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上映於2018年4月,是一部時長不足8分鐘的短片。影片由華裔女性石之予導演,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影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石之予是皮克斯史上首位女性導演,這部短片的故事根據她的親身經歷改編。她從小像被包媽媽照顧包寶寶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懷下長大,成年之後,媽媽這無微不至,從頭到尾的呵護,讓她感覺到了無比的壓力和束縛,讓它產生靈感,拍攝了這部短片《包寶寶》。
這部短片採用賣萌包子的元素,用不長的時間,藉由包寶寶將兒子的成長過程重現在觀眾面前,體現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變化,從頭到尾瀰漫著東方溫情。
影片中的母親代表了部分傳統女性的人生軌跡,在父親大多缺席的情況下,含辛茹苦一個人把孩子養大。在孩子即將離去無法挽留的時候,母親情急之下吞噬了他。
這種吞噬可以理解為母親對孩子的控制,但同時,母親產生這種控制情緒的背後,是一種情感上的缺失。不能僅僅用偉大來綁架母愛,孩子在長大以後需要顧及母親的感受,尋求有效的溝通方式,而不是毫不留戀的轉身離開。
01 母愛需要被看見。不能既享受母愛的溫暖,又要追求所謂的自由。
影片細節描寫很立體。畫面開頭,一雙豐滿的手靈巧地揉面、按記兒、擀皮兒、包包子。沒過一會兒,一籠白白淨淨又饞人的包子就做好了。女主人將它蒸熟,放到餐桌前。男主人看了表後狼吞虎咽,便匆匆上班。
失落的女主人拿起最後一個包子,可剛一張嘴包子大哭起來。不知為何包子有了生命,倍感孤獨的女主人格外開心,於是將包寶寶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小包子一天天長大,和女主人分外親近。
這整個氛圍是很亞洲甚至很中國家庭婦女的現狀。反映出她們平時的情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敢讓他受到傷害,不想讓他遠離身邊。
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是一種本能。在孩子尚未獨立的時候,缺乏滿足自身需求,獨立應對社會的條件和能力,需要一個遮風擋雨的港灣。母親是提供這個港灣的最好人選,她與孩子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相連。
影片前半部分母親對寶寶無微不至的照顧呵護,為他提供了健康成長所必須的條件,讓他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而孩子漸漸長大之後,感覺曾經賴以生存的愛變成了急於掙脫的束縛,母親反而成了被責怪的對象。母親對於孩子的關注是在尋求自己的情感依託,並不是單純幹涉孩子所謂的自由。
02 缺乏正確的溝通方式不能作為叛逆逃離的藉口。要關注母親的情感需求。
片中寶寶在漸漸有了自己的個性之後,渴望獨立,渴望遠行,慢慢忽視了母親的愛。而母親不懂進一步更好的溝通,只能用笨拙的方法試圖挽留造成雙重傷害。把包子吞了,是很多媽媽跟自己孩子說過「當時不把你生下來就好了」這種氣話的寫照。
媽媽其實是脆弱和無助的,她臉上的淚水讓她看上去非常令人同情,但一味逃離的孩子卻沒有看見。
在影片中,父親的出現更像是一種背景,這種缺席給獨自養育孩子的母親帶來更大的壓力,需要她們付出更多。
父親與孩子的長期無視造成了母親的情感缺失,她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養育了孩子,卻在孩子長大後成為了空巢老人。就像生生剝離了自己的血肉。
她需要正常的情感關注和回應,而孩子在有了自己的世界之後,卻只顧著自我逃離。隨著兒子的成長,母子之間摩擦與矛盾越來越多。
這樣的生活裡,母親付出自我,每天為家人而活、為孩子而活。一旦孩子長大、離開,母親的心便被掏空了。母親試圖阻止,最終卻可能兩敗俱傷,孩子越逃越遠。
愛像手裡的沙子,握的越緊撒的越快。越想逃離,越想抓住,同時不斷抓住又會迫使不停的逃離,造成一種惡性循環。這並不是母子關係正確的溝通方式。
03 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成員之間的相互包容和理解。才能成就完整的愛。
到了一定的時期,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自己的朋友。長大後的孩子,要從母親的世界徹底分離出去,這對於母親來說,需要一個過程。孩子有自己生活的自由,但也不能忽略了養育之恩,要多給母親陪伴和關愛。
影片最後的和解以孩子回家主動和母親溝通開始,母親其實並不貪心,只是一起做包子就已經滿足了她跟孩子交流的心願。她不僅原諒了之前的缺席,還接納了孩子生命中的新成員。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
作為母親,除了扮演偉大的付出者的角色,還要找到一些別的、能夠支撐自己的人際關係。降低對孩子的依賴性。成年子女也要建立自己的認同感,學會在一種健康的、相互支持的關係中互相分享。
母親可以獨立面對自己的不快樂,同時給予一種名為「自由」的禮物。兒子可以獨立發掘自身的能力所在,並且知道,父母的愛就在那裡,可以從中獲得支持。
海桑的《給我的孩子》(節選)說: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你我也只能成為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母親不能以愛之名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以自由之名忽略對母親的關愛。願我們看見愛,懂得愛,學會愛,讓每一個家庭都擁有健康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