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辦終於出手! 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流量造假……這些行為違法!

2020-12-22 澎湃新聞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近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根據規定,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

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規定的出臺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加強網絡生態治理,是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的需要,也是維護廣大網民切身利益的需要。

規定所稱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網絡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為目標,開展的弘揚正能量、處置違法和不良信息等相關活動。

對於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規定明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不得製作、複製、發布含有「危害國家安全,洩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和「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等內容的違法信息,應當採取措施,防範和抵制製作、複製、發布含有「使用誇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和「炒作緋聞、醜聞、劣跡」等內容的不良信息。

根據規定,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加強本平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建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機制,制定本平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細則,健全用戶註冊、帳號管理、信息發布審核、跟帖評論審核、版面頁面生態管理、實時巡查、應急處置和網絡謠言、黑色產業鏈信息處置等制度。

此外,規定還明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應當文明健康使用網絡,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用戶協議約定,切實履行相應義務,在以發帖、回復、留言、彈幕等形式參與網絡活動時,文明互動,理性表達。

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全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活動,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網絡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為目標,開展的弘揚正能量、處置違法和不良信息等相關活動。

第三條 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全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各有關主管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工作。

地方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地方各有關主管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工作。

第二章 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

第四條 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五條 鼓勵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製作、複製、發布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

(一)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準確生動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

(二)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

(三)展示經濟社會發展亮點,反映人民群眾偉大奮鬥和火熱生活的;

(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優秀道德文化和時代精神,充分展現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精神風貌的;

(五)有效回應社會關切,解疑釋惑,析事明理,有助於引導群眾形成共識的;

(六)有助於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

(七)其他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謳歌真善美、促進團結穩定等的內容。

第六條 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不得製作、複製、發布含有下列內容的違法信息:

(一)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安全,洩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歪曲、醜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

(五)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極端主義活動的;

(六)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七)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八)散布謠言,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

(九)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十)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名譽、隱私和其他合法權益的;

(十一)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

第七條 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當採取措施,防範和抵制製作、複製、發布含有下列內容的不良信息:

(一)使用誇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的;

(二)炒作緋聞、醜聞、劣跡等的;

(三)不當評述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災難的;

(四)帶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產生性聯想的;

(五)展現血腥、驚悚、殘忍等致人身心不適的;

(六)煽動人群歧視、地域歧視等的;

(七)宣揚低俗、庸俗、媚俗內容的;

(八)可能引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為和違反社會公德行為、誘導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的;

(九)其他對網絡生態造成不良影響的內容。

第三章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

第八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加強本平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

第九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建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機制,制定本平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細則,健全用戶註冊、帳號管理、信息發布審核、跟帖評論審核、版面頁面生態管理、實時巡查、應急處置和網絡謠言、黑色產業鏈信息處置等制度。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設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負責人,配備與業務範圍和服務規模相適應的專業人員,加強培訓考核,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第十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傳播本規定第六條規定的信息,應當防範和抵制傳播本規定第七條規定的信息。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加強信息內容的管理,發現本規定第六條、第七條規定的信息的,應當依法立即採取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一條 鼓勵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優化信息推薦機制,加強版面頁面生態管理,在下列重點環節(包括服務類型、位置版塊等)積極呈現本規定第五條規定的信息:

(一)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首頁首屏、彈窗和重要新聞信息內容頁面等;

(二)網際網路用戶公眾帳號信息服務精選、熱搜等;

(三)博客、微博客信息服務熱門推薦、榜單類、彈窗及基於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務版塊等;

(四)網際網路信息搜索服務熱搜詞、熱搜圖及默認搜索等;

(五)網際網路論壇社區服務首頁首屏、榜單類、彈窗等;

(六)網際網路音視頻服務首頁首屏、發現、精選、榜單類、彈窗等;

(七)網際網路網址導航服務、瀏覽器服務、輸入法服務首頁首屏、榜單類、皮膚、聯想詞、彈窗等;

(八)數字閱讀、網路遊戲、網絡動漫服務首頁首屏、精選、榜單類、彈窗等;

(九)生活服務、知識服務平臺首頁首屏、熱門推薦、彈窗等;

(十)電子商務平臺首頁首屏、推薦區等;

(十一)移動應用商店、移動智能終端預置應用軟體和內置信息內容服務首屏、推薦區等;

(十二)專門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網絡信息內容專欄、專區和產品等;

(十三)其他處於產品或者服務醒目位置、易引起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關注的重點環節。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在以上重點環節呈現本規定第七條規定的信息。

第十二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採用個性化算法推薦技術推送信息的,應當設置符合本規定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要求的推薦模型,建立健全人工幹預和用戶自主選擇機制。

第十三條 鼓勵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開發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網絡產品和服務,便利未成年人獲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

第十四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加強對本平臺設置的廣告位和在本平臺展示的廣告內容的審核巡查,對發布違法廣告的,應當依法予以處理。

第十五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制定並公開管理規則和平臺公約,完善用戶協議,明確用戶相關權利義務,並依法依約履行相應管理職責。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建立用戶帳號信用管理制度,根據用戶帳號的信用情況提供相應服務。

第十六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便捷的投訴舉報入口,公布投訴舉報方式,及時受理處置公眾投訴舉報並反饋處理結果。

第十七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編制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工作年度報告,年度報告應當包括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工作情況、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負責人履職情況、社會評價情況等內容。

第四章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

第十八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應當文明健康使用網絡,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用戶協議約定,切實履行相應義務,在以發帖、回復、留言、彈幕等形式參與網絡活動時,文明互動,理性表達,不得發布本規定第六條規定的信息,防範和抵制本規定第七條規定的信息。

第十九條 網絡群組、論壇社區版塊建立者和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版塊管理責任,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臺公約等,規範群組、版塊內信息發布等行為。

第二十條 鼓勵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積極參與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通過投訴、舉報等方式對網上違法和不良信息進行監督,共同維護良好網絡生態。

第二十一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利用網絡和相關信息技術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散布謠言以及侵犯他人隱私等違法行為,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第二十二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通過發布、刪除信息以及其他幹預信息呈現的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謀取非法利益。

第二十三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利用深度學習、虛擬實境等新技術新應用從事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活動。

第二十四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通過人工方式或者技術手段實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虛假註冊帳號、非法交易帳號、操縱用戶帳號等行為,破壞網絡生態秩序。

第二十五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不得利用黨旗、黨徽、國旗、國徽、國歌等代表黨和國家形象的標識及內容,或者借國家重大活動、重大紀念日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名義等,違法違規開展網絡商業營銷活動。

第五章 網絡行業組織

第二十六條 鼓勵行業組織發揮服務指導和橋梁紐帶作用,引導會員單位增強社會責任感,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反對違法信息,防範和抵制不良信息。

第二十七條 鼓勵行業組織建立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制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行業規範和自律公約,建立內容審核標準細則,指導會員單位建立健全服務規範、依法提供網絡信息內容服務、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八條 鼓勵行業組織開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教育培訓和宣傳引導工作,提升會員單位、從業人員治理能力,增強全社會共同參與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意識。

第二十九條 鼓勵行業組織推動行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依據章程建立行業評議等評價獎懲機制,加大對會員單位的激勵和懲戒力度,強化會員單位的守信意識。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條 各級網信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會商通報、聯合執法、案件督辦、信息公開等工作機制,協同開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工作。

第三十一條 各級網信部門對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對存在問題的平臺開展專項督查。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對網信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應當予以配合。

第三十二條 各級網信部門建立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違法違規行為臺帳管理制度,並依法依規進行相應處理。

第三十三條 各級網信部門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共同參與的監督評價機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生態治理情況進行評估。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違反本規定第六條規定的,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依法依約採取警示整改、限制功能、暫停更新、關閉帳號等處置措施,及時消除違法信息內容,保存記錄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三十五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違反本規定第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由網信等有關主管部門依據職責,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三十六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違反本規定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由設區的市級以上網信部門依據職責進行約談,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責令暫停信息更新,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三十七條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違反本規定第九條、第十二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由設區的市級以上網信部門依據職責進行約談,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責令暫停信息更新,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規定第十四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規定的,由網信等有關主管部門依據職責,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三十九條 網信部門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嚴重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對嚴重違反本規定的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和網絡信息內容使用者依法依規實施限制從事網絡信息服務、網上行為限制、行業禁入等懲戒措施。

第四十條 違反本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 本規定所稱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是指製作、複製、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的組織或者個人。

本規定所稱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是指提供網絡信息內容傳播服務的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

本規定所稱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是指使用網絡信息內容服務的組織或者個人。

第四十二條 本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綜合 | 新華社 「網信中國」微信公號

監製︱張露鋒

編輯︱王雯

原標題:《網信辦終於出手! 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流量造假……這些行為違法!》

相關焦點

  • 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等行為被明令禁止!《網絡...
    當我們藉助網際網路的便利自由瀏覽閱讀免費、快捷、海量的網絡信息時,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行為也在汙染著網絡生態。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於2019年12月15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定》的出臺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 網信辦發布新規禁止"人肉搜索"等違法活動
    ●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把中國特色治網之道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制度優勢,並將以制度優勢實現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構建的治理優勢 ● 「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問題包括民事侵權、刑事違法以及行政違法 ● 建立綜合治理體系,防範「人肉搜索」。
  • 人肉搜索?要三思
    2017年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下簡稱《網絡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兩高解釋》)等法律將相繼實施,明確人肉搜索洩露他人信息是違法刑事犯罪行為。2020年3月1日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開始實行。
  • 治理升級,讓「標題黨」、流量造假等網絡亂象走開
    來源:央視原標題:治理升級,讓「標題黨」、流量造假等網絡亂象走開 從3月1日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簡稱《規定》)開始施行。《規定》明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在網際網路已深刻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今天,大多數人都離不開網絡。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生態是良好還是惡化,和我們每個人利益攸關。
  • 網絡平臺虛假流量亂象頻發 亟待多方合力嚴管
    最近,針對網絡直播帶貨數據流量造假亂象,國家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
  • 網絡暴力受害者口述:女朋友遭人肉搜索 迫於壓力分手
    「清朗網絡鏟黑惡·護苗青年揚正氣」系列報導④  網絡暴力受害者口述:女朋友遭人肉搜索 迫於壓力分手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張炎良 李拓)隨著山東文登「7·22」事件輿論的持續發酵,網絡暴力這個詞再一次進入公眾的視野。
  • 「人肉搜索」將被追究刑責,刑法對網絡暴力說不:最高判7年
    不僅如此,她在事件發生時,同樣也受到了網絡暴力帶來的巨大傷害和精神壓力。有人扛住了網絡暴力帶來的巨大壓力,而有的人卻沒有。曾經有一起因為泳池中發生的小小摩擦,引發雙方兩度混戰。一方把視頻截圖發布在網上,導致另一方信息被「人肉」出來後遭受到網絡暴力,最終一位當事人不堪忍受網絡暴力吞服安眠藥自殺身亡。在這起案件中,原本小小的摩擦卻因為網絡暴力而導致一條人命的終結。
  • 造謠、網暴、人肉,網際網路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一個不正確的消息,就可能引起人肉搜索,繼而產生網絡暴力。原因無非也就是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既然匿名了,自然就可以有選擇地脫離現實,從而進行"言論自由",那麼一旦自由起來,就容易失控了。還有一點,其實仔細想想,促使人去進行網暴和人肉行為的誘因是感同身受,而網暴行為就能很好的去發洩情緒。比如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公,無法進行宣洩,那麼在網絡上遇到同類事情時,發表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 從人肉搜索看信息社會的倫理衝突及應對策略
    摘 要:人肉搜索,是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信息獲取工具和信息交流平臺。透明化的信息搜索和處理方式可懲惡揚善,對違法犯罪行為形成震懾作用;同時也帶來如侵犯隱私權等種種弊端。人肉搜索模式下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值得深思,其產生的倫理衝突亟待解決。
  • #網絡安全# 以「言論自由」為名的網絡暴力有哪些法律風險?
    網絡的發達和言論的自由給了網上一些人肆意妄為提供了方便,越來越多的網絡暴力正在發生。網絡暴力能針對當事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這不僅需要教育、道德的約束,也亟待運用法律手段進行規範。
  • 【網絡生態治理】直播亂象,網信辦出手!
    【網絡生態治理】直播亂象,網信辦出手!直播營銷平臺應當防範和制止違法廣告、價格欺詐等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以顯著方式警示用戶平臺外私下交易等行為的風險。直播營銷平臺應當建立健全風險識別模型,對高風險行為採取彈窗提示、違規警告、限制流量、阻斷直播等措施。直播營銷平臺應當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護機制,注重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 【《民法典》學習之解讀篇】「人肉搜索」造成侵害可依法維權
    該解釋對「人肉搜索」行為作出了規制。當然,對於公民信息的使用也有合法例外的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 遭受網絡暴力,律師教你這樣維權
    什麼是網絡暴力? 你經歷過網絡暴力嗎? 你是否身陷網絡暴力而不知呢? 上海建緯(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田順升表示,網絡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絡暴力」「以侵害的具體人格權作為劃分標準,網絡暴力可以分為4類。」田順升說。
  • 遭受網絡暴力 律師教你這樣維權
    本報全媒體記者 周靖 綜合報導隨著信息諮詢的發展,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如德陽安醫生的自殺事件、羅冠軍事件、電視劇《三十而已》林有有扮演者被部分網友辱罵……網絡的匿名性,讓人們在無拘束的狀態下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想的同時,也讓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平臺成為了網絡暴力的溫床。你經歷過網絡暴力嗎?遭受網絡暴力該怎麼辦?你是否身陷網絡暴力而不知呢?
  • 幾個案例告訴你,如何從傳播學視角看「人肉搜索」
    學姐今年在複試中就抽到了「人肉搜索」的面試題,所以還是需要大家予以重視。見慣了中規中矩的論文推送,今天就靠幾個生動的例子,讓你們正面感受一下「人肉搜索」的威力,好好思考,如果是你在考場上遇到這些案例,該如何從傳播學角度破題?
  • 禁止人肉搜索、房貸利率政策有變……3月新規了解下!
    從違法違規行為處罰來看,新證券法對於信披違規的罰款從最高6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欺詐發行的最高罰款提升至2000萬元;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行為,最高罰款從違法所得的5倍提升至10倍,若無違法所得,最高罰款金額從60萬元提升至500萬元和1000萬元。業內人士指出,新證券法實施以後,預計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會受到威懾和遏制。
  •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人肉」搜索犯罪嗎?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人肉」搜索犯罪嗎?」搜索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尋找具體的人和線索的途徑,總是與網絡暴力相伴而生。「人肉」搜索可能通過網絡公開了特定人的信息,侵犯隱私,同時造成他人名譽受損。「人肉」搜索確實會為尋人帶來巨大便利,但是往往會導致暴力侵害他人權利的後果。
  • 2020年度中國網絡誠信十大新聞之一:《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推薦理由國家網信辦發布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於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明確規定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生產者和服務平臺不得通過人工方式或者技術手段實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虛假註冊帳號、非法交易帳號、操縱用戶帳號等行為,破壞網絡生態秩序。《規定》的實施,為推進網絡誠信建設、構建良好網絡生態提供了明確可操作的制度遵循。
  • 「陪罵代罵」層出不窮 讓網絡暴力在法律面前「止步」
    從彈幕轟炸到惡意剪輯,從私信辱罵到人肉搜索,層出不窮的網絡暴力不僅導致網絡空間戾氣蔓延,挑戰法律底線,也給青少年群體帶來了嚴重的不良示範。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則觸犯了「侮辱罪」。由此可見,網絡暴力違反現行法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也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網絡空間的汙染,尤其會對青少年產生嚴重而長遠的負面影響。
  • 流量造假!騰訊起訴「刷虛假流量」公司獲賠120萬
    目前,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因流量之爭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糾紛逐漸增多。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這些流量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流量造假,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虛假刷量行為不僅會導致為產品播放量虛高支付額外的分成或付費,同時也影響到產品服務的經營策略。虛高或虛假的數據會給用戶錯誤的信息,嚴重影響用戶使用體驗。流量造假是赤裸裸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