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起跑線「,你認為的什麼才叫做真正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下面一起來看一下這個皇室裡的一段小情節。
血濺屏風
《隋書》認為,隋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隋文帝「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換句話說。就是楊廣這個超級敗家子連蒙帶騙地奪到了皇太子之位。
這麼說倒也不能算錯,但這是先有了結果,再回頭來看的。
在開皇年間,作為次子的晉王楊廣從各方面都表現出了比長兄楊勇更深厚的實力,或許他唯一輸給楊勇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傳統認為的「次不當立」—長幼有序。出生的次序決定了繼承權。
這才真叫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宗法制度完善於周朝一經確立,便牢牢佔據了中國古代世襲統治的核心地位。而核心中的核心,則是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第一繼承權必須屬於正妻所生的兒子,所謂『嫡子」,庶子即使年長也不得立,如果有多名嫡子,那麼必須由最年長的繼承,嫡次子即使更聰明能幹也不得立。
挑戰這個核心,就等於挑戰宗法制度,挑戰世襲統治的根本,所以,一旦有皇帝想要廢嫡立庶.或者廢長立幼,往往會巡到臣下的激烈反對,甚至鬧到以死進諫的地步。
從今日我們的眼光看來,或許由年紀決定一切是很不合理的,但是這種遊戲規則在那個時代卻維護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打個不很恰當的比方。就好像買東西排隊一樣,其實沒有哪個法律強行規定非得要排隊,但是社會公德(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禮制)就成為這件事情裡潛在的遊戲規則。如果哪個人非要插隊,就會引起一些混亂和不滿。而在古代,這種遊戲規則更細緻,約束範圍也更廣,甚至很多時候比法律更有力量。
長輩也許會犯糊塗,但這不能成為晚輩不孝順的理由。
皇帝也許不夠賢明,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也不能成為臣下反叛的理由。
同樣的,長子也許不如老二老三聰明能幹,但這也不能成為廢長立幼的理由。
即使大家明白其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這個遊戲規則被打破,帶來的後果可能會更嚴重。
比如,做出一種很不好的表率。我們的古人一貫風格是向更古的人那裡尋求合理性,所以一旦有過先例,後輩們就會說,吶,先祖誰誰誰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做。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以當時而言,連《隋書》也承認楊廣在諸兄弟之中,無論軍功還是政績,都格外耀眼,「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那時既無人識破晉王的矯飾.更沒人有預言能力猜到十幾年後的情形。那麼,單純從才能方面。楊堅選擇了一個他認為更好的繼承人,其實也再正常不過了。
但,正是在奪嫡到繼位的整個過程中,楊廣犯下了古人道德標準中最嚴重的幾項罪行:欺騙父毋,用狡詐的手段奪取本屬幹兄長的儲位;涉嫌殺害父親隋文帝楊堅;殘殺兄長;貓佔繼母。全都明文載於史書只不過,有些鐵案如山,有些卻不免叫人生疑,還需一一分剖。
奪嫡
那麼,楊廣這條「次不當立」的鹹魚到底如何翻身的呢?整件事情的經過包含了很多要素— —
獨孤伽羅
首先,起了關鍵作用的是他的母親獨孤伽羅。
正因為獨孤皇后堅定地支持廢除老大楊勇,改立老二楊廣,才最終促成了此事。
楊堅一共有五個兒子,五個全都是獨孤皇后所生。楊堅為此十分自豪。覺得是千古未有的嘉話。五個兒子都是同母所生,一定會相親相愛,古來那些蕭牆慘劇,應該不會發生了吧?他懷著樂觀主義精神這麼宣稱。
當然我們都知道,他錯了。
但這裡面有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作為一個母親,獨孤皇后對同樣親生的兒子,為什麼會偏心眼呢?
這與她獨特的個性有關係。
她的獨特,其實只是以當時的標準來看,以今日的眼光,再平常不過了—她只不過認為,夫妻就應該彼此忠誠。從這點上說,她是一位執著於完美愛情的女性。而這種執著,讓她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權運動領導人。
她十四歲時,與楊堅新婚宴爾,就讓楊堅立下誓言,絕不會與其他女人生孩子。
楊堅也確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