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卡消費頻現糾紛,如何維權?你需要這樣做

2020-12-18 經濟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地頻現預付費消費糾紛。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家政、健身、教育培訓等預付費類消費場所不能正常營業,導致相關糾紛增加,特別是在教育培訓方面。

為何發生違約?黃先生給孩子報了1年舞蹈培訓課程,支付了2870元。遇上疫情停課後,黃先生向培訓班負責人詢問後續補課事宜,卻被告知學校報名須知中明確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原因停課的,不予補課」的表述。

此外,原本線下服務變為線上後,有的質量不高,對此,消費者提出降低收費標準、變更或取消服務,經營者則也以「不可抗力」等各種理由拖延、拒絕,進而引發雙方爭議。

對於這種因暫停營業導致的消費糾紛,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能預見、不能避免,而且不能克服,屬於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判定不可抗力因素,還要結合具體地區、具體時間以及具體影響、是否因疫情防控措施導致等因素綜合考慮。

近年來,預付消費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難點問題。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法官付瑞潔告訴記者,消費者享受方便優惠的同時,預付卡市場也存在著「霸王條款」「辦卡易、退錢難」「人走樓空」等現象,易產生消費糾紛。此外,有的因預付費合同籤訂不規範,消費者知情權難以得到保障。

付瑞潔說,考慮到預付卡消費類型化、批量性的經營模式,經營者可靈活選擇卡面記載、卡片章程的方式提供合同內容。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根據以上規定,提供上述合同內容以及「應購卡人要求籤訂購卡協議」屬經營者義務,系對預付卡消費合同的形式要求,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籤訂合同,並有權就經營者違規行為舉報或投訴。

遇到「霸王條款」泛濫,經營者濫用「最終解釋權」的時候該怎麼辦?如果是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最終解釋權」系典型的無效格式條款。

據了解,因經營者閉店停業要求解除合同、退還剩餘款項的案件,佔到預付卡糾紛案件的近50%。其中因經營者資金不足導致消費者勝訴後執行不能的現象普遍存在,突顯了對經營者及預付資金監管不嚴的問題。

付瑞潔認為,強化對預付卡經營者管理是規範預付卡市場的首要環節,加強預付資金管理更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防範合同風險的重要手段。消費者如發現經營者存在履行風險,建議及時了解經營者動態,主動聯繫經營者,詢問履約信息,並保存微信聊天記錄、公眾號信息等相關證據,必要時積極維權。

法官提醒消費者,合同內容要留痕,儘可能以紙面合同、會員卡片、微信、電郵等方式留存合同內容,明確雙方權責,留心格式條款。對已付款項、剩餘服務、服務方式變更等合同履行情況,要以雙方確認的內容及時記載留存。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及時向相關主管部門舉報、投訴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此外,受假期延長、延期復工等影響,部分經營者面臨資金緊張、服務人員不足等問題。疫情結束後,經營者可能通過擴大發卡範圍、以較高折扣出售預付卡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在資金存管、服務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風險。消費者要特別關注預付卡消費問題,謹慎選擇交易對象,冷靜分析、理性消費,警惕高折扣、高風險。(經濟日報記者:李萬祥)

相關焦點

  • 暫停營業致退費糾紛頻現 預付卡有效期縮短成焦點
    暫停營業致退費糾紛頻現胡女士去年辦了張遊泳半年卡,可自打2月份開始,遊泳館就沒開過門。「到現在近兩個月過去了,還沒有復工跡象。」胡女士說,「哪怕最近能開門營業,我也擔心會有交叉感染,這張卡豈不是白辦了嘛!」同樣煩惱的,還有年前一口氣充了3000元餐飲卡的黃先生。
  • 福建法院妥處預付卡消費糾紛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省預付卡消費糾紛不斷增長的態勢,福建法院堅持源頭預防、高效審理、定分止爭,依法穩妥審理好預付卡糾紛案件,努力降低此類糾紛可能引發的消費風險和社會矛盾。僅今年上半年,全省法院一審審結此類糾紛215件,調解率達52%。
  • 海南日報數字報-預付卡商家「跑路」如何維權?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在餐飲、美容美髮、汽車、健身等服務行業興起,一部分消費者辦了預付卡後發現商家「跑路」,不知該如何維權。市民辦理預付卡,一般可以享受一定的價格優惠,用起來也較為便利,但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如何降低預付式消費的風險,律師建議消費者謹慎辦理預付卡,如確定要辦卡應同時保留其他證據以便維權。
  • 單用途預付卡,遇到問題如何維權?
    單用途預付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如零售、餐飲、美容美髮、文旅、體育、交通、教育等多個領域,並以其便於攜帶和使用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消費者往往會因卡無法兌付、商家拒絕退卡等多方面問題頭痛不已,心生怨恨。對消費者而言,碰到這些問題該如何維權?
  • 商場停業預付卡糾紛多發 男子充3000餐飲卡想退退不了
    暫停營業致退費糾紛頻現胡女士去年辦了張遊泳半年卡,可自打2月份開始,遊泳館就沒開過門。「到現在近兩個月過去了,還沒有復工跡象。」胡女士說,「哪怕最近能開門營業,我也擔心會有交叉感染,這張卡豈不是白辦了嘛!」
  • 印巷小館儲值卡無法消費 預付卡消費套路多維權難
    印巷小館儲值卡無法消費 預付卡消費套路多維權難 2019-10-14 18:25:00來源:央廣網
  • 健身房跑路、美髮店關門……疫情影響的預付卡糾紛怎麼管?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楊思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的健身房跑路了」「我的美髮店關門了」「我充值的洗衣店快開不下去了」等消息,頻現各種網站和社交媒體。預付卡由誰管、怎麼管,再次成為輿論熱點。
  • 專家詳解如何規範預付卡消費市場
    專家詳解如何規範預付卡消費市場  對話人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          劉俊海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法學院副教授                王天星  《法制日報》記者        韓丹東  《法制日報》實習生       楊雨桐  預付卡處於野蠻生長狀態
  • 1700餘名會員維權路漫漫!預付卡最終「卡」住了誰?
    預付式消費作為一種新型消費模式迅速發展,小到蛋糕店、擦鞋店、美發、餐飲幾百元預存卡,大到健身、美容、教育培訓幾千上萬元,各類商家通過推行預付卡的方式刺激消費。但是近幾年來,預付卡消費糾紛也在增多,經營者捲款「跑路」屢有發生,辦卡容易退卡難,維權成本高、時間長,最後投訴無門,預付卡變成「跑路卡」、「糟心卡」,引起消費心理的不安。
  • 健身房老闆跑路、教育培訓機構關停,疫情之下你經歷過哪些預付卡糾紛?
    ;教育機構一紙公告宣布倒閉,連帶餘額過萬元的課程費「打水漂」……疫情期間,多地頻現預付費消費糾紛。300多名維權消費者中,有人辦了3年的卡,有人買了100節私教課。初步統計,涉及金額超過百萬元。  由於健身房負責人失聯,消委會無法開展調解,只能將企業經營異常的信息推送至深圳市公共信用中心並進行公示。王女士及其他消費者正準備向法院提起訴訟。  教育機構也是預付費消費糾紛的「重災區」。
  • 店家跑路,消費卡變「廢卡」,用戶維權難,預付卡水這麼深?
    這些用戶被坑了以後大部分都會自認倒黴,年輕人維權的佔大多數。4、現在的消費市場良莠不齊,有的店鋪商家甚至在工商局都沒有備案,或者自己的資歷就有問題的就敢給消費者辦卡。5、有的消費者甚至反映商家設置霸王條款,比如消費卡裡還有剩餘的幾百塊錢,但是想要繼續用,就必須充錢激活等類似的行為。如何避免入坑/被坑了怎麼辦?
  • 開封市消協消費警示:預付卡消費有風險
    近年來,預付卡消費在商業零售、住宿餐飲、教育培訓、休閒娛樂等服務行業較為普遍,並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這種營銷模式在便利支付、促進消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存在著商家不履行承諾、退卡難等諸多消費隱患。
  • 西安消協公布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案例 預付卡、網貸分期等糾紛多
    西部網訊(記者 張棋)「買了預付卡 體驗館卻人去樓空」 「老年人一花幾萬元保健品 退款無門」、「整容手術有風險 恢復原型有困難」「促銷價還按原價收 消費者購物被忽悠」……3月11日,西安市消協向社會公布了十大消費維權案例及消費警示提示。
  • 安徽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預付卡消費「四注意」
    隨著消費習慣的改變,預付式的消費形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與之相關的消費投訴也越來越多。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時尚頻道了解,預付卡屬於先付款後消費,消費糾紛多消費風險大,特別是預付式消費領域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監管體系還未建立,商家誠信意識較差,消費侵權行為時有發生。
  • 呼和浩特市場監管部門提醒:辦理預付卡消費 有五點需要您注意
    工作人員發放宣傳材料預付卡作為一種消費模式,在美容美髮、餐飲、洗車、健身、洗浴、洗染、攝影、教育培訓等多種行業廣泛存在,但是這種消費方式也給消費維權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提高廣大消費者的安全消費意識,營造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在日常預付卡消費中能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7月21日上午,賽罕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賽罕區消費者協會特開展「月月3.15」暨「單用途預付卡消費警示宣傳」活動。賽罕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賽罕區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預付卡消費有風險,辦卡充值需謹慎理性,提高防範風險意識。
  • 預付式消費維權「卡」在何處?
    另外,被執行人往往在案發前採取轉移財產、變更法定代表人等手段來規避執行,加劇執行難度,增加消費者的維權成本。那麼,預付式消費風險究竟如何化解?維權之困又該如何破?對此,本刊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頑疾溯源實際上,預付式消費維權難題由來已久。從中國消費者協會每年公布的《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來看,預付式消費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在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的投訴中,預付式消費排在第4位,是消費維權的重災區。
  • 在辦理預付卡消費時,應當理性
    近年來,在商場超市、娛樂健身、美容美髮、KTV、餐飲住宿、教育培訓、修理服務、洗浴洗車等眾多日常消費領域,辦卡充值(購物卡、儲值卡等)的預付式消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行業的標配。但由於部分發卡商家誠信缺失,許多消費者手上的預付卡一度變成了「糟心卡」,由此引發了大量的消費糾紛。
  • 疫情下消費卡無法消費 預付費糾紛頻發
    其中,合同問題投訴量為35260件,培訓服務類預付費糾紛成為投訴熱點。 實際上,近年來預付費消費模式在教育機構、健身房、美容美髮等行業極為流行。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最初的預付費模式既圈定了較為精準的客戶群體,又充實了企業或者門店的現金流。
  • 監管有盲區、發卡無約束等原因導致山東預付式消費投訴多維權難
    5月14日,山東省消費者協會發布《山東省預付式消費專題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山東預付式消費投訴多發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有盲區,準入門檻過低、發卡無約束,信用機制不健全,維權成本高,消費者維權觀念不強,風險意識較差等4個方面的原因。
  • 預付卡投訴為何維權難 看商務局、消保委和律師怎麼說
    昨天,記者從溫州市商務局了解到,儘管2012年商務部出臺並施行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但截至2018年6月底,在我市商務部門備案的發卡主體僅28家,其中規模發卡企業13家,規模以下發卡企業15家。  預付卡消費投訴為何這麼多?預付卡消費維權到底難在哪?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