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一瞧,看一看,我們農學院學生自己種的有機蔬菜,定價合理,健康無汙染,味道絕對比市場上的好。」
「我們種的蘿蔔、菠菜,種子是老師選育出來的最好的品種,施的是用枯枝落葉加工的有機肥,澆的是學校後山水庫的山泉水。數量不多,快來買啊。」
「我們種植的所有蔬菜,澆水、播種都有時間表,種出的蔬菜一定是最好的,而且價格不貴口感好,歡迎老師們選購。」
近日,在浙江農林大學校園農作園裡,一場特殊的蔬菜博覽會正在舉行。這裡展示和出售的蔬菜,全部是由該校學生耕種的有機蔬菜,不施化肥農藥,有品質保證,深受學校老師們喜愛。聞訊而至的老師紛紛前來「搶購」,為了能買到想要的蔬菜,有的老師甚至親自走到地壟裡採收蔬菜。
在種菜賣菜中感受幸福
到校園農作園種菜,是該校農學院低年級學生專業實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院每個班級在校園農作園承包了一塊菜地,大家在菜地裡種植菠菜、小青菜、大白菜、蘿蔔、香菜等近十個品種蔬菜。每到蔬菜收穫的季節,學生們就開始對外銷售自己種植的蔬菜,也通過種菜、賣菜,籌集班級開展活動的班委費,這讓為種菜付出辛勤勞動的學生體會到滿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看著自己種植的蔬菜被大家搶購,園藝181班學生溫昕特別自豪:「我從小到大從來沒下地幹過農活,甚至對很多農作物都分不清。來到學校後,下地耕作成了我們農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讓我們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實踐中,提高了動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農業技能,體驗了收穫的快樂和農民勞作的辛苦,十分有意義。」
蔬菜賣完後,雖然賣菜的總金額也不大,但是大家還是感受到滿滿的自豪感,茶學專業181班學生代娜說:「我們班的菜很快售完了。今天售賣的蔬菜全是我們親自耕種,全班輪流澆水、施肥得來的。看著它們長大、成熟,我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大三農學專業的俞丹鋒,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幹過農活,如今在學校勞動幾年後,幹起農活已經有模有樣:「作為農學專業的大學生,從事基本的農業勞動是我們的必修課,通過參加耕種不僅學到從事農耕的基本技能,也加深了對農業的感情,而且通過集體參加勞作,還能夠提升整個班級的集體榮譽感。」
在勞動中增強對農業情感
早在1958年,學校建校第一天開始,就將勞動課設置為學生的必修課,學習使用鋤頭等工具,更是當時農林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隨著時代變化,勞動課程的形式也開始轉變,轉為參與校園綠地管護等方式。近年來,學校不僅要求全校學生參與校園綠地管護、衛生清潔等各種勞動,同時還組織學生參與挖番薯、割水稻、收大豆、播種土豆和油菜等勞動。
從2012年開始,學校在校園內開闢了近百畝農作園,並將土地分給大一、大二農學類專業班級,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開展生產勞動,並進行栽培學、農作學、園藝設施學等課程實踐。有了班集體的菜地,除草、施肥、澆水的時候,學生們多了一個親近自然、體驗農作生活的機會。如何管理好這塊菜地,自然也成了學生共同關心的話題,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學會農耕的基本技能,也讓大家對農業更有感情。
為更好地指導學生從事農業生產,學校還專門聘請技術指導,引導學生參與施肥、翻整、起壟等實打實的勞動,還選育了各種果蔬的小苗分配給學生耕種。技術指導葉志明表示,現在的學生大多沒有從事過農業勞動。學生們幹些農活、自己動手種植果蔬,不僅能夠見到果蔬的種植和生長過程,增強從事農業必需的動手能力,更可以學習到很多課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對於他們更好地從事本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很好的積累。
一開始,很多學生以為種菜很簡單,挖個坑把種子埋進去就好了。通過一段時間勞動,大家對耕作有了更深了解,即使挖坑也很有講究,不僅要大小合適,前後左右還要對齊,等菜長出來後看起來才美觀,菜才能長得好;不同的種子對土層的要求是不同的,要視情況選用適當的播種方式;有的季節適合種植白菜、蘿蔔,有的季節適合種黃瓜、番薯。
校園勞動課獲師生支持點讚
退休的徐老師,已連續多年購買農學院學生種植的蔬菜,她覺得買學生們種植的蔬菜不僅吃著放心,同時也是鼓勵學生參與勞動,「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勞動也是必修課。對於農學院的學生來說,菜園管得好不好,菜種得好不好,是檢驗他們專業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方式」。
現代農業172班學生周涵越表示,自己從前從來不逛菜市場,進大學並參加耕作後,認識了很多蔬菜,了解了不同的蔬菜如何施肥管理,學習了如何使用各種農具,「通過勞動,同學間有了溝通和交流,不僅收穫了蔬菜,更收穫了友情和團隊精神」。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學習化,這是一種很好的實踐,也是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根據師生們的反饋,組織農學類專業學生在校園農作園裡種菜,目前看效果很好,下一步將繼續深化相關工作。」浙江農林大學學工部副部長朱軍說。
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周國模表示,鼓勵學生到農場勞動、參與綠地養護等形式的勞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增加對「三農」的感情,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勤儉節約、感恩自然的品質。
目前,學校除了組織農學類專業學生參與耕作外,還在學生公寓寢室裡布置了二十四節氣圖,在活動中心布置農耕文化展,將擁有近3000種植物、總面積將近3000畝的校園,全部「承包」給全校學生義務管護,學生通過在課餘時間積極參加各類勞動,將珍惜勞動果實、尊重感恩自然的美德傳承下來。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0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