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寶寶》看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們需要有邊界感的愛

2021-01-09 職場康乃馨

《包寶寶》上映於2018年4月,是一部時長不足8分鐘的短片。影片由華裔女性石之予導演,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影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石之予是皮克斯史上首位女性導演,這部短片的故事根據她的親身經歷改編。她從小像被包媽媽照顧包寶寶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懷下長大,成年之後,媽媽這無微不至,從頭到尾的呵護,讓她感覺到了無比的壓力和束縛,讓它產生靈感,拍攝了這部短片《包寶寶》。

這部短片採用賣萌包子的元素,用不長的時間,藉由包寶寶將兒子的成長過程重現在觀眾面前,體現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變化,從頭到尾瀰漫著東方溫情。

影片中的母親代表了部分傳統女性的人生軌跡,在父親大多缺席的情況下,含辛茹苦一個人把孩子養大。在孩子即將離去無法挽留的時候,母親情急之下吞噬了他。

這種吞噬可以理解為母親對孩子的控制,但同時,母親產生這種控制情緒的背後,是一種情感上的缺失。不能僅僅用偉大來綁架母愛,孩子在長大以後需要顧及母親的感受,尋求有效的溝通方式,而不是毫不留戀的轉身離開。

01 母愛需要被看見。不能既享受母愛的溫暖,又要追求所謂的自由。

影片細節描寫很立體。畫面開頭,一雙豐滿的手靈巧地揉面、按記兒、擀皮兒、包包子。沒過一會兒,一籠白白淨淨又饞人的包子就做好了。女主人將它蒸熟,放到餐桌前。男主人看了表後狼吞虎咽,便匆匆上班。

失落的女主人拿起最後一個包子,可剛一張嘴包子大哭起來。不知為何包子有了生命,倍感孤獨的女主人格外開心,於是將包寶寶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小包子一天天長大,和女主人分外親近。

這整個氛圍是很亞洲甚至很中國家庭婦女的現狀。反映出她們平時的情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敢讓他受到傷害,不想讓他遠離身邊。

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是一種本能。在孩子尚未獨立的時候,缺乏滿足自身需求,獨立應對社會的條件和能力,需要一個遮風擋雨的港灣。母親是提供這個港灣的最好人選,她與孩子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相連。

影片前半部分母親對寶寶無微不至的照顧呵護,為他提供了健康成長所必須的條件,讓他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而孩子漸漸長大之後,感覺曾經賴以生存的愛變成了急於掙脫的束縛,母親反而成了被責怪的對象。母親對於孩子的關注是在尋求自己的情感依託,並不是單純幹涉孩子所謂的自由。

02 缺乏正確的溝通方式不能作為叛逆逃離的藉口。要關注母親的情感需求。

片中寶寶在漸漸有了自己的個性之後,渴望獨立,渴望遠行,慢慢忽視了母親的愛。而母親不懂進一步更好的溝通,只能用笨拙的方法試圖挽留造成雙重傷害。把包子吞了,是很多媽媽跟自己孩子說過「當時不把你生下來就好了」這種氣話的寫照。

媽媽其實是脆弱和無助的,她臉上的淚水讓她看上去非常令人同情,但一味逃離的孩子卻沒有看見。

在影片中,父親的出現更像是一種背景,這種缺席給獨自養育孩子的母親帶來更大的壓力,需要她們付出更多。

父親與孩子的長期無視造成了母親的情感缺失,她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養育了孩子,卻在孩子長大後成為了空巢老人。就像生生剝離了自己的血肉。

她需要正常的情感關注和回應,而孩子在有了自己的世界之後,卻只顧著自我逃離。隨著兒子的成長,母子之間摩擦與矛盾越來越多。

這樣的生活裡,母親付出自我,每天為家人而活、為孩子而活。一旦孩子長大、離開,母親的心便被掏空了。母親試圖阻止,最終卻可能兩敗俱傷,孩子越逃越遠。

愛像手裡的沙子,握的越緊撒的越快。越想逃離,越想抓住,同時不斷抓住又會迫使不停的逃離,造成一種惡性循環。這並不是母子關係正確的溝通方式。

03 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成員之間的相互包容和理解。才能成就完整的愛。

到了一定的時期,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自己的朋友。長大後的孩子,要從母親的世界徹底分離出去,這對於母親來說,需要一個過程。孩子有自己生活的自由,但也不能忽略了養育之恩,要多給母親陪伴和關愛。

影片最後的和解以孩子回家主動和母親溝通開始,母親其實並不貪心,只是一起做包子就已經滿足了她跟孩子交流的心願。她不僅原諒了之前的缺席,還接納了孩子生命中的新成員。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

作為母親,除了扮演偉大的付出者的角色,還要找到一些別的、能夠支撐自己的人際關係。降低對孩子的依賴性。成年子女也要建立自己的認同感,學會在一種健康的、相互支持的關係中互相分享。

母親可以獨立面對自己的不快樂,同時給予一種名為「自由」的禮物。兒子可以獨立發掘自身的能力所在,並且知道,父母的愛就在那裡,可以從中獲得支持。

海桑的《給我的孩子》(節選)說: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你我也只能成為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母親不能以愛之名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以自由之名忽略對母親的關愛。願我們看見愛,懂得愛,學會愛,讓每一個家庭都擁有健康的愛。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健康的親子關係需要建立適當的「邊界感」中國式家庭中普遍存在兩種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1.越位,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幹涉 。親子關係中的越位即是父母越界幹預孩子的正常成長,大包大攬,承擔起原本應該是孩子的責任,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的權利。
  • 溺愛成就的巨嬰,沒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有多毒?
    我們生活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基本生存耗費太多的心力,但我們沒有停歇,卻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在兩代人的關懷下,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料和有求必應的滿足。這種照料和滿足在嬰兒時期是必要的,嬰兒需要這種依戀關係來形成最初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認知。
  • 從《包寶寶》看中國式家庭關係
    ■ 侯曉然2月24日,由皮克斯動畫首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Bao)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片中鮮明的中國元素、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打動了無數人,而劇情中表現出的中國式家庭關係,更值得我們深思。《包寶寶》以多倫多華裔移民子女的經歷為創作靈感,講述了一位華裔「空巢」媽媽的故事。有一天,她做的包子活了過來。
  • 《包寶寶》:中國式家庭關係的另類展現,反思背後的親子關係問題
    這部動畫短片在短短8分鐘之內,就道出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的溺愛、依戀及霸道管控,凸顯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矛盾,引人反思。但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看這部片子覺得特別觸動人心,甚至由此引發對兒時經歷的回憶和對父母的想念。但在西方人眼中卻無法理解這部短片是在講什麼,完全當成了一個喜劇來看。
  • 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疑問的,愛孩子不是強勢「對她好」,在親子關係相處中,要保留一定的邊界感,才是親子關係穩定的關鍵。媽媽們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分一杯羹,豈不一舉兩得?
  • 從《包寶寶》看家庭教育所存在問題及思考
    這部短片是無數「中國式親子關係」的走心寫照。今天,我結合這部不到8分鐘的短片,來談談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一些家庭教育問題及應對策略。所以現在很多人用「喪偶式育兒」來描述中國家庭教育的的現狀,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國家庭的癥結所在!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的一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你是邊界感薄弱的人嗎?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18歲的女孩,生性敏感而驕傲,她有自己的隱私,更有著生而為人的尊嚴。那種被攤開所有包裹,任憑別人圍觀的感覺,猶如凌遲。父母沒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領域,捆綁孩子的人生,正一步步毀掉和諧的親子關係。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歸根到底,不過是想控制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標準生活。
  • 圖解皮克斯催淚短片《包寶寶》,首位華裔女導演講中國式親子關係
    而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動畫短片,也是皮克斯出品,作為《超人總動員2》的貼片短片上映,名字叫做《包寶寶》。看這張海報就知道,這次皮克斯講了一個中國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執導本片的華裔女導演石之予(Domee Shi)是皮克斯史上首位女性導演。
  • 中國需要一場親子關係的革命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孩子的問題、親子關係問題根本上都是父母的問題,需要檢討的是父母。不得不承認,同美國家庭相比,我們的養育問題嚴重太多。美國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自主,親子關係比我們好得多——調查顯示,很多美國年輕人把父母視為最好的朋友、最崇拜的人。不誇張地說,我們的養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機,反思與改變已經迫在眉睫。
  • 《小歡喜》:中國式親子關係圖鑑
    今年則大有爆發之勢。像今年暑期檔,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有《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時下又有了《小歡喜》的熱播。教育題材電視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話題寶庫,因為它能夠以教育為切口,進入階層差異、中年危機、親子、夫妻關係等諸多重要議題。《小歡喜》也是如此。除了對高三緊張學習生活的渲染外,電視劇主要聚焦了三個家庭,剛好代表了中國三種普遍的親子關係。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和別人相處時,需要邊界感,這也是彼此給的安全感
    0101.人與人之間需要適當的邊界在心理諮詢裡,邊界的意思是:我們需要承認和尊重彼此的獨立性,這種也屬於沒有邊界感,最好不要討論別人私事,畢竟人言可畏。我們老話常說:「距離產生美」,強調的就是邊界感。但是我們國家的基本組成是家庭,在一個家庭中,邊界更是徹底模糊了。
  • 自私又綿長的母愛:《包寶寶》,中國元素講述中國式母子關係
    在這部8分鐘的作品裡,我們看到了大量熟悉的中國元素,而短片的主題,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中國式親子關係。一個中國老婦人在家蒸包子,其中一個包子忽然變成一個萌翻天的小娃娃,老婦又驚又喜,把它當做孩子一樣精心照顧,對他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但隨著包寶寶的不斷長大,兩人之間也開始出現裂隙,包寶寶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而是越來越熱衷於外面的世界,這讓老婦人倍感落寞。
  • 父親刪掉孩子遊戲存檔,引發網友熱議,親子關係的邊界感在哪裡?
    於是在一次孩子睡到中午11:00才起床之後,這位父親把兒子最愛的電腦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的遊戲存檔給刪了。然後孩子就非常傷心,感覺整個世界都崩塌了,哭個不停。親子雙方都有各自的理由和苦衷,也都有各自錯誤的地方。在卓小越看來,這是一個有關於親子邊界感的問題。
  • 中國傳統講究養兒防老,中國式的親子關係:有時候更像是債務關係
    中國人將最和諧的親子關係稱之為天倫之樂,傳統中國人的幸福不過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如果老之將至,能坐在院子裡看孩子奔跑、螞蟻上樹,豈不樂哉。當然大多數情況,親子關係是家庭自認的狀態,不過有些時候因為戰亂、不信任等各種原因,需要進行親子鑑定,就是古已有之的滴血認親:將需要認親的兩人手指一滴血滴入水中,如果恰是血緣關係人群,兩滴血自然會衝破清水的阻礙,重新融入到一起,就像兩位好久不見的親人奔跑者相擁而泣。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邊界意識是親子關係正向發展的關鍵
    這個故事的核心情節就體現了"邊界感"缺失的種種表現帶給孩子的影響。相對於西方的個人主義,中國家庭乃至社會更偏向自我主義,人與人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我有權利為你做決定。"這些話語背後是否中國式家庭傳統觀念中的"共生邏輯",有這樣觀念的家庭,一旦"中心"或者某一層沒有盡好責任,壓力就會層層傳遞到最外圍,最終受傷的就是家庭中最弱小的那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 中國式親子關係,這劇一刀一刀剖析
    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則將手術刀對準親子關係,細緻剖析天經地義的愛如何在扭曲的方式下毒害屬於孩子的人生。先來看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它只是將生活中「中國父母喜歡安排孩子吃喝拉撒」的現象,藉由遙控器具象化。然而恰恰是這種俗套,才更能讓觀眾思考中國式親子關係的病痛。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導師,理應懂得並掌握好與孩子之間的邊界,理性的父愛與母愛是有邊界的,雖然會愛子心切,但也應該與孩子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感,維護良好的親密的親子關係,保持愛的邊界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孩子而言,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有著一定的邊界感,也許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孩子眼中,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於需要邊界感的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強烈,家長們也不要隨意冒犯孩子們的邊界感。
  • 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
    導讀: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