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稻胚乳細胞蛋白質高效表達技術平臺

2020-12-11 生物谷

隨著第十屆日本ISSCR(國際幹細胞研究組織)年會的落幕,武漢禾元其自主創新研發的"植物生物反應器技術平臺(OryzHiExp)" 受到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國幹細胞研究領域企業與學術專家的關注。正是利用該技術平臺,武漢禾元自主研發出多種重組蛋白質多肽產品,包括可用於生物醫藥、工業試劑、美容保健等用途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OsrHSA)、重組人抗胰蛋白酶(OsrAAT)、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OsraFGF)、重組人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OsrbFGF)等產品。

解讀OryzHiExp

水稻胚乳細胞蛋白質高效表達技術平臺(OryzHiExp),是以分子生物學為原理,應用遺傳工程和DNA重組技術,利用水稻種子作為生物反應器,在種子中特異性表達各種重組蛋白質和小分子多肽。該平臺可解決在其他表達體系表達量低和大規模生產困難的問題。

該平臺由重組蛋白質高效特異表達技術和下遊加工工藝等關鍵技術組成,蛋白質高效表達技術採用了胚乳細胞特異性表達、蛋白體定向儲存和目的基因密碼子優化等綜合技術;下遊加工工藝採用了國際領先的提取和分離純化等技術;蛋白質純化技術平臺可建立小試、中試的工藝研究服務,解決技術人員在蛋白質純化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尤其可為一些中小企業客戶臨床前研究提供高純度蛋白的樣品。

與其他表達系統相比,OryzHiExp的優勢

植物生物反應器是以農業的形式完成原料生產,而加工過程和最終產品又以醫藥的形式完成,將農業和製藥業有機整合,其產品稱為植物源重組藥物(Plant Made Pharmaceuticals, PMPs)。如表1 所示,通過轉基因植物來生產重組蛋白質具有表達量高,生產成本低,規模化容易,產品質量高,安全無汙染的優點,各方面均優於細菌,酵母,動物細胞,轉基因動物等生產體系。

表1:各種系統表達重組蛋白藥物的比較

表達系統

總成本

產品周期

規模化生產的能力

產品性能

糖基化

汙染風險

存儲成本

細菌

內毒素

酵母

不正確

動物細胞培養

極低

極高

正確

阮病毒和致癌病毒

轉基因動物

極長

極高

正確

阮病毒和致癌病毒

植物細胞培養

較小差異

轉基因植物

極低

極高

較小差異

本表達技術平臺是以種子為蛋白質生產車間來表達和生產各種醫用、工業用的蛋白質的分子醫藥農業技術。種子生物反應器利用蛋白轉運和儲藏的機制可以使重組蛋白在翻譯和轉運的過程中受到轉運小泡等生物膜的保護,不會被細胞內的蛋白酶降解,而獲得更高的表達量。因此種子被認為是植物生物反應器的最理想器官之一。

通過種子生物反應器來表達各種蛋白質,將重組蛋白質定向儲藏在蛋白體,避免了蛋白酶的降解,在種子成熟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從而獲得較高表達;同時重組蛋白質進入內膜系統,可進行正確地加工與摺疊,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組蛋白質。具體優勢體現如下:

1. 表達量高: 通過表達多種不同人源蛋白質,表達量在20-150微克/種子之間,折合為0.1-0.75%的糙米重量。各種蛋白質的表達量總結如下表。

蛋白質種類

分子量

表達量(微克/粒)

 備註

簡單結構蛋白質

13-100 kDa

80-180

HSA 乳鐵蛋白等

細胞生長因子類

10-15kDa

10-15

IGF-1FGF

蛋白酶類

13-100kDa

30-120

人溶菌酶、抗胰蛋白酶等

複合蛋白質

75-150 kDa

20-50

單克隆抗體


2. 生物活性高:各種人體及動物細胞培養數據證明通過該平臺表達的人血白蛋白的活性比血漿來源的人血白蛋白活性高;PPE方式對比測試證明植物源重組抗胰蛋白酶比市場現有抗胰蛋白酶產品的活性高出7.8%-74.4%。
3. 生產成本低:由於利用水稻胚乳生物反應器具有較高的表達水平,大規模生產以農業生產方式進行,因而生產成本極低,相對於其他生產體系,利用植物生產體系的生產成本是其他體系的1/200-1/10。
4. 規模化容易:由於水稻的繁殖細胞達到1000倍以上,一旦獲得高表達的轉基因品系後,即可在短期內獲得大規模生產,從基因合成到規模化生產(kg)只需要24個月時間。
5. 安全性高:水稻是一種廣泛種植、並且食用了幾千年的穀物,尚未發現任何植物病毒或病原菌與人類交叉感染的先例,而且我們的提取和純化工藝可杜絕任何引進的病毒或病原菌,以完全避免動物成分或病毒、病原菌通過醫藥產品進行傳播風險。
6. 儲藏運輸方便:種子是理想的"天然容器",重組蛋白質儲藏在胚乳細胞的蛋白體內,處於膠體狀態,極為穩定,通常在常溫下儲藏2-3年,即使胚損壞喪失了發芽能力,胚乳中的蛋白質也不會喪失生物活性,因此原料儲藏、運輸不受時空限制。
7. 低碳環保:利用水稻胚乳生物反應器生產醫藥產品,改傳統生物發酵為現代農業種植,蛋白質的合成與累積是由植物細胞通過光合作用合成,可以節省傳統醫藥工業需要的大量能源和原材料,符合現代工業低碳環保的理念。

相關論文"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human serum albumin from transgenic rice seeds"(利用轉基因水稻規模化生產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於2011年10月3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該研究表明由轉基因水稻種子生產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OsrHSA)在生理生化性質、物理結構,生物學功能、免疫原性與血漿來源的人血清白蛋白一致;並建立了大規模生產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生產工藝,獲得了高純度和高產量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同時,該研究利用大量數據證明了轉基因水稻種子可取代現有基於發酵的表達技術來生產重組蛋白質是經濟有效的。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本文涉及到的人物(採訪對象或原始作者)的隱私權,其聯繫方式暫不公開,讀者如果有任何專業上、商業上的交流願望或諮詢需求,請聯繫生物谷|BIOONNEWS(editor@bioon.com)代為轉達。

關於武漢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武漢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分子醫藥農業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公司現有與水稻胚乳細胞高效表達技術平臺核心技術相關的多項專利技術,擁有技術力量雄厚的研發隊伍和完備先進的蛋白純化工藝研究設施。已成功地表達了可用於生物醫藥、工業試劑、美容保健等用途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OsrHSA)、重組人抗胰蛋白酶(OsrAAT)、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OsraFGF)、重組人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OsrbFGF)等產品;建立了重組蛋白質和多肽純化工藝研究技術平臺,在提供生物醫藥產品的同時,還可為客戶提供重組蛋白質和多肽的表達與純化等一條龍服務。致力於為全世界人民提供綠色、安全、廉價、充足的生物醫藥產品和高品質的技術服務。

網址:www.oryzogen.com

(祁禾  審校)

相關焦點

  • 研究開發出簡單高效鑑定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方法
    近年來,一些關鍵技術使得植物科學中高通量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應用日益增多。然而,當單獨使用這些技術時,存在一些局限性。這些「組學」數據集的綜合分析可以提供互補的信息,並可以獲取更多的有用的結論。Yoji Kawano研究組和劉仁義研究組設計了一個將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結合的方法,利用水稻植株和懸浮細胞兩個體系,篩選能被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M. oryzae) 侵染和幾丁質處理而誘導的植物細胞因子的前體蛋白質和小分泌蛋白質(SSPs)。
  • 薛紅衛課題組揭示植物激素在早期胚乳發育中的動態變化及作用
    該研究與湖南農業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合作,整合了表達譜分析、質譜測定、特定基因表達等手段,系統研究了植物激素在水稻胚乳發育過程中的動態變化,發現了不同激素對胚乳發育及種子產量、品種的差異調控。對胚乳特別是早期胚乳發育的基因表達譜的分析表明,在胚乳發育的不同階段激素合成和信號相關基因呈現明顯的動態變化,細胞分裂素相關基因在胚乳游離核時期高表達,在細胞化時期,油菜素甾醇與脫落酸相關基因表達開始提高。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胚乳是稻米的主要構成部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研究水稻胚乳對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改良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該團隊鑑定了一個水稻胚乳發育缺陷突變體flo10,該突變體胚乳中澱粉顆粒變小,且糊粉層細胞結構異常。
  • 從水稻中可獲取大量人血清白蛋白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從水稻中獲取大量的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方法,這提示轉基因水稻種子可能是人血清白蛋白的一個有成本效益的來源,而且可能有助於滿足全世界對這種蛋白的日益增長的需求
  • 揚州大學揭示核因子Y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
    然而,NF-Ys在胚乳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該研究鑑定出8個NF-Y編碼基因,包括OsNF-YA8、OsNF-YB1,9和OsNF-YC8,9,10,11,12,它們主要在水稻胚乳中表達。有趣的是,這些OsNF-Ys的同源基因僅存在於單子葉植物中,並且優先在胚乳中表達,表明它們在胚乳發育中起著調控作用。酵母雙雜交實驗表明,OsNF-YBs和OsNF-YCs存在相互作用。
  • 研究揭示玉米籽粒中儲藏蛋白從胚乳向胚重分配的分子調控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玉米籽粒中儲藏蛋白從胚乳向胚重分配的分子調控機制。禾穀類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麥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糧食作物,它們種子的胚乳和胚中儲藏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澱粉)、蛋白質和油脂。這些儲藏物質為人類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熱量和蛋白質,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 科學家培育「赤晶米」水稻種質
    TGSII,實現了在水稻胚乳特異合成蝦青素的營養強化目標,培育出世界首例胚乳富含蝦青素的新型功能營養型水稻種質「蝦青素米」,也稱「赤晶米」。但尚未有水稻胚乳合成有效蝦青素的報導。  劉耀光團隊通過分析水稻類胡蘿蔔素合成途徑基因的表達模式,發現大多數類胡蘿蔔素合成的相關基因在水稻胚乳中處於不表達或低表達狀態。
  • 哺乳動物細胞蛋白表達系統技術分享
    基因工程和克隆飛速的發展,為研究領域開闢了表達和分離異源蛋白質的許多可能性。基於蛋白質表達系統在各類實驗中的廣泛應用,在蛋白表達的系列推送內,會帶大家了解走進各類具體蛋白表達體系,為正在因為蛋白質製備而煩惱的你,帶來更系統更全面的蛋白表達資料。接下來要介紹的哺乳動物表達系統,高效調控蛋白質準確摺疊表達的優秀方式,您值得了解一下!
  • :OsRab5a在水稻穀蛋白分選及胚乳細胞內膜系統組織中的重要作用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從分子水平揭示了引起水稻穀蛋白沉積部位發生突變的分子機理,闡述了該基因在谷蛋白運輸積累中的地位,利用該突變體及其基因標記可為水稻蛋白品質改良提供材料和分子育種的基礎。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著名學術刊物《The Plant Journal》(IF: 6.946)上。
  • 中國農業大學宋任濤研究組揭示玉米胚乳發育調控新機制
    iNature:玉米(Zea mays)胚乳是營養物質儲存的主要組織,在發育過程中高度分化。然而,胚乳發育和營養代謝的調控網絡仍然大部分未知。玉米不透明11(o11)是一種經典的種子突變體,具有小而不透明的胚乳,表現出澱粉和蛋白質積累減少。宋任濤研究組克隆O11,發現它編碼胚乳特異性bHLH轉錄因子(TF)。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早期發育新機制
    驅動蛋白(Kinesin)最先是1985年從魷魚的軸質中分離的一種馬達(Motor)蛋白,能利用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驅動自身及所攜帶的貨物分子沿微管運動,在調控微管的能動性、胞內運輸、有絲分裂以及染色體運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微管系統在早期胚乳發育活躍的有絲分裂和快速的細胞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植物細胞蛋白質囊泡運輸研究技術與方法
    植物細胞與其他真核細胞一樣,含有多種膜包圍的細胞器,並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後基因組時代,編碼蛋白的亞細胞定位和轉運機制研究是了解其生物學功能的基礎。
  • 研究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機制
    當籽粒成熟脫水時,胚乳外周區域的蛋白體和細胞中其它內含物(細胞質、細胞器和細胞骨架等)交織在一起形成蛋白基質(proteinaceous matrix),緊緊包裹住澱粉粒,形成緻密的硬質胚乳;胚乳中央區域由於缺乏蛋白體,澱粉粒完全裸露,形成疏鬆的粉質胚乳。玉米胚乳硬粉質表型在自然群體中存在豐富的變異,從幾乎完全硬質到完全粉質的材料均存在,然而,學界缺乏對控制其形成的QTLs及分子機制的了解。
  •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2月15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發育與生殖研究」領域「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上海松江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薛紅衛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揚州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同承擔。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灌漿調控新機制
    該論文進一步拓展了Opaque2(O2)作為玉米胚乳灌漿調控網絡核心轉錄因子的作用範圍,揭示其可以調控胚乳儲藏物質合成起始單元生成所需基因的協同表達。巫永睿研究組希望通過正向遺傳學篩選能加重o2表型的突變體,即o2 增強子(o2 enhancer, oen)。
  •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
    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報告,並在審議課題結題總結報告的基礎上,對各課題計劃任務完成情況、數據共享與技術資料歸檔情況,對項目總體目標的貢獻、研究水平及創新性、研究隊伍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評議。經審閱資料併集體討論後,專家組一致認為各課題圓滿完成了既定的任務指標,四個課題均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
  • 穗型與胚乳成分對稻米黏彈性的影響
    來自瀋陽農業大學農學院的陳雲、呂文彥*、程海濤和瀋陽師範大學糧食學院的路飛等人選取以遼寧省在內的地域分布較廣的水稻品種(系),分析了這些材料的黏彈性特徵與包含支鏈澱粉精細結構在內的胚乳成分的關係,力圖探究造成直立穗型水稻品種適口性品質差異的根本原因。第I類中共8 個品種(品系),其中2 個品種(品系)為直立穂型水稻,6 個為非直立穂型水稻。
  • 蛋白質組學之技術篇(三)
    在許多的細胞生命活動中,例如DNA複製、mRNA轉錄與修飾以及病毒的感染等都涉及到DNA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問題。隨著重組DNA技術的發展,人們已分離到了許多重要的基因。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需要揭示環境因子及發育信號究竟是如何控制基因的轉錄活性的。為此需要:1.  鑑定分析參與基因表達調控的DNA元件;2. 分離並鑑定這些順式元件特異性結合的蛋白質因子。
  •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
    當籽粒成熟脫水時,胚乳外周區域的蛋白體和細胞中其它內含物(細胞質、細胞器和細胞骨架等)交織在一起形成蛋白基質(proteinaceous matrix),緊緊包裹住澱粉粒,形成緻密的硬質胚乳;胚乳中央區域由於缺乏蛋白體,澱粉粒完全裸露,形成疏鬆的粉質胚乳。玉米胚乳硬粉質表型在自然群體中存在豐富的變異,從幾乎完全硬質到完全粉質的材料均存在,然而,學界缺乏對控制其形成的QTLs及分子機制的了解。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新機制
    當籽粒成熟脫水時,胚乳外周區域的蛋白體和細胞中其它內含物(細胞質、細胞器和細胞骨架等)交織在一起形成蛋白基質(proteinaceous matrix),緊緊包裹住澱粉粒,形成緻密的硬質胚乳;而胚乳中央區域由於缺乏蛋白體,澱粉粒完全裸露,形成疏鬆的粉質胚乳。玉米胚乳硬粉質表型在自然群體中存在豐富的變異,從幾乎完全硬質到完全粉質的材料都存在,然而控制其形成的QTLs及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