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都城隍廟
「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在臺灣民間信仰裡,新竹城隍聲威顯赫,與北港媽祖的聲望不分軒輊。事實上,新竹城隍爺是臺澎地區「官階」最高的城隍祀神,從清代就香火鼎盛;而其城隍廟也有250年以上歷史,名列三級古蹟。
由於城隍爺靈驗昭著,新竹又是人文薈萃、經濟繁榮之地,新竹城隍爺之名於是益加威播。直到今天,新竹城隍廟仍然是新竹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來自各地的香客也終年絡繹不絕。
自廟埕進了三川殿門,市街的喧鬧立即隔絕在外。黑面長鬢的城隍爺端坐正殿,梁上掛著「理陰贊陽」匾額,清楚說明他的職權。「金門保障」匾額則是光緒皇帝御筆特頒,獎勵城隍爺屢次顯靈抵禦外匪有功。
幽暗的廟堂,羅列著文武判官,以及各式面貌猙獰的部將神像,令人心生敬畏。梁上掛著一個偌大的鐵算盤,警惕世人善惡終須算總帳。後殿奉祀慈祥的城隍夫人,以及大、二小爺與註生娘娘。
屋頂上剪粘裝飾繁複,簷下鬥拱金碧輝煌,龍柱則雕工細緻;而三川殿門前的青鬥石獅,雕刻線條陽剛有力,表情卻溫馴可人。此外,還有整片石材鏤空雕成的石窗、三川殿頂上的層層藻井,都值得細看品味。
安平城隍廟
安平城隍廟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昔日為水師官兵所祭祀的廟宇,現與安平觀音亭、安平天后宮同為安平地區三大公廟,也是臺南最著名的城隍廟之一。
據《續修臺灣縣誌》記載,安平城隍廟為水師協鎮沈廷耀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所建,而後協鎮丁朝雄(1785年)、守備陳景星(1801年)與遊擊詹勝、守備陳廷梅和李文瀾(1804年)曾對廟宇進行修葺。而同治二年(1863年)時的整修得到當地漁戶、地方-與水師的響應,其姓名與捐款金額都留在三支梁籤上。
廟宇最終於第二年修葺完成,並留下當時臺灣水師中協副總府遊紹芳所贈之「被靈夑理」的匾額。進入日治時期以後,安平城隍廟由官廟轉為安平六角頭的公廟,但當時香火併不勝。二次大戰結束後,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重修而成今貌,更因歷史悠久而被列入安平三大公廟,香火逐漸旺盛起來。
現在的安平城隍廟寬三開間,由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相連而成,為鋼筋水泥建築。其門神為陳壽彝所繪的牛頭馬面,與臺南的府城隍廟及縣城隍廟有別,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