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媽媽問:
寶寶體弱多病,個子比較小,沒什麼力量。最近,我帶他去會所玩樂高積木,他很喜歡,每星期都要去一次。
剛開始兩次,他不用我陪著,自己就進去玩了。接下來的兩次,寶寶非要我陪著他。在第5次去玩的時候,他做的積木被一個大男孩搶了,情緒就非常激動。別人做得不對的時候,他會突然說:「你做錯了。」
第6次,寶寶開始是自己進去的,玩了一會兒,小朋友逐漸多了,有個大一點的孩子在搶著收拾玩具,他就很激動地要我陪他在裡面玩, 不然就要出來。就這樣反反覆覆,一會兒要跟我走,一會兒又要進去……
一起帶小朋友來玩的媽媽都說,這是寶寶安全感差的表現。這是父母給的安全感不夠嗎?還是寶寶覺得外面的威脅大,有媽媽陪著他就不怕別人攻擊他了?
一般在外面玩的時候,他不會搶別人的玩具,但很怕別人搶他的玩具。遇到這種情況,他通常會很激動地問:「為什麼別人要搶我的玩具啊?媽媽搶回來。」我會帶著他去跟小朋友講道理,一般最後都會還給他,但有時有些小朋友搶了就跑,他就會非常傷心。
是否有必要讓寶寶繼續玩樂高積木呢?其實,他自己非常喜歡玩。老師也說他上課是最認真的,整節課都很專心,下課後還不肯走。
李躍兒答:孩子在剛剛進入群體時,遇到突發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表現出本案例中寶寶的樣子是可以理解的。人的本性不同,遇到相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反應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們儘量不要把孩子在練習某一個「人類具有的天然能力」的過程中所反映出的現象,當成是出了問題。
據家長的描述,案例中的寶寶體弱多病,個子也比較小。當孩子處於這種身體狀況時,就會自發地與其他小朋友比較。這種比較可能是無意識的,因為對其他小朋友的個頭和力量的感受,會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弱小的。這是天下所有小動物的本能。
我們看到本案例中的寶寶一次比一次更智慧,每進去玩一次,寶寶都會把從環境中吸收的信息納入自己的決策中,於是,寶寶每一次都在改變著自己的策略,其實,這個過程就叫「發展過程」。寶寶如果能夠得到家長的有力支持,就一定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群體智慧。
如果家長不了解這一點,有可能會用如下方式來幫助孩子:
第一種可能,是會拼命鼓勵自已的孩子變得強大起來。這種鼓勵如果做得不好,就成了一種強迫,促使孩子更加注意誰強誰弱的同題。當孩子與別人產生互動時,不會完全投入到自己的發展所需要的活動中,而是會去注意誰是強的、誰又可能會欺負自己、自己可能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
孩子的這種狀態在成人看起來就是膽小,沒有安全感。這種糾結帶來的疑惑是這個年齡的孩子無法解決的,所以孩子有可能發展出的是害怕和畏縮。
第二種可能,成人認為孩子是弱小的,就會不由自主地保護孩子,希望他將來強大之後再獨自面對外界的環境。這種保護使孩子失去了解決衝突和困難的機會,也失去了認識自己力量的機會。
在孩子的概念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衝突,都是要由別人去替他解決的。這意味著他認為自己不行,於是就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弱。這樣也使成人認為自己的看法被證實了,於是更加強了孩子的示弱需要。
實際上,3歲多的寶寶如果沒有成長在多子女家庭,之前又沒有太多與其他孩子的互動,在親子班的狀態是很正常的。況且,在去了幾次之後他就敢批評別人了,所以這並不說明孩子是沒有力量的。但家長卻沒有看到這一點,只看到了他面對衝突時的不良情緒。
在孩子徵服在環境中遇到的麻煩時,成人沒有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從而對自己產生信心。
家長對孩子的保護使孩子覺得自己是寶貝,其他人也要用一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當孩子發現別人不會像父母那樣對待自己時,就會感覺到憤怒和不可容忍。
孩子在進入群體的前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害怕,做家長的要冷靜地思考下,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孩子變得有力量起來。這裡說的有力量,不是指肢體力量,而是心理力量。
每一個成長中的人,都天生帶有強大的渴望發展的心理力量。如果家長知道了這一點,去觀察和發現孩子的這種力量,就會認為孩子是有力量的。
這種看法像是一種與孩子的約定,讓孩子真的朝著有力量的方向去發展。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當孩子哭著從教室裡跑出來時,家長也就知道怎樣去面對這種情況了。
幫助孩子成長是一件快樂的事,尤其在幫孩子解決一個問題之後,成人也會感覺到愉悅。
⊙ 以上問答,選自李躍兒著作《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第二版)
形成了「尊重孩子的教育體系」的幼兒園,家長來園裡能感覺到
直擊育兒痛點,馬老師對話賈博士42問!
躍兒教育2020全國教師培訓 · 高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