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科技賦能中國非遺 指尖傳承揭開保護新局面

2020-12-20 公益時報網
AR科技賦能中國非遺 指尖傳承揭開保護新局面

2018-06-0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勇

伴隨著一段優美的苗族歌謠,苗族圖騰蝴蝶在屏幕上翩翩起舞,我們仿佛進入了製作銀飾的移動工作坊內,配合提示點擊屏幕,拿起錘子將不規則的銀塊敲出蝴蝶大樣,再點擊鏨子等不同工具雕刻不同部件、區域的紋樣,經過明火焊接之後,將銀飾置入明礬水中,手機搖一搖後洗銀煥新,再通過銅刷給銀飾拋光透亮,伸出手掌後,銀飾蛻變成3D蝴蝶,不到四分鐘,一個圖案精美,富有寓意的苗族銀飾便在移動端誕生,製作者還能和銀飾合影。

曾讓兩千多年的兵馬俑「復原」的AR技術再次展現出超凡魅力,這是百度通過技術讓用戶在互動中對古老技藝產生濃厚興趣所進行的探索,它有別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傳統說教、櫥窗式保護的形式,甫一上線便引發網友熱捧,而這只是百度公益啟動的「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裡,通過搜索、信息流、微紀錄片、AR技術賦能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藉助技術的力量傳承文化遺產的路徑,正變得越來越寬闊,也越來越清晰。


AR技術讓你仿佛置身苗銀工作坊內
 

AR技術讓傳統技藝在指尖傳遞

苗族銀飾長久以來便是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苗族人創造了各種圖案、款式的銀飾造型,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又表現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但由於資金、技術、地域、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觀念影響,其傳承之路並不如意。

國家級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吳水根從事苗銀鍛造已有35年,但到目前卻只帶出十八個徒弟,為了能夠讓古老的技術得到傳承,他甚至打破傳承的「規矩」,希望苗銀技術能夠走出地域局限。如今看到苗銀以AR的技術出現在人們的指尖,吳水根為技術煥發傳統文化的又一春而讚嘆不已。


國家級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吳水根在鍛造銀飾
 

吳水根的激動背後是傳統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截至2016年底,我國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已達39項(含「急需保護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一,而絕大多數的非遺都面臨著對內傳承困難,對外失語的窘境,中國「蜀錦織造技藝」傳承人賀斌此前在蜀錦廠倒閉之後,便面臨著是否要重新堅持這項古老技藝的難題。

好在技術的力量正在緩解這一現實,由百度公益基金會發起的「百度公益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第一季▪年畫」正式上線以來,通過包括AR等技術的運用,讓中國木版年畫以更加生動的方式為更多人了解,目前,包括苗銀、桃花塢木板年畫等八個非遺項目都實現了AR技術效果,不日就可全部上線。

事實上,這並不是AR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首次使用,在此前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合作中,用AI技術「復活」兵馬俑的技術讓遊客讚嘆,「當觀眾參觀兵馬俑的時候,拿著手機對著兵馬俑,就能看到兩千年前彩色兵俑的樣子。任何有關兵馬俑的問題,它都可以張口進行回答」,而且通過AR技術對空間進行解構、還原戰爭場景,也能讓遊客更清晰地了解兵馬俑背後的故事。

網際網路平臺全面賦能非遺

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諸多文化遺產常困守閨中,傳統手藝人沒有渠道也不擅長講述非遺技藝的故事,使非遺很難與更廣泛的人群接觸,讓非遺「活」過來的同時,懂得講述和記錄成了擺在保護面前的一道重要關卡。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認為,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人類文化形態正越來越呈現出視聽化的傾向,視聽化又反過來為文化插上了傳播的翅膀,對於非遺而言,紀錄片無疑是極好的傳承與傳播手段。對部分步入高齡之年的手藝人來說,更時不我待。

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因此加入這一記錄行列,通過走訪拍攝國內幾十個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將非遺技藝記錄在案並經過精緻加工,形成每集三到五分鐘左右,總共40集的微紀錄片《關注的力量》,目前已上線愛奇藝、好看視頻、秒懂百科,引發網絡熱議。

綿竹木板年畫博物館館長、四川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光葵表示,「讓大家關注非遺,不是說每個人都喜歡非遺,去做非遺不可,只要(非遺)有一個點有一個故事,(或者)一張圖稿能打動你,使你產生聯想,有創造性的思維的發散,產生了另外的效果也是(非遺)的一種作用。」這也是傳承非遺技藝的價值所在,更是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的使命之一。

據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負責人介紹,「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除了搭建文化遺產的公益平臺,運用AI技術賦能非遺項目並通過通過百度內容生態,聯盟夥伴等渠道廣泛傳播之外,還將通過公益項目牽引,推動文化產業創新和傳統技藝的傳承傳播,探索自然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效應,讓遺產地周圍居民,共同分享遺產帶來的利益,自覺成為遺產地的守護者和主人。截止目前為止,合作項目已達到 21個,橫跨兩河文化流域、多個少數民族地區。

據了解,在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9日)當天,百度將繼續通過FEED流技術、非遺專題呈現,並通過製作非遺項目知識圖譜卡片等方式助力文化遺產傳播。

相關焦點

  • 用現代美學和設計賦能,非遺也可以這樣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也是極具珍貴价值的文化資源,如何讓非遺進入現代生活一直是其傳承保護的難題,而通過將現代美學和設計的元素注入非遺當中,則為非遺提供了一種延續繁榮的全新可能。11月14日,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北京798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歷時三天,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創新基地歷年來培養的17位非遺傳承人,展示了近250件以「非遺走入現代生活」為理念指導設計開發的非遺文創品,包括藍印花布、湘繡、彝族服飾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第40期小主人論壇圓滿結束。體驗非遺活動,讓「保護非遺」意識滲透入心在佳木蔥蘢、曲橋臥波、層臺疊翠、古色古香的荔園裡,小主人們在非遺傳承老師的指導下,體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廣繡、廣彩項目,以體驗和滲透的方式,讓保護非遺的意識深入心裡。
  • 傳承經典,賦活非遺!司南論壇圓滿結束!
    今天的司南論壇現場巨星雲集 針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也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通過從小到大的親身經歷以及對於亂世王者X非遺技藝合作的解讀,他認為非遺的傳承不能只停留在將它們收進名錄裡,寫到百科全書中,還應該發揮其舊有功能,讓它們融入現代生活中。 只有這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會重新煥發出生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到非遺的魅力,讓保護、傳承的工作進入良性循環。發揚、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有責。
  • 從指尖傳承至筆端創作 姚蘭講述與非遺蘇繡的故事
    ▲姚蘭講述作品故事高度和廣度:使用,才是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從清華美院畢業之後「姚建萍刺繡藝術」是由姚建萍主理、姚蘭協理的品牌,旨在高舉蘇繡藝術這一在中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標杆,為後人研習蘇繡提供教材和樣板。「我們進行傳承創新,但是它依舊是藝術品等級的品牌,在這個品牌上,我們不做接地氣,不做市場化,不做商業化的運營。我們就是去做蘇繡能做的最好作品,讓後人可以看到這個時代的最精品,是什麼樣子的。」姚蘭表示,「勤於研習,精無止境」是「姚建萍刺繡藝術」的高度所在。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創建了高水平、高規格的非遺傳承平臺,學校現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點。3、師資優勢。
  • 織錦非遺保護與傳承,浙理工永遠在路上!
    近日,2019年度「國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織錦技藝傳承及創意設計研修班」(第五、六期)在浙江理工大學正式開班。校科研院主持工作副院長徐偉強,校雜誌社社長鄭今歡,材料與紡織學院、絲綢學院黨委書記祝成炎,相關學院及部門負責人,紡織非遺研究所所長張紅霞,副所長魯佳亮、陳俊俊,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系與紡織工程系部分教師代表參加開班典禮。
  • 讓「非遺」傳承植根幼兒心中
    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與舞臺表演、動手學習體驗非遺文化項目,以及親子共同領略廣府文化藝術、與非遺大師零距離交流等形式,令孩子們愛上廣府味道,陶醉於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和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為孩子們帶來了「六一」禮物——繪本圖書  據悉,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如何當好非遺保護「模範生」?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呂品田非遺是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可以接受正規非正規教育,沒有落後與先進、學院與民間之分;我們人為地將「非遺民間藝術化」,是一種誤解。——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杭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形式原則,不僅應該「符合」,更應該「為了」人權而保護,從根本上來說,是保護每一個集體和個人的。
  • 賦能非遺 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帶你體驗傳統手工藝
    國際手造品牌中國首秀今年的主題是「降落手造星球,暢玩精彩非遺,遇見生活中的小確幸」。今年的手造博覽會展覽面積 12000 平方米,將邀請來自非洲部分國家、日本、法國、英國等15個國家的300 餘家展商參加。為期3天的時間內,將有千餘門沉浸式手造體驗課程及70 餘場演講舉行,涵蓋刺繡、編織、布藝、陶藝、木藝、竹藝等多種非遺和手工藝門類。
  • 枝葉繞指尖 巧手傳非遺
    文\海南日報見習記者 邱江華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長長的椰子葉纏繞在靈巧的指尖,經過按壓、挑起、翻轉、穿插,不出幾分鐘,一隻栩栩如生的粽子就出爐了。若不仔細看,還真怕有人誤將其放進鍋裡煮了去,這其實是個草編織物。
  • 夢想成「箏」,傳承非遺 彭州等風也在等你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放風箏既是我們民間的傳統遊戲,也是一項傳統運動競技」。彭州市敖平風箏製作技藝成為成都市級非遺項目,為保護非遺成果,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和推廣風箏製作技藝,普及風箏文化活動,培訓更多的風箏製作放飛小能手和愛好者,風箏協會志願者走入社區村社,開展形式多樣的風箏文化宣傳培訓活動,讓風箏愛好者們都能「夢想成箏」。
  • 唯品會為非遺賦能 十周年感恩節獻禮主題周曆
    借2018成立十周年與感恩節「感恩10年,全球特賣」大促活動時機,唯品會將推出「十年拾遺紀念禮」活動,打造「非遺周曆」回饋用戶,傳達「傳承」理念,為非遺文化賦能。 周曆通過53頁內容,講述包含民俗技藝、美術文化、節日慶典等傳統文化知識在內的53個非遺故事。這款非遺周曆還內置了十款趣味小遊戲,讓用戶在互動和實踐中感受非遺之美,喚醒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意識,讓非遺真正回歸生活。
  •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攜手盤子女人坊探索非遺保護傳承新模式
    付敬懿 攝中新網長沙12月11日電 (付敬懿)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與專注於中國風文化藝術攝影的盤子女人坊11日在長沙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通過以非遺為新國潮賦能的形式,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湘繡的傳承新模式,促進和帶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聚焦熱點建言獻策
    非遺傳承如何出新?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峰會現場同時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發展工作站授牌。非遺創新把握好「度」非遺的生命力以傳承力和創新力為核心。
  • 「文創大會」非遺傳承如何出新?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這麼說
    大會聚焦探討產業視角下的非遺文化品牌與傳播、非遺創意開發運營、非遺產融對接等熱點話題,吸引社會資本關注非遺創新應用與非遺活化的產業運作,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產業發展。按照與會專家、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的理解,「原生態」「原汁原味」「祖宗東西不能改」等觀點是錯誤的,它們違背了非遺規律,違背了非遺保護倫理原則,否定了非遺傳承人的自我發展權利。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中國非遺築夢計劃——PICK YOU!
    我們志在搭建一個傳播、分享、體驗、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享社群平臺,鼓勵非遺愛好者加入這個平臺,一起:「為非遺賦能,共築中國非遺夢」活動目標2018年中國非遺築夢計劃就是為此而誕生的你在這裡可以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傳承你在這裡可以了解各種非遺文化的故事你在這裡可以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 打破非遺活態傳承的邊界,讓文化自由流淌
    華夏文化之所以能傳承千年並不斷給予當代藝術創作者以靈感啟發,因為它早已超越文化範疇本身,成為一種蘊藏哲理與永恆的主題。 這種長續的公益性合作,在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基礎上,不斷試圖開拓「非遺+」模式邊界:借力產業數位化,通過搭建運營義賣平臺;拓展天才媽媽產品渠道、對手工藝人進行培養、手工藝紋樣的創新應用;在城市打造展示體驗中心等多種方式,賦能女性可持續發展。
  • 蕪湖建立市級非遺名錄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為了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蕪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聯合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尋找、挖掘被遺漏的文化遺產,並編制「市級非遺名錄」,將遺漏民間的文物等列入非遺名錄。近期,蕪湖市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出爐,下面小編帶領大家看看蕪湖市第四批非遺究竟有哪些引人注目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