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課業負擔?「輕負高效」有可能實現嗎?

2020-12-15 錢江晚報

小時新聞·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

近日,關於中小學生減負的話題再次成為熱點。浙江、寧夏、重慶、甘肅等地先後出臺了新一輪政策,採取多種手段為中小學生減負。

與此同時,也有另一種聲音表達了對某些一刀切措施的擔憂,認為在現行的選拔制度下,沒有家長敢真正讓自己的孩子減負,學校裡的各種減負措施,反而加重了家長和學生的課外負擔,把大家推向補習機構。

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合理的課業負擔是必需的,學習不可能沒有負擔。科學減負應當有增有減,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著力激發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那麼,究竟什麼是不合理的負擔?學生學習「輕負高效」有可能實現嗎?家長為什麼會「抵制」減負?「有問」線上論壇,邀請部分教育界相關專家,一起討論這些問題。

▲6月26日,河北省內丘縣實驗小學學生在參加無人機特色課程。近年來,該校推進素質教育,讓學生走出教室,參與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色教育活動中。 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訪談嘉賓

王健: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

高政: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

王捷: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

張敏: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

馬海燕:杭州市上城區教育評估與監測中心主任

什麼是應該減去的「負」

時間負擔的減少相對容易實現,也看得見,於是減時間負擔就成了減負主要舉措。其次是減認知負擔,比如降低考試難度。這些做法,本質上沒改變負擔源頭,無法真正減輕學生負擔

王健:合理的、必要的課業負擔具備「指向清晰、梯度合理、作業量適中、與學生發展水平匹配」等特點。比如我們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反覆誦讀乃至背誦經典古詩詞和美文,這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通過反覆流利朗讀,不但能理解文字表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奇妙地感悟文字背後的很多「韻質」。

如果學生不經歷這樣的過程,是很難形成對母語的親近感的。但是我們如果要求小學生不加以區分地背誦、默寫所有的課文,這就成為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我們從來不反對記憶和背誦,我們只是反對不加以區分地機械地記憶和背誦。

高政:從政策文本上看,合理必要與不合理不必要之間的界限,主要在於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和出發點是什麼?有教師會懲罰性地布置作業,比如反覆抄寫單詞、生字、課文很多遍,這明顯不合理。有的教師會提前超綱教學,讓學生提前掌握,這也不太合理。

張敏:我認為以下幾種情況就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課業負擔:一是大量的懲罰性質的作業、簡單重複的作業、低效無效的作業;二是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年齡特徵的超度超綱「搶跑」;三是壓榨學生正常的睡眠、運動、閱讀時間,把全部時間都用來刷題培訓;四是各任課老師之間缺乏協調,雖然單科作業適量,但總量對學生來說就是巨大的負擔。另外,也不應該布置要求家長完成的作業。

比如山東某公辦小學一年級,入學才三個半月,一個周末就布置了整整八大項作業。大量的機械重複的抄寫,大量額外的試卷、教輔材料,這還只是語文單科的作業。這嚴重違反了教育部關於「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的規定。即便在很多家長和老師看來,一二年級可以有適度的書面家庭作業,但這樣的作業量也大大地超過「適度」標準了。

學習是需要做作業練習鞏固的,但所有違背生命成長規律,不惜以犧牲孩子身心健康為代價抓學習成績,都是以學習之名扼殺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是反教育。

馬海燕:學生的負擔是否合理,要根據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學習效果而定,即要在學生能承受的範圍內,長期這麼做不會對學生的身心產生傷害。

比如對於初中生,做作業做到了11點。偶爾一兩次,不是負擔;學有餘力,繼續在某個領域深入學習,也不是負擔;某個階段,比如為了某項比賽做準備,學到晚上11點,也不是負擔。但長期晚睡,身心疲憊,就是不合理的負擔。

作業太難,學生努力了還是不會做,也是不合理的負擔。反之作業已經掌握了,還要重複做,更是不合理的負擔。

再比如,學生各有所長,有人擅長邏輯思維,數學能考滿分,可他沒有語言優勢,語文得不了高分。如果逼著學生多上課多刷題來提高語文成績,學生的語文成績也許提高了五分,但他為此投入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學習,也是不合理的負擔。

時間負擔的減少相對容易實現,也看得見,於是減時間負擔就成了減負的主要舉措。其次是減學生的認知負擔,比如降低考試難度。這些做法,本質上沒改變負擔源頭,無法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

我們監測的結果表明:最有效的減負,就是減緩學生的負擔感受,也就是讓學生不認為是負擔。學生學業負擔感受越重,學業成績越低。當學生願意學,不認為作業多,不覺得考試多,不為考試結果焦慮,不覺得父母的期望是壓力時,學生的負擔感受就輕,學習成績就好。

「輕負高效」真能實現嗎

「高效」是有可能的,通過教學方法的相關研究,可以實現高效的教學。但「輕負」比較困難,因為好的教育資源是稀缺資源,是競爭的結果

王健:我認為「輕負高效」這個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想真正實現目前還存在很多困難。

首先,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目前還是唯分數論,沒有真正摒棄教育GDP。不管出多少減負紅頭文件,只要政府官員心目中那個升學率在,真正意義上的「輕負」就很難實現。

其次,即便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放棄追逐教育GDP,老百姓內心深處答不答應?當大多數人都焦慮著的時候,「輕負」也容易成為口號。有的家長嘴上喊著「輕負」,實際卻通過輔導機構或者主動加壓來強化孩子的應試訓練,內心深處的想法是最好別人都去減負,自己孩子就可以超然而出。

第三,教師隊伍的素養也制約了「輕負高效」的實現。目前,大多數教師沒有受過專業的命題和作業設計訓練。師範院校的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中,這都是空白和薄弱環節。沒有這樣的訓練,布置的作業怎麼能有精準的指向、適切的匹配、合理的梯度、可以選擇的多種形式?

所以,要減負,必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讓教師的教學能夠更加精準、更加高效。而要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需要優化教師教育體系,更需要增強教師崗位的吸引力。

高政:「輕負高效」的前提有兩個,一個是做到精準作業,有的放矢,針對每個孩子的學習特點和知識掌握基礎布置作業,避免無意義的重複。

另一個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高效。在課堂上就把大部分問題都講清楚講透,學生自然不需要做很多作業來加深理解。

王捷:「高效」是有可能的,通過教學方法的相關研究,可以實現高效的教學。但「輕負」比較困難,因為好的教育資源是稀缺資源,是競爭的結果。

最極端的情況是,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了高效的學習方式,那麼接下來的比拼,就是智力和學習時間。真要「輕負」,要麼把時間交給學校,並嚴格監管學校的教學安排;要麼就是社會分配能夠實現全民社會經濟地位的平等。也就是勞動分工雖然不同,但這種不同不會帶來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我想,前者是近期方法,後者是遠期方法。

張敏:在學校教學一線確實有個別「輕負高效」的老師,這是基於老師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良知,但對大多數學校和老師來說,短時期內很難實現真正的「輕負高效」。

他們面臨的挑戰有教育的頂層設計、教育的評價、整個國家的用人導向、中高考制度的優化、學校及班級規模的適度、教師素質的提升等,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不改進,「輕負高效」就是一個高調的口號。

馬海燕:我覺得現實中實現「輕負高效」很難。現在的基礎教育,整體就是超負荷學習。只要能學,所有學生都在拼了命地往死裡學,全社會對「高質」的理解,都簡化為要考高分。那些「輕負高效」的典型,很容易被「高負高效」的群體超越或淹沒而不被發現。

其次,「輕負高效」,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要對知識融會貫通,有整體的學科知識框架,能對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方法做出判斷,再把知識轉換成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他們還得懂學生心理,善於調動學生,讓學生能投入到學習中來。

現實中這種老師有,但堅持不易。相比較而言,「高負高效」的教師,還會因為負責任、肯投入等師德因素,更被社會認可和傳頌。

家長為何要「抵制」減負

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有限的,激烈競爭不可避免。這些問題不解決,單憑教育系統自身的努力去減負,只是治標不治本,家長肯定會通過報班等方式來給孩子學習加碼

王健:家長「抵制」減負,實際上折射的是家長對減負政策穩定性、持久性、落實性、成效性的不信任。

過去各類減負政策朝令夕改的教訓都在,沒有讓真正守規則的家長有獲得感,反倒是偷跑、搶跑的人得益,所以家長內心深處的焦慮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通過升學評價制度的綜合改革,讓真正守規矩的家長有獲得感、讓盲目訓練的家長沒有機會鑽空子,這是我們教育政策設計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高政:學業負擔之所以存在,並不僅僅是教育系統自身的原因。根據我的研究發現,社會分層、基尼係數、社會保障、文化傳統等等社會現實因素,才是學業負擔重的根本原因。教育除了培養人,還承擔著篩選和選拔的功能。

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教育系統的激烈競爭不可避免。這些社會現實問題不解決,單憑教育系統自身的努力去減負,只是治標不治本,家長肯定會通過報班等方式來給孩子學習加碼。有些北歐國家學生學習負擔之所以低,和高福利社會、低社會分化高度相關。

但凡學業負擔較重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社會分化比較嚴重、社會保障有待完善的國家。所以家長「抵制」減負並不是盲目的,而是 有著充分的合理性。

王捷:當代社會是一個文憑社會,不僅是中國,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文憑是一種硬通貨,我們用它來獲得工作機會,獲得社會地位,形成社會分層。

我國的文憑是通過考試取得。考試成績主要取決於智力水平、教和學的方法,還有學習時間。如果智力水平、教學方法相同,學習成績就取決於學習時間。

我們討論的學業負擔,主要就是學習時間的問題。只要基於文憑社會的考試制度還存在,我們就很難苛責家長希望延長學習時間是不合理不必要的。

因為,文憑的供給是有限的,需要篩選,需要競爭。到社會經濟發展更為充分,幹任何工作都能過上體面生活時,為了孩子所謂的將來逼孩子長時間學習的家長會大大減少。

面對文憑社會,「抵制」減負是家長的理性選擇。家長的焦慮、學校的焦慮是擔心別的孩子「搶跑」,別的學校「搶跑」,是一種囚徒困境。

我不認為僅靠家長和學校就能減負,真正能起作用的是政策和教育制度。均衡的學校、均衡的師資、相同的學習時間,讓家長、學校不擔心別的孩子「搶跑」,就能減負,就能緩解焦慮。當然,最終還是要靠社會經濟的發展,邁向更為公平均衡的社會。

張敏:在實際的操作中,家長成了減負最大的阻力。最愛孩子的家長,為啥要「抵制」本為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減負,使得越減負負擔越重,陷入一個死循環,這是一個大問題。

如果高校改革不推進,職業技術教育沒有實質性的提升,社會的用人導向不扭轉,家長的「抵制」會愈來愈強烈。

馬海燕:過去,全社會認為學生負擔重、作業多、起得早、睡得晚,認為學校教得太難學得太多,於是從學校開始減負,減作業、保睡眠。當學校開始三點半放學,開始少留或不留作業時,學生的負擔還是重,他們還得完成大量家長布置的作業和培訓班的作業。當家長不得不費神費錢把孩子送去培訓班時,便又希望學校能恢復部分負擔。我想這就是這一輪減負背後家長「反對」的心聲。

體育為何在減負中加碼

減負過程中體育的加碼是好事,但也要保證公平。特別是如果體育要進入考試的話。要考籃球,就要讓所有孩子都有免費學習打籃球的機會。要考高爾夫,就要讓所有孩子免費獲得學高爾夫的機會,擁有練高爾夫的裝備

王捷:作為政策制定者,需要對學習時間進行控制,因為這涉及到兒童的身心健康。教育政策需要防止大家過分看重短期利益。保證孩子的睡眠、體育鍛鍊和社交時間,保證孩子的全面發展時間。

因此,減負過程中體育的加碼是好事,但也要保證公平。特別是如果體育要進入考試的話。

要考籃球,就要讓所有孩子都有免費學習打籃球的機會。要考高爾夫,就要讓所有孩子免費獲得學高爾夫的機會,擁有練高爾夫的裝備。

另外,還要有科學的考試手段以及公平的評價標準。當然,這些技術問題在當今時代其實都比較好解決。比如引入人工智慧作為考官,就是一個有趣但可行的方向。

張敏: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6到12歲,是腦緣系統發育的關鍵期,與人的情緒、運動、血壓、血糖相關的神經系統主要在這個期間發育。很顯然,中國小學階段慘烈的分數淘汰、過量的作業、差生等侮辱性命名,對腦緣系統的發育造成了幹擾。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劃),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數據統計:中國與芬蘭的學生成績相近,但是中國學生每周學習時長比芬蘭學生多20多個小時;與此同時,中國和芬蘭分別是校外學習時間最長和最短的國家。

中國學生的學習效率相當低,學生的多餘學習時間,可能「惡補」了很多知識性東西,但是並沒有轉換成學業綜合能力。保障孩子的睡眠和更多的戶外活動很重要,但在學業壓力下,似乎目前口號大於行動。

現在大家也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越來越重視體育,這是好事。但目前除了用體測、中考來推動體育,別無他法。體育一旦進入應試化的通道,很可能也會成為傷害孩子的工具。

比如,現在有的學校非常重視跳繩,但如果強制要求孩子必須每分鐘跳到多少下,他們就很難從運動中感受到愉悅,更多的是痛苦。

當前的體育加碼,可以先從讓孩子們下課能走出教室做起。體育應該成為學校最重要的學科。學校要多管齊下,上好每節體育課,開設各種體育社團,舉行各種體育賽事,科學評價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情況。

馬海燕:身體第一,道理都懂,但執行無力,所以體育還得加碼,在中高考的分值可以加大,全員能夠參與體育的項目還可以增加。

雖然用應試來推動體育的發展很無奈,但至少可以讓孩子從教室走出,走向操場,走向球場。

高政:體育加碼是好事,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義就是全面發展。除了懂知識,會學習,擅考試,更要身強體壯,心理健康,有審美品味與現實情懷。

體育教育發展要從加強建設和重視評價兩個方面來推進。

加強建設包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硬體設施建設等。重視評價就是體育在中高考等升學考試中的分量應該充分凸顯。

整個社會也要營造一種全民參與體育運動的氛圍和政策,比如學校和政府機關的體育場館應該向社會大眾開放等等。

部分內容來自《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辦學理念凸顯綠色教育,水二中用「慢」教育實現輕負高效
    在教學上,教師尊重個性差異,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採取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專題學習、個別指導等手段,支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並相對減輕課業負擔,使廣大學生有獨立思考、獨立鑽研的時間,各學科的教學都努力為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和創造才能的展現提供舞臺和機會。
  • 散發材料三: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有關材料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擔負自己的責任,切實把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下來。  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教育能做什麼?近年來,作為區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我們主要抓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足課堂,減輕學生第三種課業負擔  學生的課業負擔,既有物理負擔和心理負擔,還有在學習新知過程中由不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產生的負擔,我們稱之為「第三種負擔」。 由於課堂效率低下,只好靠時間來彌補,才是過重負擔的主要來源。
  • 正常課業不等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 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
  • 什麼是合理的學業負擔、什麼是過重的?教育部說清楚了
    應合理界定「過重學業負擔」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不應視為過重負擔什麼是「過重學業負擔」?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學生完成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是應盡的學習義務,合理的負擔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 這不應該視為過重學業負擔。
  • 什麼是合理的學業負擔、什麼是過重的?教育部說清楚了→
    應合理界定「過重學業負擔」 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不應視為過重負擔什麼是「過重學業負擔」?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學生完成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是應盡的學習義務,合理的負擔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不應該視為過重學業負擔。
  • 教育部回複課業負擔過重導致學生睡眠不足問題:嚴控書面作業總量...
    近期,教育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683號建議,即「關於科學合理制定高中生作息時間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建議」,作出了答覆。 教育部表示,將持續加大減負工作力度,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保證高中階段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8個小時。
  • 【關注】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
  • 教育部:不能簡單降低課業難度,「一刀切」減負,合理的負擔是必要的
    減負不是簡單地降低課業難度,減少作業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減負。-1-教育部:不能簡單「一刀切」減負,合理的負擔是必要的14 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情況。在談及學生的學習負擔問題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直言,減負不是簡單地降低課業難度,減少作業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減負。為學生減負的呼聲由來已久,但何謂負擔、真正的減負要「減」什麼、不能「減」的又是什麼?新聞發布會上,呂玉剛說,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
  • 解讀: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頭條: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聚焦】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關注: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關注丨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學生使用的教材換了,作為家長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既擔心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會對現有的雙語教育體系造成衝擊,也擔心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們的這種擔憂也在情理之中,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認真對待,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家長們釋疑、解惑、排憂。我們先來說雙語教育體系。
  • 中小學課業負擔負擔過重最突出的現象是什麼?原來是這三樣!
    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普遍的事實。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認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最突出的現象有三多:一是課程門類多;二是課外作業多;三是測驗考試多,並且認為「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小學生背誦默寫古詩文是否合理且必要?專家熱議教育「減負」
    近日,「有問雲上論壇」請來多位教育專家圍繞教育「減負」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學習不可能沒有壓力,合理的學業負擔是必需的,什麼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有專家認為,課業負擔合理與否,在於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和出發點。
  • 小學輕負高質教育 數學課上教「掃雷」遊戲(圖)
    開發區召開了為期兩天的中小學「輕負高質」現場會。江灣小學提出的「半天學校,童年味道」辦學理念,是希望每個孩子不因為讀書而失去快樂的童年;不因為考試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因為升學而失去生活的能力。所以他們對「減負」的理解是,孩子喜歡的就不是負擔。  如何讓孩子喜歡老師、喜歡課堂、喜歡作業、喜歡學習,江灣小學進行了「T+X」課程設置模式。「T」意味著始終堅持一套國家規定課程,開足國家規定的課程。
  •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正常課業不等同於負擔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大有裨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
  • 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要有哪些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不利於成長。同時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已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給學生減負,說者容易,做者難。涉及多種因素,多方需求。一是教材內容過多,過深,教學目標要求過高。二是部份家長希望大,要求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要求比別人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三是教師職稱晉升要學生成績,考核評價,評先選優要學生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