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高考命題「掌門人」(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署名文章,就高考命題的依據、高考考什麼、高考怎麼考等核心問題發表了重要意見。
姜鋼主任說:「在高考命題中,要依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突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考查內容,強化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
再看2017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作出的界定。它明確了學科素養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價值的關係。認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由此可知,學科素養是四項突出考查內容的重要抓手,可以預見,2019年乃至今後相當一段時期,高考語文命題將會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考查的核心。
那麼,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麼?2019年高考命題又將會怎樣體現?
下面,蝸牛大語文將會為你一一道來!
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具體表述及內涵如下:
1、語言建構與運用一積累與語感、整合與語理、交流與語境;
2、思維發展與提升一直覺與靈感、聯想與想像、實踐與推理、批判與發現;
3、審美鑑賞與創造一體驗與感悟、欣賞與評價、表現與創新;
4、文化傳承與理解一意識與態度、選擇與繼承、包容與借鑑、關注與參與。
2019高考語文將會這樣考查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素養,會在每一道題中出現。
學習語言的過程,不僅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過程,同時也是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過程。這四個方面是統一於語言運用過程之中的。
不同的文本,文體特點不同,考查方式各異,但無一例外地都是建立在理解文本語言的基礎上,讀不懂文本語言的含意,一切鑑賞、思辨等高級素養都是空中樓閣。
從某種意義來說,對任何文本的考查,首先都是對「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的考查,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己。
語用題通常用3道四選一的客觀題和2道主觀題,專門考查。客觀題著重考查語言基礎運用,主觀題著重考查語言表達。2018年的語用題採用了新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在一個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完成包括修改病句、補寫語句和成語題,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掌握語言文字特點和運用規律。
新高考也非常重視在閱讀文本中專門設題考查。
文言文的斷句題、翻譯題,論述類文本中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文學類文本的語言內容理解,比如,2018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第15題,考查考生對詩的最後兩句含意的分析等等,都是在直接考查考生「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
「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素養,可以這樣考查!
2018高考全國卷三篇論述類文本,都在考查考生在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基礎上,重點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文章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和根據原文信息做出合理推斷的能力的能力。
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文學類文本試題選擇老舍的《有聲電影》,通過對小說豐富的內涵、生動的形象、幽默的語言等進行設題,考查學生發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
2018高考全國Ⅱ卷作文「倖存者偏差」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學會主動思考、獨立思考,考查學生辯證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的水平。
「審美鑑賞與創造」這一核心素養,主要在文學類文本中進行考查。
文學類文本,可以引導考生從形象、內容、主旨、語言、技巧、效果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與感悟,表達欣賞與評價,進行表現與創新。
比如,2018高考文學類文本,全國Ⅰ卷第5題,讓考生鑑賞革命英雄趙一曼身上瀰漫著的文人氣質和職業軍人的冷峻;全國II卷第6題,讓考生體會並簡析老舍幽默生動的語言;全國III卷第6題,讓考生談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係。
2018年高考古代詩歌閱讀,更是著眼於考查「審美鑑賞與創造」這一核心素養。全國課標ll卷第15題,讓考生分析詩中前後兩次出現「酒」的作用,考查考生鑑賞詩歌形象的能力;全國課標Ⅲ卷第15題,以開放的形式,考查考生敘述口吻的藝術手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核心素養,高考經常這樣考。
從題材內容上,選擇古今優秀作品,「以文化人」。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3套試卷,「文言文閱讀」材料分別節選東漢王渙、魏晉魯芝、北宋範純禮3位歷史人物的傳記,以古人的美德來化人;古代詩歌閱讀,用李賀的詩感染青年考生,用陸遊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學生,用王建的詞引發考生對「精衛填海」故事的思考;文學類文本閱讀,《有聲電影》引導考生對公共意識的深入思考,《趙一曼女士》激發考生對革命先烈的敬仰,《微紀元》用天馬行空的想像,給人以震撼。
在作文上,直接考察考生對中國文化的感觸與思考。2017年全國二卷作文命題,以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的有代表性的六個名句作為主要材料,在立意上緊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學生自覺傳承與創造性轉化,增強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