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外國人給康熙寄信,康熙道:西洋小人如何言得中國大理

2020-12-13 汪姐音樂秀

大家都知道,歐洲宗教在經過西方多次改革以後,宗教的勢利和對政府社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而且,當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等人發動宗教改革後,羅馬教會的統治政權也受到了重創,甚至一度要毀於一旦。

教皇權力也遭到了新思想潮流和亨利八世王的反對否認,教會逐漸退出歐洲的權利中心。義大利曾是教皇權力的發跡地,如今也成為了文藝復興的聖地。所以由於新思想的浪潮局勢和人性自然文明的自由,使教會更加風雨飄搖。

雖說出現新的思想是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也是教皇最終要面臨的窘境,可羅馬教皇在十一世克雷芒的處境才是更為形勢嚴峻。原因是,克雷芒當時參與了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爭鬥,還被牽扯進法國王室的戰爭。

但最根本的原因卻是王室成員見到教皇要尊行吻腳禮,而且教皇有權撤廢王位,所以教皇當時權傾全國,甚至於風頭壓過王室。日中則昃,十六世紀後一些歐洲國家專權思想愈發強烈,到克雷芒十一世時,教會已經無法幹涉王室。

也正是由於克雷芒過多參與政治,最終克雷芒與西班牙皇室之間生出了微妙的嫌隙,並且原本支持教會的法國王室最終變成了仇人。正是出現這些問題,克雷芒十一世急於向清朝靠攏,企圖即將自己的宗教勢力侵入東方。

雖然清朝並不會直接對羅馬教會和教皇有著實質性的幫助,但是當時西方各國都紛紛前來與中國交好,開展貿易往來。所以只要自己的宗教勢利融入清朝社會,那麼就可以在清朝統治上也就有了一席之地,這也就代表著他們掌握了清朝大國這個重要經濟來源,這樣才能有改善他們的窘境。

因此羅馬教會和教皇急不可耐的打開清朝大門,可惜當時他們不幸遇到的可是清朝第一帝,康熙爺。

康熙四十三年時,克雷芒便將一封《禁約》寄給了千裡之外的大清朝廷,這封《禁約》看似荒誕無稽,但卻更多包含了對中國的挑釁。表面上是教會幫助人們迷途知返,但是仔細考量就回發現深處含義是在質疑中國清朝政府的君主皇權。

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入了天主教的中國百姓不能祭拜孔子,並且入了天主教,家中的祠堂之類一律不許參拜,不準上墳弔唁,家中也不許供奉靈牌。違者與異端同罪」

哪怕是用現在人的思想來評議,這樣的《禁約》也無疑是想要傾覆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雖然這各方面都十分切合天主教的信仰規程,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這是萬萬行不通的。

最終這封漂洋過海來到大清的《禁約》徹底將康熙帝惹怒。高高在上的皇室尊嚴容不得他人妄加質疑評論,所以康熙看了《禁約》後批示:「覽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人等無一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今見來臣告示,竟與和尚道士異端小教相同。彼此亂言者,莫過於此。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康熙這一禁令,使天主教在中國遭受長達百年之久的禁教厄運,克雷芒一廂情願的做法也徹底崩圮。

1719年,教宗克雷芒十一世再次派遣特使嘉樂來到中國。1720年12月,嘉樂到京。康熙先後接見他13次,他又向康熙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西方傳教士雖然生活於中國傳播文化但並不受清朝政府的控制,二是,康熙皇帝要批准《禁約》在中國的施行。

對於這兩個條件,康熙帝全部拒絕。但是對於教皇派來的傳教士,康熙卻十分感興趣,康熙熱愛研究西方科技技術,所以這些傳教士的作用對他來說也只是傳播他們的文化技術,並不是與中國大相逕庭的「上帝」

康熙帝也曾經說過:「即使這兩個條件被接受,但天主教也不能在中國傳教。」後來那些沒有技術的傳教士被康熙立即遣送回西方。康熙還說:「朕不識西洋之字,所以,西洋之事皆不論。」並反問使者說「你們並不是第一個來中國的傳教士,那麼,之前的利瑪竇等人為什麼從來不說我們中國有什麼和教會規矩相違背的地方呢?」

西洋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後一直受到皇帝的保護,忠於公務,恪守法令,遵從中國禮儀。而克雷芒十一世妄卻妄想侵入並控制清朝社會這簡直是黃粱一夢。

相關焦點

  • 從欣賞洋人到厭惡洋人,為何康熙最後會說洋人就是一群無道小人?
    我們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清朝從雍正元年開始,就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對外國人的進出和商業貿易進行了極大限制,從而使得在西方科學技術在高速發展的時候,清朝一步步地落後於世界
  • 康熙為何要禁天主教?只因羅馬教皇想太多,中國傳統都要禁
    1704年,教皇命聖職部打出「禁約」七條,明令禁止中國教徒尊孔祭祖。甚至還派出特使多羅攜帶「禁約」去跟康熙談判,要求康熙根據「禁約」頒布法令。 康熙並不知道教皇特使的真實目的,一開始還以禮相待,等他知道教皇的「禁約」後就不滿了,尤其是裡面處處針對中國傳統,連「敬天」之類的字都不允許出現。
  • 外國人是如何評價康熙皇帝的?
    而其中一位叫做白晉,來自法國,他曾給他的君主路易十四寫過一封關於康熙皇帝的信件,整篇通讀下來,會發現,白晉對康熙皇帝那簡直是心服首肯,推崇備至!也是因為這封信,能夠讓後人在史書以外的地方認識一下真實的康熙皇帝。從信中,我們可以對康熙皇帝的大體相貌有個大概的了解,白晉說他儀表堂堂,身材高大,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鷹鉤鼻,臉頰上有一些天花留下來的痕跡。
  • 1922年的雲南大理照片 百年前的五華樓崇聖寺三月街盛會
    給大家分享一組1922年的雲南大理照片,拍攝者約瑟夫·洛克。1922年-1924年,洛克經由緬甸進入中國之後,於4月中旬到達了大理,並且在大理正趕上每年一度的三月街,他拍下了大理三月街的繁榮景象,城市風貌以及蒼山洱海的壯麗景色。 以下為當時拍攝的照片,歡迎查看。 ps:在大理拍攝的照片較多,今天只發布一部分,因為很多是植物方面的照片,我留到後面再發布。
  • 康熙和侍衛下象棋,半個月後看到侍衛的屍體,康熙愧疚不已
    中國「棋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下棋看對手,和皇帝下棋,則是一種「特殊」的學問。例如,李世民、朱元璋、康熙等帝王,都曾有和大臣對弈的故事流傳下來。 唐太宗時期,吏部尚書唐儉和李世民下棋,因為唐儉不願意相讓,最終贏了李世民,李世民一氣之下打算將唐儉貶到潭州去,好在尉遲恭機智救場,最終沒讓李世民鑄成大錯。
  • 乾隆皇帝曾組建中國第一個西洋管弦樂隊
    清朝這幾位皇帝都與西洋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從欣賞推廣到改編,為西洋音樂進入中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清朝康熙年間,有兩位耶穌傳教士,一位叫費迪南德·維比斯特,另一位叫託馬斯·佩雷拉,他們不遠萬裡來到當時的紫禁城,除帶來一些書籍之外,還帶來了許多西洋樂器。
  • 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
    往事如煙:天主教會與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一,利瑪竇在中國時撰著《西琴曲意》,是介紹西洋音樂最早的著述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來華進獻西洋樂器。1699年康熙皇帝讀書像(45歲)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成書的《律呂正義》續編中,即載有西洋傳教所傳的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等,然而,上述這些西洋音樂的傳人信息,均未產生實際的社會應用效果。
  • 康熙皇帝長什麼樣?9個外國人描述了他3個階段外貌,是否準確
    9個外國人還原康熙皇帝模樣我國古代對人的描寫或者其模樣,我們只能通過史料記載。但在歷史上,由於我國史料對一些帝王將相模樣只用寥寥幾個字記載,不可能像小說一樣細緻描寫,只有對特殊地方加以備註,比如清朝道光皇帝是瘸腿的特徵留了下來。在清朝皇帝中,有名的康熙皇帝長什麼樣呢?清朝史料有記載,但不如外國人描述的詳細,我們可以有根據外國的記載還原康熙皇帝的模樣。
  • 定居大理的非著名外國人:一個做7年農夫,一個花10年寫中文情書
    江山交界間是一個風景如畫、物產豐富的大理;古道交匯處是一個眾多民族各安其所的大理;而歷代君王開疆拓土更創造了一個文明之間碰撞交融的大理。走,去大理!你被這篇爆文刷屏了嗎?因為包容的環境,外國人定居大理不算什麼新鮮事,有的還挺有名,比如百年前為大理拍下珍貴老照片的美國人洛克。「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絕不是一朝一夕間成就的。也許大理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是詩和遠方,是吟詩賞酒。但這兩個外國人並沒有把大理當作烏託邦,而是腳踏實地在這裡過日子。
  •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看了1000字說明書,說出一句話讓人爆笑不止
    但是巧克力的原產地並非出自中國,巧克力最初的來源是在中美洲熱帶雨林中,一種可可樹上的實果可可豆,在16世紀初才被西班牙一位探險家發現的,在做開始「巧克力」還是一種用可可豆加水以及香料所製成的飲料,一直到1847年才被製成巧克力塊。
  • 為什麼"熱愛科學"的康熙沒有讓中國提早進入現代化?
    他說:「我們屢次聽說(是聽說——作者注),皇上根據天主教的教義判斷這一宗教的價值,並根據天主教迄今在中國傳播的情況,斷言這一外來宗教,有朝一日會成為在中國佔統治地位的宗教。看來,康熙皇帝已經從中國幾種非常古老的迷信中覺醒過來。」白晉這種極富煽動性的話當然對江山遠隔的法王產生誘惑力。而白晉等傳教士的確是誤讀了康熙對西方科技的熱愛。
  • 《上新了·故宮》百年前皇家地暖什麼樣?
    科技宅溥儀電話點外賣 后妃爭寵全程飆英語清朝時代中西文化匯通,故宮裡的皇家子弟引進了不少先進的西洋文化和各色新奇物件,以至於皇帝們紛紛加入汲取知識的行列。康熙學習西洋科學知識成一代學霸,乾隆熱愛鐘錶堪稱收藏家,但是說起溥儀絕對是玩轉西洋文化的佼佼者,所以在溥儀的影響下,他們的住所——故宮,也發生了一些奇妙的變化。節目中,鄧倫、周一圍、鄔君梅就接到特殊任務,要通過一張有著英文的神秘老照片進一步了解溥儀的洋氣生活。
  • 牛頓提出三大定律時,同一年康熙寫下四個大字,讓中國倒退百年
    康熙出生的時候,牛頓還在上學,二人的聯繫相差十一歲,然而一個時代的人,卻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背景,在中國人眼裡一提到康熙,就代表歷史還屬於古代,但是一提到牛頓、這位物理巨人時,大家又會將時代背景想成近代,但這兩個人卻都是一個時代的人,只不過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
  • 清朝最牛發明家:各發明領先西方百年,康熙若不壓制,列強哪敢來
    說到發明家,人們會非常自然的想到愛迪生、牛頓以及愛因斯坦等一堆人你們可能沒有想過腦海之中出現的都是外國人,世界上難道真的只有外國的發明家非常牛嗎?中國難道就沒有什麼發明家很牛,實際上不然。中國古代之中的發明家實際上非常牛,但是卻被朝廷給埋沒了,不僅如此甚至還被埋沒於歷史之中,就是連教科書也很少提及到,尤其是在清朝,真的埋沒了許多非常優秀的發明家。清朝之中有這樣一位非常牛的發明家,要比愛迪生和牛頓都要強,康熙如果重用現在中國早就成為了非常發達的國家啦,也不會出現清末八國聯軍入侵的事情!
  • 九子奪嫡的真相 社科院專家深度解析學霸康熙
    《上新了·故宮》在愛奇藝上又上新了,上次那場百年前的紫禁城演唱會沒搶到票沒關係,此番前來助陣的是清宮帝王天團裡的終極學霸,他通曉四書五經、詩詞歌賦,騎馬射箭更不在話下,同時還痴迷於天文、地理、數學這些在當時的中國尚不成熟的理工科目,他學習幾何、建立實驗室
  • 康熙時期文房瓷器青花筆筒如何鑑別
    康熙瓷器是中國瓷器發展史繼往開來的一個朝代,讓中國瓷器站到了瓷器上的最高峰。今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文房重要的瓷器品類,康熙青花筆筒瓷器。青花瓷器筆筒要從康熙時期瓷器瓷胎,青花發色以及青花紋飾技法幾個方面入手鑑別。
  • 中國人體模特一百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醉說。1912年,劉海粟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圖畫美術院,兩年後,在西洋畫科開設了人體模特寫生課。從上世紀初一些留學歐、美、日的青年學子把人體藝術連同其教學程式帶回中國至今,裸體藝術經歷了近百年的興衰榮辱。
  • 盛世風華——大清康熙御窯瓷欣賞(一)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一位傑出的統治者,他捍衛國家統一,開創大清盛世。   康熙御窯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繼承了明代景德鎮瓷業的優良傳統,豐富和提高了瓷器的品種與品味,融匯了傳統與創新,顯現出萬千姿態。   康熙帝為振興御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本人所具有的歷史、文化與藝術修養,以及其對西洋先進科技和工藝的濃厚興趣,成就了康熙御窯的振興與繁盛,盡展風華,彰顯於中國陶瓷史冊。
  • 晚清的外國人如何學習中國方言?
    文|陳卿美現在外國人說中國方言,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美女運動員福原愛,一口東北大碴子味,風味很獨特。福原愛只因長期在瀋陽打球,才學會了東北話。但如果是晚清時期,外國人如何在中國學習方言呢?貌似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