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多年,我忘記了小學背過的課文,忘記了教我美術的老師的名字,甚至忘記了同桌的名字,但是還有一樣東西我沒有忘記,那就是小學語文課文中出現的美食。作者對美食的從色香味全面地刻畫,是我小學教育生涯中的魂牽夢縈。哪怕現在再看,也覺得口水直流。於是我決定,不能讓我一個人饞,我要分享出來,讓大家一起流口水!
1. 《金色的魚鉤》魚湯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5年,紅四方面軍過草地,「我」和兩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掉隊,指導員派炊事班老班長來照顧我們,在隊伍後面走。我們很快就斷糧,老班長為了讓我們果腹,在河裡釣魚煮魚湯給我們喝,自己卻省不得吃,只能嚼一嚼吃剩的魚骨。最後,老班長為了讓我們走出草地,光榮犧牲。
小學的我,被老班長這種捨己為人的革命精神打動,也對老班長煮的魚湯嚮往不已。
「這天夜裡,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儘管沒加佐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第二天,他總能端著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
學完這篇課文,家裡煮魚湯的時候,我都把自己代入到文中的「我」。飢腸轆轆,能夠喝一碗熱騰騰的魚湯,是多麼的幸福。
2. 《草原》手抓羊肉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
這篇課文是記錄了作者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陳巴爾虎旗的經歷。裡面有這麼一段描寫熱情好客的內蒙人民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招待他的情景。看完就想嘗一嘗香氣四溢的奶茶和剛出爐滋滋作響、冒著油光的羊肉。
3. 《北京的春節》臘八粥、餃子、臘八蒜
老舍先生的這篇《北京的春節》,其中的美食已經數不過來了。光是前三段,就出現了臘八粥、餃子、臘八蒜、年糕、麥芽糖……
「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
就怕大作家寫美食,因為你根本毫無招架之力,只能一邊想像一邊流口水。
4. 《魯濱孫漂流記》麵包
《魯濱孫漂流記》是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小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將其梗概作為一篇課文,引導小學生閱讀原著。
我在小學時就讀完了原著,很多情節現在都不記得了,只有一個情節我可能一輩子忘不掉,就是魯濱遜自製烤爐烤麵包。
「當木柴燒成熱炭或熾炭時,我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爐子上面,並把爐子蓋滿,讓爐子燒得非常熱。然後把所有的火種通通掃盡,把麵包放進去,再用做好的大瓦盆把爐子扣住,瓦盆上再蓋滿火種。這樣做不但能保持爐子的熱度,還能增加熱度。用這種方法,我制出了非常好的大麥麵包,絕不亞於世界上最好的爐子制出來的麵包。不久之後,我就成了一個技術高明的麵包師傅,因為我還用大米製成了一些糕點和布叮不過,我沒有做過餡餅,因為除了飛禽和山羊肉外,我沒有別的佐料可以放進去。」
流落荒島的魯濱遜,自力更生,種小麥、磨麵粉,做烤爐,烤麵包。勞動最光榮,勞動的果實最鮮甜,尤其是我看了電影版魯濱孫從烤爐中拿出麵包嘗了一口後露出的滿足笑容,更是讓我對魯濱孫牌麵包心生嚮往。從此後,食堂裡每一個白花花大饅頭,在我這裡都扮演了魯濱孫的麵包……
我那時特別喜歡一邊吃小零食,一邊反反覆覆看課本裡、課外書裡描寫美食的片段,仿佛我在吃著課文中的美食,下飯程度不亞於現在的看吃播。而這些食物描寫之所以能讓人口水橫流,則多虧了作者們生動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