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是這樣認為的:
中間、靠前位置。孩子坐在前排,時時刻刻在老師眼皮子底下,容易集中注意力,上課認真聽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但是不要第一排。一怕距離老師太近,孩子會有心理壓力;二怕近距離看電子白板會影響視力;三怕老師擦黑板時揚起的粉筆灰影響健康。
更不要最後排。後面位置上都是一些上課不認真聽講,愛玩愛鬧的孩子,和他們坐在一起影響學習。
「中間、靠前」的位置真的是老師關注最多的黃金座位嗎?
通過觀察發現,「其實不少孩子,特別是創造力比較強的孩子,他們自己更願意選擇教室的中後排位置,因為這樣的區域給孩子的心理感受會更自由」。
對於不少父母覺得前排孩子更受關照,有老師表示這是個誤區,現在的教師,大多數時間並不是固定在講臺位置,而是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有時候老師還會因為擔心後排或角落的學生聽不清楚,特意走到附近,給予其更多的關注。
教室座位與成績有關嗎?
每逢開學季,就有一張所謂的「學霸出沒位置圖」在網上流傳,這在無形中加深了家長的焦慮。那麼,教室的座位真的與成績相關嗎?真有所謂的「學霸區」存在嗎?
孩子學習好,並不取決於坐哪裡,而是取決於孩子本身所擁有的優秀品質,比如自律、主動、專注、積極……這些因素並不會受座位的影響。成績的好壞與位置的優劣並無必然聯繫。好成績來源於良好的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與自身不懈的努力。
教室裡並不存在「黃金座位」,
但家長的焦慮卻是個真實的問題
教室裡看似小小的一個座位,無意中竟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它所牽動的,正是長久以來家長們始終難以釋懷的教育焦慮。
在我們身邊,很多家長自從成了父母,就整天活在焦慮中,擔心沒能給孩子最好的資源,擔心孩子不夠出色,擔心孩子不如別人。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任何一個疏忽,都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在家長焦慮的背後,也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孩子的成長,父母究竟應當扮演什麼角色?其實,很多家長焦慮的根源在於,他們沒有弄清楚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適合的才會是最好的。但基本原則是,真正的教育方式,不是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過猶不及是自古恆定的真理。
家長與老師並肩站立的位置,
才是最值得搶佔的「C位」!
小品《佔位子》之所以引發很多人的情感共鳴,是因為觸及了家長和教師雙方的心結。
對家長而言,只想盡其所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卻忽視了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東西。正如小品最後郝貴爸爸所說的那句話:「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特別稱職的父親,現在想想,勁兒都使歪了。」顯然,陪伴才是最長久的付出。
對教師而言,這則小品像是一面鏡子,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反思有沒有用心呵護每一名學生,是否真的盡到為人師者的責任。
在教育孩子面前,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該相互猜忌和指責,而應責無旁貸地站出來,相互理解,給彼此多些信任。
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很多,學校和家庭應該相互配合、共同督促,更多地關注學習計劃、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這些能使孩子成績提高的有效辦法,而非糾結在座位上。
其實,最好的「C位」就是,家長與老師並肩站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