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問題!讓Biogen的Aβ靶點新藥「起死回生」

2020-12-14 騰訊網

在今年3月,aducanumab單抗被宣告終止研究後,Baird分析師Brian Skorney曾在題為《β澱粉樣蛋白之死-我們現在將去往何處?》一文中表示:aducanumab單抗的研究應該是β澱粉樣蛋白假說最後的希望。沒想到,時隔6個月後,這曾被宣告熄滅的希望竟猶如星星之火,漸漸迸發出燎原之勢。

10月22日,美國路透社報導稱:Biogen和衛材(Eisai)宣布「復活」其曾被宣告「失敗」的阿爾茨海默氏症(AD)治療藥物aducanumab單抗,並計劃在2020年初向美國FDA提交生物製品許可上市申請(BLA),同時將繼續與包括歐洲和日本在內的國際市場監管機構進行談判。

該決定一經發布,其股價飆升27%至281.87美元,截止當日收盤,在彌補了3月份其180億美元「斷崖式下跌」後,股價與去年年底相比仍下跌了6.3%。

更讓人感到振奮的是,aducanumab單抗一旦獲批,將會是第一個減緩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藥物,也將會長久以來「徒勞無功」記憶喪失疾病藥物研發史上的新的裡程碑。

1748「失敗」 VS 2066「成功」

今年3月21日美東時間14:00,獨立數據監測委員會對aducanumab單抗的兩項名為ENGAGE(1638例患者)和EMERGE(1647例患者)的III期臨床試驗進行了無效性分析(futility analysis),其中所分析的可用數據(有機會完成18個月研究期的患者數據)為1748個。

分析結果顯示:aducanumab單抗對於阿爾茨海默病以及輕度阿爾茨海默病痴呆引起的輕度認知功能損傷沒有改善作用,並很可能難以到達主要療效終點。最終,Biogen和衛材宣布終止aducanumab單抗的研究。

但在宣告研究終止後的6個月後,事件的轉折點來了!

隨著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束,EMERGE和ENGAGE兩項III期臨床試驗最終產生了2,066個可用數據,這一數據比之前所進行的無效性分析的樣本數據集整整多出318個

而在這一擴大的數據集中,研究人員按照預先確定的評判標準再次分析時,驚喜出現了!

EMERGE試驗中高劑量Aducanumab達到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臨床痴呆評定量表(CDR-SB)分數降低23%(p=0.01),簡易精神量表(MMSE)分數降低15%(p=0.062),AD評定量表認知部分(ADAS-cog)分數降低27%(p=0.01)。而ENGAGE試驗中無論是低劑量還是高劑量都沒有達到主要終點或次要終點。

EMERGE主要終點

EMERGE次要終點

ENGAGE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

至於為什麼EMERGE和ENGAGE研究數據具有這樣的差異?

Biogen公司認為III期臨床試驗EMERGE和ENGAGE都包含高低兩種Aducanumab劑量,低劑量組為3 mg/kg和6 mg/kg,高劑量組為6 mg/kg和10 mg/kg。ENGAGE先入組患者,EMERGE後入組患者,患者篩選過程中Biogen對高劑量組進行一次修正,改為10 mg/kg和10 mg/kg,這就造成EMERGE臨床試驗中接受10 mg/kg高劑量Aducanumab的患者比例高且時間長,從而影響試驗結果。

能否獲批,仍持懷疑態度

據Biogen官方提供的資料來看,在今年的6月和10月,其公司分別與FDA進行了會晤,但其具體內容並未揭示。而這次「成也數據敗也數據」的起死回生事件也確實讓我們看到了,數據樣本在判斷一項臨床研究成功與否上發揮著關鍵作用!

P. Murali Doraiswamy教授 圖片來源:杜克大學醫學院

對此事件的持續發酵,外媒《華爾街日報》對杜克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P. Murali Doraiswamy進行了採訪,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Biogen發布的新數據看起來令人鼓舞,但需要更詳細的結果才能得出Aducanumab單抗是否有效的明確結論。

同時,Doraiswamy博士還表示,Biogen公司想要用「已宣布終止」的兩項研究的數據來進行新藥批准,儘管不是歷史上首次,但也是不尋常的挑戰,尤其是這些公開宣布失敗的研究可能會給調查結果引來偏見。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綜合目前外媒報導來看,專業人士認為儘管這一新藥的「起死回生」給予了更多關注阿爾茲海默症新藥研發的公司以激勵和啟示,也帶給數以百萬計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找回記憶」的希望,但對於Biogen的新藥獲批可能性仍持保守觀望態度。

未來,我們將持續跟蹤最新進展,期待更進一步的好消息。

End

參考資料:

[1]Biogen, in Reversal, Will Seek FDA Approval for Alzheimer’s Drug

[2]UP DAT ED: In a stun ning turn around, Bio gen says that ad u canum ab does work for Alzheimer's — but da ta min ing in cites con tro ver sy and ques tions

[3]Biogen Shares Surge after Reversal on Alzheimer’s Candidate Aducanumab

[4]Biogen resurrects aducanumab, arguing expanded data set supports FDA filing in Alzheimer's

[5]Third Quarter 2019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輝瑞宣布關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新藥開發
    Solanezumab一路磕磕絆絆走來,直到試驗數據公布之前,研究人員都樂觀地認為此藥將會成功,也意味著禮來對此上百億美元價值的新藥已唾手可得。但是備受關注與期待的Solanezumab最終還是未能打破臨床試驗失敗的魔咒。
  • 還記得「起死回生」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試驗嗎?今天提交上市申請
    對於此次渤健的「起死回生」,監管機構會怎麼做?「這裡面肯定還是有一些不確定性的,類似失敗的臨床試驗再申請這樣的操作,在我印象中是沒有的。」北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文凱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對於新的分析結果,「ENGAGE的數據可能不太有說服力,EMERG會更重要一些,實驗更加完整。」
  • 阿爾茨海默症新靶點——MCL-1
    近些年,針對Aβ、Tau等靶點的新藥開發也沒能取得真正的突破進展。線粒體功能障礙是AD的一個基本病理特徵,因為在散發性和家族性AD病例以及AD動物模型中,均已經被發現有受損的神經元線粒體積累。有研究揭示,線粒體功能受損會觸發能量應激,從而促進AD特徵性的澱粉樣蛋白-β(Aβ)聚集和Tau過度磷酸化。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芬兒:創新藥研發必須解決靶點問題 打通...
    8月16日,2019中國藥物化學學術會議暨中歐藥物化學研討會在成都舉行,與會人員就新藥研發創新等問題展開激烈討論。當下,國內醫藥市場大多還是以仿製藥為主,如何在創新藥方面尋求突破,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芬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創新藥必須解決靶點問題,要打通產學研體系。
  • β地中海貧血細胞療法Zynteglo歐洲上市
    昨天歐盟有條件批准了藍鳥生物技術的β地中海貧血細胞療法Zynteglo(通用名:表達βA-T87Q 基因球蛋白自體CD34+ 細胞療法,曾用名LentiGlobin BB305)用於12歲以上無β0/β0基因型、無異體幹細胞移植供體的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治療。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
  • B肝在研新藥兩項靶點,核糖核酸酶H或核心抑制劑,詳解作用機制
    在介紹過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如核苷(酸)類似物(NAs)、HBV附著/進入抑制劑、基因編輯策略:cccDNA形成抑制劑、RNA幹擾這4項靶點後,另有2種新靶點用於開發慢性B肝新藥,那就是核糖核酸酶H(RNase H)靶向性和核衣殼組裝抑制劑或稱核心抑制劑。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上市,或提供新的治療...
    11月4日,湖南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妮娜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仍不明確,「九期一」不同於傳統靶向抗體藥物,它有多靶點,很期待它的效果。新藥的效果如何,最終要看臨床數據。
  • ROR1新藥公布新數據 業內預期或成ADC領域熱門賽道
    其中,兩款靶向受體酪氨酸激酶樣孤兒受體1( ROR1)新藥也公布了最新數據。  數據顯示,兩款ROR1新藥都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積極的抗腫瘤活性,該靶點的成藥性得到了一定驗證,相關公司股價也在數據發布當天大漲。  ROR1即受體酪氨酸激酶樣孤兒受體1,該受體在腫瘤特異性表達並在腫瘤增殖、轉移和耐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使其成為一個潛在的有吸引力的癌症治療靶點。
  • B肝在研新藥靶點,英國科學家建模,CAMs/PS靶向更具前景
    B肝在研新藥靶點,英國科學家建模,CAMs/PS靶向更具前景雖然,英國約克大學系統分析交叉學科中心和英國約克大學數學系等研究人員,開發的並不是一種潛在治療慢性B肝新藥,但是,這種針對不同抗病毒藥物策略影響的評估表明,B肝在研新藥開發靶點之一:核衣殼組裝抑制劑,如CAMs和PS靶向藥物,相比其他在研藥物更有前景。
  • 「九期一」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
    「九期一」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老糊塗」的發病機理,目前還是「糊塗帳」用「峰迴路轉」和「另闢蹊徑」來形容近一段時期讓人困惑的阿爾茨海默病(AD,又叫老年痴呆症)再合適不過——一款正在研發的新藥Aducanumab,曾宣布在AD臨床試驗上失敗,日前經過數據再評估後,又認為部分數據可以證明藥物有效。
  • 深度:新藥研發成本大揭秘
    一、新藥開發成本數據分析Tufts Center統計結果分析Tufts Center統計數據來源於1995年至2007年,來自10家公司的106種(1442個化合物)研究性新藥和生物製劑研發費用的分析。
  • B肝AASLD新藥進展,Aligos旗下4種在研,2種處I期
    2020年美國肝病年會是數位化形式進行,Aligos Therapeutics公司在美肝會上,介紹了肝細胞癌在研新藥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進展。同時,還包含多種慢性B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研藥物科研進展試驗數據。
  • 中金公司:新藥研發過程經歷了什麼?
    此階段發現了β受體阻斷劑、抗組胺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抗病毒等領域的新藥。β受體阻斷劑:1958年ICI開始基於藥效結構研究藥物,其發現如果可以找到可以與腎上腺素競爭結合心臟的受體,那麼就可以緩解心絞痛的症狀,1965年第一個明確的受體拮抗劑普萘洛爾上市,用於心絞痛、高血壓的治療,由於其發現過程應用了藥物受體構效設計的理念,被認為是新藥發現的革命性概念之一。
  • 裴鋼團隊論文再遭質疑,被認為存在圖片複製問題
    · 論文圖像問題 裴鋼團隊論文再遭質疑,被認為存在圖片複製問題 據報導,此前質疑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涉嫌學術不端的史丹福大學原副研究員 Elizabeth Bik,近日又在 PubPeer 上質疑兩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存在圖片複製的嫌疑
  • 華為布局AI新藥研發 招聘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
    新藥研發歷來是九死一生,據國家藥監局官網和各藥企官網發布數據的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6日,2020年大約有43個新藥在中國大陸獲批上市,外資藥廠依舊是絕對主力。正因為研發路途艱險,因此任何新技術的誕生,都是對疲倦不堪的工業界的一劑強心針。
  • AI潛入 「潤」新藥研發於無聲
    數據是讓AI生根的土壤水源,但醫療電子病歷數據不僅類型複雜,而且體系割裂,對此類數據的採集、清理和挖掘,難度不亞於在沙漠裡精耕細作。  數據標準化成為AI+醫療的核心問題。森億智能創始人張少典說,讓AI與臨床醫學深度融合的過程,就要讓IT人把臨床醫學的語言轉化成IT語言,讓IT人和醫學人雙方之間實現對話交流。
  • 以研發創新築底,中國抗體-B(03681)投資D2M力拓靶點發現領域
    投資與合作並進,拓展產業上遊中國抗體公告顯示,根據研究、發展及商業化協議,中國抗體將與D2M達成長期合作,中國抗體有權根據優先靶點選擇機制對公司從D2M靶點識別工作的原始結果中選擇的合格藥物靶點進行後續研究、發展及商業化。
  • 2018年10月中國1類新藥臨床動態
    本品是我國首個獲得臨床批件的正電子放射性藥物一類新藥。   本品為氟化鋁標記RGD衍生物,其結構中所含的二聚體RGD能夠與腫瘤或新生血管中高度表達的整合素αvβ3特異性結合。   目前ITGAV&ITGB3(整合素αvβ3複合體)中國1類化藥有4個,具體情況如下:
  • 這35 個新藥,獲批臨床了
    3 月份 獲批臨床報告 ◆3 月獲批臨床的新藥共有 67 個受理號,涉及 35 個品種(附名單) 本報告數據來源:Insight 資料庫、CDE 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