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何丹 卿招)綿陽一中是綿陽市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校,文化積澱深厚。學校發軔於1740年(清乾隆5年)。清綿州知府在學校現址(文昌祠)延師課讀,名為「文昌書院」。1802年(嘉慶7年),設立綿州試院。1840年(道光20年),擴建綿州試院,更名為「左綿書院」。1906年(光緒32年),根據清政府「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之規定,將「左綿書院」改為「官立中學堂」。1910年(宣統2年)3月15日(農曆)正式開學,取名「綿州聯立中學堂」。1931年,更名為「綿屬共立中學校」,後改為「縣立中學」,1945年始辦高中。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後,合併綿陽縣立中學、縣立女子中學、私立涪昌中學、魏城中學、國立六中二分校為「綿陽縣第一初級中學」。1976年恢復辦高中,1983年5月批准為完全中學,更名為「四川省綿陽市第一中學」。1988年在綿陽市率先實行校長負責制。1998年更名為「四川省綿陽第一中學」。
綿陽一中在以「面向未來 和美育人」的辦學理念上,織文化育人的魂,育新時代接班人的魄。每周一升旗儀式上,綿陽一中全體師生會整齊朗誦「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書聲琅琅,必將浸潤心田,這是論語的魅力,更是國學的魅力。要讓我們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文化傳承,一代一代接力跑。
古人曾讚美孔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是啊,一燈能照千年暗,這盞燈就是文化;一智能啟萬年愚,這智就是教育。在市中心警鐘街的綿陽一中,仿佛一個文眼,延續著文豪歐陽修的千古文脈,調節著學生的文化呼吸,營造著學校的文化氣質,散發著意蘊悠長的人文之光。
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綿陽一中永續的文化傳承,滋潤著全校師生靈魂,培育了一代雙一代的棟梁之材。在學校的六一書院,推開窗是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翻開書便是一片靜謐的文化世界,林蔭道上、校園一角都有學生閱讀的身影,師生用閱讀打造著校園文化坐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是時代的呼聲。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個文化高度自信、高度自覺的新時代。
綿陽一中肩負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偉大使命,繼續以「文化」伴學子成長,在最美的芳華,用青春之心去發現,去感悟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以青春之責任去建設,去託舉一個更加美好強大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