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什麼壞了先修修,這一代人什麼壞了就換新的!
今年有委員提議下調法定結婚年齡。對於這個建議不知各位看官如何看待。我覺得這個提議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實際的情況可能會與委員們所期待的結果正好相反!
現在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趨向於不結婚或者推遲結婚年齡。這個時候建議下調法定年齡意義不大,除非得調到足夠小的年齡,而且可能得要從娃娃開始。最好是趁著幾個小孩子玩過家家就把婚事給定了,遙想當年我上小學的時候好像跟小同學煞有介事的聊過結婚的事情,只是後來隨著年齡增長和時代發展也是隨了潮流響應國家號召晚婚晚育了。
其實這個法定結婚年齡不是隨便設定的,當初是出於優生優育的考慮,選定這個男方22周歲女方20周歲年齡階段更容易生出健康的寶寶。假如真的要下調法定結婚年齡,那只能是趁著年輕人還不明白婚姻的核心是什麼,趁著年輕氣盛腦袋一熱再政策加持忽悠一把都把婚結了,但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最容易出現的結局是隨之而來的離婚潮!所以我是真心懇請各位代表們、委員們、大叔大嬸們放過年輕的朋友們吧!
離婚率的逐年攀升、出生率的逐年下降 ,既有「天災」也有「人禍」。社會學家認為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藥,離婚率與出生率的變化本身有時代發展變化的關係,這是「天災」。經濟學家發現隨著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後,就進入了現代化的社會,人們對離婚、晚婚乃至不婚都要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早已有前車之鑑,但是這些問題卻依然在我們社會發展中重蹈覆轍。缺乏積極科學幹預措施,應當是導致現在離婚率攀升和出生率下降的關鍵「人禍」因素。
比離婚率攀升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是那些大量缺失親密關係的婚姻!
從心理層面上說,離婚率和出生率的問題背後的根源是「親密關係」的缺失。親密關係是人類關係的核心,也是人類抵禦各種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關鍵屏障,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很多人對親密關係知之甚少。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與一般的泛泛之交從六個要素上是有關鍵區別的:了解、關懷、依賴、一致性、信任和承諾。有心理學家認為過去30年關於親密關係的科學研究,遠遠超過了中國過去兩千多年的經驗總結。對於親密關係上一代是稀裡糊塗,這一代又是不學無術,最終導致下一代的無所適從。
正如那句話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時代有諸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解藥同樣也存在與這個時代裡!婚姻和出生率的諸多問題根源之一是對親密關係認識的缺失,而親密關係的核心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所積澱下來的對「歸屬感的需要」。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歸屬感需要是僅次於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歸屬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就容易感到孤獨而且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也有影響。
美國曾對67000名成人進行9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沒結婚的人要比結婚的人的死亡率高出2~3倍,而且那些擁有良好親密關係的婚姻的人在幸福健康長壽方面有更明顯的優勢。
歸屬感的滿足可以讓人心理充滿力量!
人在歸屬感需要獲得滿足後內心會感到溫暖和充滿力量,影響歸屬感需要滿足的不是歸屬感的稀缺而是年輕人某種體驗的缺乏。發展心理學認為影響年輕人親密關係形成的關鍵經驗是早期與父母的依戀關係。這種依戀關係有四種類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懼型和迴避型。安全型是最有利於孩子成人後形成積極的親密關係,而我在諮詢中最常見到的是痴迷型。這種類型也稱為焦慮矛盾型,主要表現是在婚姻戀愛中頻繁換對象,感情一般都不超過3個月。
依戀關係理論我是比較認同的,年輕人在孩子階段沒有從父母那裡獲得應該有的溫暖,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把溫暖傳遞給另一半,結婚不建立在溫暖安全的親密關係之上,而只是腦袋一熱就去領證,自然而然腦袋一涼就離婚了;年輕人在各種逼迫、無趣甚至抑鬱的童年中成長起來,你覺得他們會認為養育孩子是快樂的嗎?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那是因為他們有良知,他們的潛意識裡不願意把這種童年的痛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一遍。
故而,當下的離婚率和出生率的問題我覺得真的不是靠下調法定年齡能夠解決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不妨從心理層面入手,從家庭教育入手,從培養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入手。人類的發展終究還是要靠人性中積極的力量。只有幸福溫暖的家庭才更願意去培育下一代,才有動力克服各種困難把這種幸福和溫暖延續下去。
如何提升自己的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我覺得最快的方式是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在諮詢中時常有朋友問我有沒有可以推薦的相關書籍。我這裡也推薦給大家一本由「新曲線心理」策劃的並且是我們清華大學彭凱平老師審校和推薦的《親密關係》,我覺著這本書堪稱親密關係的百科全書,喜歡閱讀的朋友值得一看。
關於我:資深心理諮詢師,育有一兒一女,擅長兒童性格培養、青少年問題指導和婚姻戀愛諮詢,分享「心」時代的育兒密碼,歡迎關注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