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詳見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李 文
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明顯加深,人類社會在更高層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需要通過和平方式完成相關國家相互認知和定位的變化與調整。這是一項無先例可循也缺乏經驗可鑑的開創性工作,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實現由基於戰爭衝突的「權力政治」向基於制度機制的「規則政治」的轉變,在於各國在相互磨合和博弈過程中能否共同遵守在國際社會初步達成共識的基本原則。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一個先確立方向,再探索路徑、充實內容和完善形式的長期過程,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不斷增進理解、凝聚共識、深化合作。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歷史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只要世界大國共同堅持這一正確方向,人類社會就充滿希望。
全文詳見 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做好「加減法」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燕繼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政府「減負」,為市場「鬆綁」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層意義在於實現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從數量上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只是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政府管理方式的開始,今後更需要做的是使政府管理從主要依賴「審批式管理」的狀態向主要通過「服務式管理」的狀態轉變,即多一些事中、事後監管,多提供服務,多通過宏觀調控抓大事、謀全局。
燕繼榮指出,削減了行政審批權,要防止相關部門以此為藉口,對以往的管理事務放任自流,變成「不管型」政府,不承擔管理和服務的責任。行政審批事項下放,並不是說政府對這一領域置之不理,而只是轉變了政府的管理方式。
[責任編輯:劉冰雅]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