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書的陪伴 滋養「安全依戀」

2020-12-20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愛與書的陪伴 滋養「安全依戀」

迪士尼真人版經典童話《美女與野獸》持續熱映,我周圍有女兒的朋友紛紛走進電影院,和孩子重溫經典童話,作為一個心理老師,我看到的是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故事中,女主人公貝兒和男主人公野獸王子都是母親早逝的孩子。貝兒跟隨爸爸生活在一個小村莊,周圍的人不學無術,但貝兒爸爸用自己的溫情和呵護,將女兒培養成一個熱愛讀書、氣質脫俗,有夢想又有主見的姑娘。而在王宮裡養尊處優的王子卻在冷酷的父親影響下,變得冷漠,缺乏同情心。在一個風雪肆虐的晚上,王子拒絕了假扮老婆婆的女巫的庇護請求,而遭到詛咒,變成了外表醜陋兇惡的野獸。破解這個詛咒的辦法只有「愛」——他要學會真正愛上一個人並贏得對方的愛。

孩子幼年是建立依戀和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的主要養育者是「足夠好」的:溫暖而柔情,能夠積極地關注孩子的需要並給予恰當的回應,孩子就會跟養育者之間建立安全、健康的依戀關係。在心理層面,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值得依賴和信任的,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關愛的。與孩子有著天然連接的媽媽是成為「足夠好的養育者」的最佳人選,倘若因為種種意外造成媽媽的角色缺失,其他養育者只要能夠具備上述「足夠好」的特質和條件,孩子也能獲得積極的力量,從而健康成長。

貝兒的父親就是一個「足夠好」的養育者,貝兒也很幸運地成長為一個心理上能夠「安全依戀」的孩子;而野獸王子的父王在作為養育者方面顯然是失職的,王子缺乏愛,才成長為一個缺乏同情心的人。野獸王子表現出的就是「焦慮——迴避型依戀」的特徵——得不到健康積極的關愛,就「假裝」不在乎別人的關愛,與人疏離,對人冷漠。

第三種依戀類型叫「焦慮——矛盾型依戀」,其典型代表就是專橫跋扈、自私自負的加斯頓。村裡的姑娘都鍾情於他,只有貝兒對他不屑一顧,這種不屑刺激了內在的「焦慮——矛盾型依戀」,他強烈渴望徵服並贏得貝兒,而在得不到的時候不惜毀滅她的幸福。

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對我們成年後的生活有著重大影響,但是,「足夠好的養育者」無論何時都屬於稀缺資源,我們既沒有退回去重新選擇爹娘的機會,也沒有將娃兒重新養一遍的可能,因此這樣的理論往往讓我們感到絕望。但好消息是,以前做的不好,現在開始醒悟也還來得及,只要掌握一些方法還是可以華麗逆襲的,其中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就是「親子閱讀」。

《美女與野獸》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書的魔力,生長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莊裡,貝兒正是通過屈指可數的幾本書籍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有了在更廣闊的天地翱翔的美好追求,就像她跟村裡的圖書管理員說:「您的藏書,讓周圍的世界都變大了。」而野獸王子呢,儘管外表看起來猙獰,對人冷漠,但他的靈魂經過了書籍的滋養,已經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

因此,在貝兒跑出城堡遭遇狼群時,他能不顧安危挺身相救;明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卻甘願冒著永遠當野獸的風險放貝兒出去救她的父親;當他扼住加斯頓的脖子可以鬆手把他扔下高塔時,生出惻隱之心,放過這個企圖置他於死地的人。當貝兒無意間跟野獸王子聊起莎士比亞時,兩個愛書的人談論著書中的故事情節或語句,遇見知己的驚喜和感動是用語言所難以表述的。那一刻,模樣俊俏也好,醜陋也罷,都敵不過靈魂散發的書香讓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到一起。

經典名著及一切優秀的書籍帶給人們的精神滋養不可估量,勝過父母、老師的說教。著名的童書閱讀推廣人蘿蔔探長曾經說過:「你想告訴孩子的道理,書裡面都有,而且比你說得更好。所以,讓孩子盡情地去讀書吧。」

也許,我們不能像野獸王子的父親那樣給孩子一存量豐厚的圖書館,但我們至少可以像貝兒的父親一樣,鼓勵孩子去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陪著孩子一起讀書,討論書中的故事。當我們可以成為跟孩子一起讀書的夥伴,一些令人欣喜的改變會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至。

愛是最好的答案,好書則是承載這份答案的最好媒介。願每一位父母都能用實際行動去告訴孩子:愛無處不在。(鍾婷婷)

(責編:孫競、熊旭)

相關焦點

  • 「依戀」——構築愛的安全基地
    這個實驗的研究成果,讓人們發現孩子長大不止需要食物的餵養,同樣也需要獲得愛的本質。愛的本質是什麼?John Bowlby由此提出依附(依戀)理論,其核心就是:愛的本質是接觸,繼而發展出依戀關係依戀是我們誕生到這個世界上時,最原初的本能需要,我們通過依附照料者的行為,感到安全,通過照料者的回應看到自己所以,從心理意義上說,照料者及時
  • 養育孩子,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最近剛讀完《依戀的修復:喚醒創傷兒童的愛》,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丹尼爾.A休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寫得關於依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養育者如何與兒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這本書我在一年前開始接觸,開始讀起來很困難,無法進入,只能停下來,等一段時間再回來。
  • 怎麼樣培養孩子「安全型依戀」?
    後來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聽到婆婆這樣說,我的心裡卻很高興,因為學習了兒童心理學知識,我知道,這是我和孩子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2、心理學中,依戀就是寶寶跟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之間情感的紐帶關係。而安全型依戀關係,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提出的。艾恩斯?
  • 您家的依戀關係,安全嗎?
    三種依戀關係根據嬰兒對母親的不同反應,可以總結三種基本的依戀關係:1 安全型依戀這類兒童在母親在場時能安逸地遊戲和探索,母親離開時情緒出現困擾,但母親回來後很快又恢復平靜。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能順利地與陌生人交往。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
  • SNBB育兒小課堂丨什麼是安全型依戀?培養安全型依戀寶寶的秘訣!
    這就是媽媽和寶寶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三、依戀的類型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最初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安全型的寶寶會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現,他們會有些警惕,但是不會煩躁不安。
  • 孩子不愛社交?根本原因是「迴避型不安全依戀」,家長可以這樣做
    經過這次的事情,我才發現,兒子並不像其他孩子那麼喜歡交朋友,剛開始我覺得他是有點害羞,但是問了有育兒經驗的朋友之後,我才知道,兒子這種表現屬於「迴避型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不安全依戀」是什麼?在幾十年前,一個心理學家為了研究孩子的安全感做了一個實驗:他準備了一個到處都是玩具的房間,讓剛滿一歲的孩子和媽媽在裡面玩耍。過了一會,媽媽走出房間,換成不同的陌生人進來。
  • 伴侶是不安全型依戀,怎麼辦
    疏離型&恐懼型:「我害怕過於親密」安全型依戀類型容易與人親密,並安心地信賴伴侶和朋友的交往。相比之下,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人容易在關係當中患得患失。因為害怕過度親密,他們有可能出現防禦行為——不讓伴侶進入自己的核心社交圈。
  • 0-3歲是建立「安全依戀模式」的關鍵期,關係孩子的成長和幸福
    心理學家將&34;分為以下4種:1、安全型依戀這是依戀模式中最理想、最健康的一種模式,孩子也會非常幸福。當孩子有什麼需求,父母都會積極回應,比如幫他換尿布、給他一個擁抱等等。這樣的模式中,父母情緒穩定、主動關注孩子,給他高質量的陪伴,所以孩子會非常有安全感。
  • 孩子總粘著媽媽,要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因為媽媽整天陪伴著孩子,孩子形成了依賴,所以不只是陪伴孩子時間多少的問題,而是陪伴的對象太單一,使得孩子離不開媽媽。如果平時是家裡好幾個人一起陪伴著孩子,那麼他不會一離開媽媽就感到不安。不安全型依戀,包括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 孩子3歲前,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非常重要,家長別掉以輕心
    第一種:"安全型依戀"這種關係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主動地與他人分享,和他人友好相處,很少出現反常行為,同時也會對生活充滿好奇和探知欲。研究表明,有這幾個特點的家長可以讓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就好比由父母、爺爺奶奶頻繁交替更換看護的孩子,會容易出現對"愛"的理解不深入的現象,因為他們很難在這樣交替的環境中建立"安全型依戀"的關係,甚至會產生患得患失的焦慮感。
  • 不僅是快樂,也是依戀和陪伴呀!
    原標題:《玩具總動員4》——是玩具,也是依戀和陪伴呀!《玩具總動員》從1995年第一部上映開始,已經走過25個年頭。隨著《玩具總動員4》上映,這個陪伴無數人走過童年的系列電影終於迎來大結局。兒童對於玩具有著天生的依戀,這種依戀會伴隨兒童很長時間,甚至直到成年。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對於毛絨玩具或者小毯子的依戀,是缺乏安全感的反應。但後來的研究卻發現,喜歡毛絨玩具的孩子注意力更專注,行為舉止也更大方,比較少害羞。
  • 小時候的依戀關係,將影響整個人生
    混亂型案例我愛奶奶,不愛媽媽        寶寶對祖輩、保姆存在某種程度的依戀並不是什麼問題,但關鍵是寶寶與父母之間有沒有同時建立起依戀關係。當不安全依戀的人碰上一個安全依戀的人,那麼安全依戀可以修通不安全依戀的那個人!當早年的依戀關係被喚起,安全型依戀的人可以用他早年的安全型依戀模式帶來正向影響。        iKids解讀:        寶貝一天24小時想要粘在我身上。
  • 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通過對眾多孩子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三種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反映出的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完全不同。1、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對於和父母的分離會表示傷感,但並沒有強烈的分離焦慮。他們將媽媽視為安全基地,有媽媽在他們就感到非常安全,即使進入陌生的環境也能情緒穩定、積極探索,當媽媽離開或者陌生人進來的時候都沒有強烈的不安全反應。
  • 寶寶看到媽媽離開大哭,不是不懂事,而是在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據研究,母親平均每周大於21h的高質量陪伴是建立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條件。我們都知道陪伴孩子,但不是說你在孩子身邊就是高質量陪伴了,如果你陪著孩子,孩子自己玩,你在玩手機,這肯定不是高質量陪伴。
  • 寶寶2歲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很重要,家長需做好孩子的「僕人」
    弄清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的性格才能更好的了解,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但每個孩子都是可以培養成對親子的安全依戀,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性格發展的更加完善,但孩子2歲前的安全感培養,至關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發展。
  • 從哪吒的依戀類型,談親子教育
    安斯沃斯等人根據嬰兒在陌生情景中的表現,將嬰兒的依戀分為以下四種:安全型依戀、抗拒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組織混亂型依戀或方向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對於安全性依戀的嬰兒,母親在場時,他們可以安心地玩耍;獨立地探索。但是母親一旦離開,此類嬰兒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和焦慮。
  • 怎樣調整自己成為安全型依戀類型?
    我們的依戀類型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如果你覺得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人際關係,那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降低焦慮或者減少迴避的程度,來趨向安全型。 因為我們的依戀類型在關係中形成的,所以具有可操作的空間,不過想改善得話一定要回到關係中,而這篇文章就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讓自己從過於焦慮和過於迴避的泥潭當中把自己解救出來。
  • 「天使寶寶」都是安全型依戀,如何給娃足足的安全感?你了解嗎
    離開父母哭鬧,父母一回來就立馬安靜下來,說明他對父母是安全依戀。安全型依戀,是親子相處的最佳模式1952 年,鮑爾比大量觀察那些兩到三歲的孩子,又結合同事羅伯森拍攝的紀錄片《一個兩歲孩子去看病》,提出了依戀理論。
  • 什麼是依戀?依戀就是孩子和母親之間強烈而又緊密的情感聯繫
    十一讀書 手寫人生/第86日【學】 《LBQDW》——·不安全依戀:愛為何會變成牢籠(P174)·什麼樣的關係最有利於自我發展?我的答案是,一種自主的、有選擇的,但能對自我負責的關係。(P174)·什麼是依戀?依戀就是孩子和母親之間強烈而又緊密的情感聯繫。(P175)·如果依戀對象本身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那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形成不安全依戀。(P175)·依戀其實是一個情感通道,它既能把安全感傳遞給孩子,也能把不安全感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