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常州河濱小學五年級學生繆可馨在上完兩節作文課後, 從教學樓跳下身亡。
繆可馨的父母忍著悲痛,收拾孩子的作文本時,發現被老師批語「沒有傳遞正能量」,作文本上滿頁都是紅筆的顏色。
身為教學多年的語文老師,卻沒有看到該修改的地方,作文中「出自羅貫中的《西遊記》」這句話就出現在第一段。
一個資深語文老師,沒有找出知識性的錯誤,連看都沒看一眼吧。卻把一篇很有意思很有思想的讀後感改得面目全非,使人很難不想到別有用意。
孩子在《三打白骨精》讀後感中寫道:「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
語文老師袁某某在旁邊用紅筆寫著「傳遞正能量」,滿頁作文紙都是紅色的刪除線,一遍一遍地修改著作文,一次一次被老師否定。
對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心理不斷遭受著打擊,挫敗感不斷湧上心頭。
作文中用了很多成語,道理感受也很透徹,讀後感不就是這樣寫嗎?特別不明白袁某某為什麼這麼折磨一個孩子。
下課後,繆可馨直接翻越欄杆,從教學樓4樓跳了下去。一個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從孩子墜亡到通知家長,中間隔了30多分鐘。這30多分鐘,老師都做了什麼事,無從知曉。
事後,家長還指出袁某某曾經扇過孩子耳光。孩子有些感冒上課擦鼻涕被袁某某說是上課做小動作,就直接甩了巴掌。
家長說,女兒開始沒有報老師的補課班,老師就各種找事,家長最後不得已給孩子報了袁某某的補習班,而且還給老師發過500元的微信紅包送禮。
沒有報老師的補習班,可能就是其中最大的隱患吧。
【1】
事件曝光後,很多袁某某曾經的學生都在網上舉報袁的暴力體罰和語言暴力教學行為。
小郝同學是11年前袁某某班上的學生,說袁特別愛扇學生耳光,她就因為一次作業沒寫完還是寫錯了,被扇了十幾個耳光。
小郝的採訪視頻
袁心情不好很容易洩憤到學生身上,手裡拿著教具書本等物品直接往孩子臉上甩。
還有一次作文她寫了大熊貓,老師就各種嘲諷,在班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念她作文,念一句嘲諷一句,說:「就你,還見過大熊貓呢,你還寫大熊貓呢。」之類諷刺學生的話。
另一個學生實名舉報,她被袁某某叫到辦公室脫下褲子抽打,還被潑茶葉水。當時辦公室還有另一名老師在。
看到一名人民教師對學生的所作所為,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2】
暴力體罰和語言暴力,以及冷暴力,都對孩子的心理都會造成惡劣的影響,甚至語言暴力對孩子心理的傷害更加嚴重。
這種極其不尊重孩子,把孩子貶低到一文不值的教育行為,就是在扼殺孩子,凌遲孩子幼小的心。
孩子大腦處於正在發育階段,對待語言暴力的調節能力遠遠不及成年人,大腦中的神經元受到的痛苦和身體承受的痛苦是一樣嚴重的。
孩子會在心底烙下羞恥、膽怯、自卑、低自尊的烙印。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用暴力來對待孩子,並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可能只是滿足了某些教師發洩的心理和行為。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上狠狠拉上一道,這些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3】
的微博評論區,4800多條網友留言中,有很多這樣的教師,很多人都是20多年甚至30多年過去了,當時的傷害還沒有癒合。
網友@朵朵媽
女兒中學時被老師欺凌,被逼跪在廁所,我沒有站出來幫女兒阻止此惡行,至今痛悔不已。
網友@酸奶沒了
記得初中有段時間經常流鼻血。由此早上上學遲到了。進班已經上課了。當時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問我:「這麼愛流鼻血,怎麼不流死啊。」
…….
細思極恐。
教師行為規範中,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不得打罵語言侮辱學生,不得差別對待學生。
袁某某之流們在站到講臺上時,卻把這些規範準則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他們身為人民教師,本應是學生的領路人,但是他們卻成了肆意傷害學生劊子手。是教師隊伍中的害群之馬。
他們發洩式暴力對待學生的後果,是留給學生一生心靈上的傷害,甚至是將幼小的孩子逼迫到了絕境。
教師的職業和其他職業不同的便是,面對的是一群思想處於變動期的孩子。
保護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正面的引導和積極的語言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說給所有教師的名言:&34;。
陶行知在擔任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另一位同學,將其制止並讓他去校長辦公室。
等陶校長回到辦公室的時候,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校長掏出一塊糖遞給男生說,這是獎勵你的,你比我早到辦公室。
又拿出一塊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讓你住手,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陶校長又說,「據我了解,你打架是因為那個男生欺負女同學,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塊。」
男孩感動的哭了,說:「校長,我錯了,我不能採取這種方式來維護同學。」
陶校長又掏出一塊糖:「你已經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四顆糖的故事,充滿體現了一位教師對學生的愛護和寬容,一位教育者對教育的詮釋和踐行。
教育者,任重而道遠。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