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本《清明上河圖》是殘卷?那被割走的小半截,畫的是什麼?
《清明上河圖》流行於世的版本多達幾十種,其中公認的真品是藏於故宮的版本。但是看過《古董局中局》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該系列第二部鑑別真贗《清明上河圖》的核心就是被割走的那小半截。雖說是小說,可也確實是有《清明上河圖》殘卷之說。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畫風行到半截那是戛然而止,看起來很唐突。那麼小編不妨為大家探討一下《清明上河圖》那被割走的小半截,畫的是什麼?
《清明上河圖》主要講的是什麼?說白了這是一個類似於北宋官方的「宣傳片」,畫的就是東京城的民俗與繁華。當年承擔這一任務的由北宋皇家畫院的畫師來擔任,其中就有張擇端。也就是說《清明上河圖》,可能有很多版本,但是宋徽宗看中的就是真品。所以,在研究《清明上河圖》的主流觀點中,但凡真品必然有宋徽宗的「雙龍小印」,因而真品又被稱之為「雙龍小印本」。這一研究成果由明代學者李東陽提出,這一觀點還是比較可信的。

這是為何?明代所處的年代與宋代比較接近,並且《清明上河圖》的研究資料還不像現在失真這麼嚴重。李東陽指出《清明上河圖》的長度為「二丈有奇」,合現在長度單位為7米多。但是現在故宮本是5.28米,少了兩米多的畫卷內容。這是學者記錄,看到的應為真品原本模樣。另外,李東陽所看到的「雙龍小印」,故宮本也是沒有的,極具標誌性的瘦金體題跋,那也是沒有的。至於李東陽看到的,諸如「山則巍然而高」的景致也是沒有的。

這些真憑實據,足以印證故宮本《清明上河圖》是殘卷。那麼,問題來了這被割走的那小半截,畫的是什麼?在小編看來,當年的東京必然是大都市,開局由鄉間入市井而後展現最為繁華的部分。但是,大家注意看故宮本的《清明上河圖》,到了最後地方,景致樹枝什麼的都沒了。張擇端作為皇家畫院畫師,這麼幹是要殺頭的,這是欺君之罪。所以,小編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畫卷末尾處還是有內容的。

按照《古董局中局》的說法,畫的是一個大水池。但是,這是馬伯庸為了故事性的需要,也不具備參考性。結合李東陽的考證,又是山又是船的,說明畫卷內容已經過度到了郊區。古代城池沿河而建,所以整個清明上河圖是一個東西橫向的巨大畫卷。必然是由郊區到城區再到郊區。至於皇家禁苑,牽涉到國家機密,張擇端又不是貓有九條命,所以他是不敢這樣畫的。根據小編的判斷,《清明上河圖》那被割走的小半截,畫的是由繁華再到郊區的內容。

最為關鍵的是,被割走的那小半截,不僅是《清明上河圖》的精華部分,也帶有宋徽宗的御筆親書。相對於前半部分,這被割走的繁華再到郊區,更有價值。被割走的小半截,畫的內容在小編看來,既有可能與前半部分有相似之處,但是整體意境高於前者,並帶有宋徽宗的「雙龍小印」以及題跋甚至是其他李東陽沒有看到的東西。被割走的那小半截確實是沒了,具體到了什麼地方,這也是巨大的疑案。

通過小編的講解,我們可以知道故宮本《清明上河圖》是殘卷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至於那被割走的小半截,畫的是什麼?根據小編的推測,極有可能是《清明上河圖》精華的部分,並且還是由繁華到郊區的內容畫卷。正因為《清明上河圖》是殘卷,所以《清明上河圖》才有了這麼多神奇的地方,讓人們十分的著迷。倘若有更為有說服力的證據作為支撐想必《清明上河圖》全貌展現給世人是為時不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