曾經有一對家長上門求助。他們的孩子原本就讀於蘇州知名初中,成績卻逐漸下滑至班級倒數,中考無望。了解情況後,西雅途的三個家庭育兒師登門拜訪,觀察並分析這個家庭的日常相處模式。
結合家庭的具體情況,育兒師與家長共同制定了三個不可突破的原則性問題:「每天上學」「好好吃飯」「完成規定作業」。除此之外,育兒師指導父母放手,儘量給予孩子最大的獨處空間。育兒師定期與孩子一對一交談,「孩子喜歡班級哪個女生也會和我們講。」初三學年結束時,團隊收到消息,孩子同時被三所高中錄取。
在馬飛看來,厭學只是問題的表徵,關鍵是孩子難以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父母一貫的說話處事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考90分是應該,考不好就會被嚴厲批評。」
曾經有一對家長火急火燎地找馬飛求助,但馬飛團隊根本見不到孩子本人。孩子不上學,甚至閉門不出,拒絕與任何人交流。許多方法嘗試失敗後,有育兒師提議通過遊戲與孩子建立連接。一名老師添加孩子遊戲帳號,陪孩子打了幾個月的遊戲,孩子慢慢放鬆警惕,開始吐露心聲。
馬飛團隊從中溝通,最終孩子出門上學,「不過是從超級學校換到了一所更適合孩子的學校。」
另一個問題是青少年自殺,類似悲劇時常佔據媒體頭條。馬飛發現,選擇自殺的孩子,並不都是學業差生,反而許多是資優生。至於自殺的動機,在馬飛看來,真正擊中他們的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及背後的不接納感。
「成績好被喜歡,成績一旦不好,老師、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們很難感到自己被真誠地接納。」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
2
家長可能在親手教壞孩子
在與不同客戶群體接觸中,馬飛發現,高收入家長習慣砸「錢」,認為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假如父母沒有跟隨孩子一起學習、成長,親子問題必然長期存在,甚至孩子會故意為父母製造問題。
在一次客戶來訪中,家長因為孩子被確診重度抑鬱症惶惶不安。當馬飛團隊與孩子拉近關係後,他們從孩子口中得知,面對醫生問詢,他完全套用網上對抑鬱症的描述來作答。孩子努力爭取到的抑鬱症診斷,成了與家長抗衡的武器,「孩子拿這個籌碼與家長博弈,說明之前能進行的所有溝通途徑,都是失效的。」
孩子用來與父母博弈的手段還有許多。譬如輟學、自殘、自殺等,這些不良溝通方式背後,是家長與孩子的養育、互動模式出了問題。而親子溝通的問題,不是一日形成的,大多可追溯到幼兒期的不良互動。
馬飛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孩子撒潑打滾,不少家長會立刻服軟,滿足孩子的所求,「倒不是擔心孩子,而是覺得丟了自己的面子」。長此以往,家長培養孩子習慣用情感勒索來達到個人目的。
在講座中,馬飛宣揚「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
「孩子在地上打滾哭鬧,媽媽可以陪在旁邊或者抱孩子,接納他表達情緒,同時告訴他是被愛的,但一定要堅守原則,不可隨意讓步。」還有許多父母沒有選擇讓步,而是選擇暴怒,這種回應方式幾乎是在明示孩子:發脾氣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在家長口碑傳播下,西雅途的客戶群體逐漸壯大。同時,馬飛團隊推出免費的家庭教育講座,走進蘇州市多家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主講人部分來自在商業公司擔任全職的教育講師,部分是經過學習培訓的志願者家長。
走進校園
如今,每年西雅途可以接到幾十個學校邀請,平均每天舉辦2場家校共建教育講座。此外,一些企事業單位也將西雅途課程、講座引進,作為職工團建的一部分,並為此付費。
在付費服務、免費講座之外,夏令營、網課是西雅途教育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夏令營中,馬飛為孩子設計各種生存挑戰體驗,以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在網課上,他結合家長們反映的熱門問題,譬如性教育、校園霸凌、抑鬱症、早戀、喪偶式育兒等,推出課程集錦,指導家長習得科學的養育與溝通方式。
如今,馬飛每周在線答疑,致力於扭轉家長的價值觀,幫助他們認識到父母言語、行為如何對孩子造成影響。譬如,大部分家長只關注結果,卻忽視孩子努力的過程。家長們一邊抱怨孩子沒有獨立性,一邊介入過多,包辦一切。他們既苦惱工作繁忙無力陪伴孩子,又在有限的陪伴時間內難以提供優質陪伴。
「預防總比事後解決問題更有效,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無害的原生家庭。」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
不可迴避的是,教育從來不只是一個家庭內部的問題,社會環境也是其中重要一環。社會充斥的育兒焦慮、同輩群體的育兒競賽時時刻刻讓家長們感到壓力,「不要讓孩子落在起跑線上,這種觀念太深入人心了,問題是,這個起跑線如何去定義……不是說在孩子身上花一個億,孩子就一定會成功。」
目前,馬飛每年拿出商業公司利潤的5%來做公益性的免費講座。他正籌劃在北京、鄭州等幾個城市成立加盟機構,並將家校共建項目推廣出去,從幼兒園覆蓋至高中,為不同年齡段的家庭提供科學養育輔導。
「用最實用的理論和工具來解決家長最直觀最迫切的養育難題。」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END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