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的還是廣東的美食,鳳城有名的四杯雞,來自廣東佛山。不但外省有那個黃燜雞和三杯雞,廣東也有自己的特色四杯雞,在當地很受歡迎的,每逢大的節日,家庭宴客都少不了四杯雞的身影。它也是粵菜中的一個著名菜色,有著濃厚的當地特色。能成為一道廣為傳承的一道菜,一來是它的美味,二來是典故賦予它的色彩,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它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文/老虎頭上兔子
在說這道菜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歷史背景。在清朝的時候,在鳳城有一個窮秀才喜歡跟讀書人做朋友,有一天有兩個友人到他家裡來交流學習,剛好到了午飯時間。窮秀才家裡貧窮,但又不好意思打發人家離開,只好硬著頭皮把家裡唯一的一隻三黃雞,還是下蛋換錢的雞烹飪了。而他還沒有老婆的,也沒有烹飪技巧,所以硬著頭髮也得把雞做出來。
但他誤打誤撞,真的給做出了一道流傳到現在的四杯雞。憑著自己的想法,胡亂地加入有生抽、白糖、黃酒這些調味跟雞醃一起,然後鍋裡下香油爆炒,然後就做出了一道驚為天人的雞肉,傳為佳話。後人完善了他,把每種調料都定為一杯的量,通俗來說就是相等的量,所以這菜才沿用至今,廣為流傳,就是現在的四杯雞了。那現在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所謂的四杯雞,就是三杯雞的基礎上再多出一杯的調料。三杯雞是米酒、香油、醬油各一杯,而四杯雞多了一杯白糖。廣東人是比較偏好在菜裡加糖,小編在家裡做菜也是喜歡加一點點的糖,這樣吃起來會更和諧哦。選用三黃雞半隻並斬件,下料酒去腥並瀝乾。燒鍋下香油,這是第一杯香油。然後下雞塊,把雞裡面的水份炒幹,然後煎成兩面金黃。
這個時候倒入第二杯料酒,記住哦,這四杯的分量是一樣的。倒入以後翻炒片刻,然後改成中小火燜煮一下。一小會之後加入第三杯生抽和第四杯白糖,添加後翻炒均勻,炒呀炒,炒出香味來。轉小火再燉。當汁都給雞肉收得差不多的時候,加入羅勒葉,這是三杯雞和四杯雞的共同點,都要加這個來調味,一般在市場也能買得到的,是外國一種常用的調料。加好以後稍稍翻炒下,均勻入味就可以了,最後試味,沒問題就能出鍋了。
就是這麼簡單,跟三杯雞的做法相似,也是具有我們廣東特色的四杯雞。這樣做出來的雞不止香,皮還脆,肉還嫩,後來還加了羅勒葉的點綴,味道更加的獨特芳香了。吃起來真是心花怒放呀,可以想像窮秀才三人當時的表情。沿用至今,現在有人還改良了這個方法,增加了第五杯,就是水,說這樣可以讓雞肉更加的入味,吃起來更香。是不是呢,有待我們做出來考證了, 中華美食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