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寫作文漏洞笑料不斷?
為什麼很多孩子寫作文一個故事講三年?
為什麼很多孩子寫作文總是生病、送傘、考砸了?
1、姥姥給我送大桃子!
寫親情作文,一個初二的孩子寫了這樣的故事:
我坐在教室裡,馬上要上課了,感覺有人叫我,我抬頭看見窗戶上一個壓扁了的臉——原來是姥姥!我趕緊跑出去,姥姥從懷裡掏出個大桃子遞給我,說:「快吃吧,大孫子,桃子可有營養啦。」
文章結尾點題:奶奶的桃子讓我感受到了親情。
乍一看,似乎這故事沒什麼毛病;仔細研究,你會發現:這是現代中學生寫作幼稚病的典型表現。作文中自己就是那個永遠長不大的被寵愛的孩子!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接著寫命題作文《最美的笑容》,還是這個孩子,用鏡頭組接法寫了兩個片段:
一個片段是自己在小區跟小夥伴滑滑板的時候,聽到有人叫自己,回頭一看,是姥姥,姥姥笑著從懷中拿出了大桃子遞給我:「快吃吧,大孫子,桃子可有營養啦。」
另一個片段是自己期中考試考得好,姥姥特別高興,到學校接我的時候笑著從懷中拿出一個大桃子說:「快吃吧,大孫子,桃子可有營養啦。」
如果說第一次看到姥姥的大桃子,春暖老師還可以淡定的給孩子下評語:要多關注成長過程中發生的有意義的故事,多關注身邊普通人的故事;那麼第二次春暖老師看到姥姥拿出兩個大桃子的時候,真的是無法淡定啦。用成語形容就是「哭笑不得」。
遇到這樣的作文,春暖老師寫評語都詞窮了:孩子,姥姥的桃子真是太甜了!姥姥還有桃子嗎?春暖老師也想吃甜甜的大桃子!
2、製作工具摘「木棉花」!
一個孩子寫命題作文《家鄉的記憶》,試著模仿《桂花樹》寫作,因為《桂花樹》中有一個細節是一家人搖桂花,所以這個孩子就設計了一個細節:摘木棉花。這個細節一下子把春暖老師雷到了:在南方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木棉樹別稱攀枝花,是一種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的落葉大喬木,高10~20公尺。這麼高的木棉樹,我們想用手機拍一下木棉花的近景都遙不可及,要想摘到木棉花需要多長的杆子才能摘到木棉樹上的花啊!難不成是孫悟空的金箍棒流落人間變成了摘木棉花的專用工具?
事實上,稍微有一點生活常識的孩子都知道,每年木棉花開的季節,都會有老廣州在木棉樹下撿拾掉落的木棉花,曬乾了之後可以煲湯除溼。寫製作工具摘木棉花的孩子是地地道道的廣州人,居然不知道木棉花不是摘的,而是撿的!這得是多沒有生活經驗的孩子才編得出來的故事呢?
3、書包裡的秘密是盆栽!
一個孩子寫書包裡的秘密,苦思冥想編了一個看似很溫馨的故事:她的書包藏著一個關於友情的故事,故事圍繞著好朋友送給她的盆栽展開,寫得有聲有色,文筆無可挑剔。可是,這個連接有情的紐帶居然是書包裡藏著的「盆栽」!乖乖,難道你不知道植物是需要陽光雨露的嗎?難道你不知道盆栽放在書包裡是會被揉碎的嗎?這得是多脫離生活的孩子才會編出這樣的故事來呢?
那麼,我們該怎麼解決孩子寫作瞎編亂造、漏洞百出的問題呢?兩個字一句話幫孩子解決寫作中容易出現的一個素材寫三年、生病送傘考砸了、瞎編亂造笑料多的問題。
「閱歷」兩個字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它是一個人的閱讀經歷和生活經歷,是一個人的閱讀積累和生活沉澱,是一個人增長見識和提高能力的兩個途徑。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也有這樣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明朝畫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卷二》中說:「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
為什麼要讀萬卷書?努力讀書,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讓自己的才識過人。
為什麼要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一是能在生活中增長見識;二是能夠學以致用。
在「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之間,春暖老師首推「讀萬卷書」,不是因為學校教育模式下孩子「行萬裡路」的時間成本太高,而是因為讀書是增長見識的最佳途徑。
2001年,南京十三中高三學生蔣昕捷以一篇題為《赤兔之死》的古白話作文轟動全國。這是高考歷史上第一篇文言滿分作文,蔣昕捷因此被稱為「高考文言作文滿分第一人」,不僅破格被南京師範大學廣播電視新聞系錄取,還收穫學弟學妹粉絲無數。
那麼,蔣昕捷是怎麼寫出這篇轟動全國的文言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的呢?
不得不說,蔣昕捷是個「金童」,據說他5歲就迷上袁闊成講的《三國演義》,小學就讀過很多遍《三國演義》,連打遊戲都喜歡「三國」題材;四大名著都在他的書單之中,還有唐宋名家古詩詞,他也熟讀於心。讀書一直貫穿著他的生活,例如《論語》、《莊子》等古書,他讀起來都津津有味,絲毫不覺得晦澀難懂。
2001年的那個夏天,蔣昕捷接到卷子時習慣性地先瞄了一眼作文題。這是一道以誠信為話題的作文,當時並沒有讓他產生特別的感覺。但是在做閱讀理解的圖文題時,看到上面畫了匹很大的馬,下面的文字提到了赤兔馬,蔣昕捷的心裡「咯噔」一下,靈感驟現。於是,他根據赤兔馬先後跟隨呂布、關羽,後病死在馬忠之手的情節,杜撰了赤兔馬為忠義誠信的關羽殉主的故事。
蔣昕捷2005年畢業後籤約中國青年報,被提拔做了冰點特稿部記者,2010年3月,因文章「圍剿地溝油」和「是什麼讓揭開地溝油蓋子的教授改口」的調查報導轟動全國、家喻戶曉。
如今的蔣昕捷,成為了阿里巴巴的高管,閱讀讓他有了一系列的輝煌人生,一直走在不斷超越自己,成就自己的路上。
因為讀書而成績卓著的還有清華才女孫婧妍,2013年她以高考語文148分的驚人成績聞名全國。記著採訪她時,她說:
「必須感謝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義因素的父母。他們對我在語文上的啟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幾歲時能認得幾個字、標出幾個拼音、讀出幾個詞語,他們從來沒有要求過我這些,我因此感激他們。
我的父母,他們是最早讓我明白中文的內核是什麼的人。
我的父母通過一個個童話、一篇篇傳奇、一段段故事,通過他們戲劇性的朗讀聲和投入的富有張力的表情告訴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塊字背後,在那些繁複的語法規則背後,在那些千變萬化的讀音背後,那些文字傳達出的精神,那些講述的聲音蘊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
「讀書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於從書中汲取營養,在於通過整個閱讀過程修養一顆寧靜而富有感知力的心靈。我從在小學學會選擇正確的書開始,閱讀的動作在十年裡從來沒有一天間斷過,我讀名著、讀國學經典、讀詩歌、讀歷史、讀哲學文學的理論、讀時事。
如果沒有紙質書就用電腦、手機,每天短則二十分鐘,長則十餘個小時。在高考前的那個學期,為了保持語文學科的感覺,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個小時來讀書,教室後面的窗臺堆滿了我帶到學校的各類書籍,有時候抽出一本會造成大規模的坍塌,尼採壓在泉鏡花上,紫式部淹沒在赫胥黎、劉勰和紀伯倫裡。」
蔣昕捷和孫婧妍的事例充分證明了閱讀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蹬著這個「黃金」階梯,腳下不斷汲取著知識,身子不斷向前攀登,呈現在你眼前的才可能是一片豔陽天。
可是,很多孩子的生活中卻沒有萬卷書和萬裡路!
現在,很多城市孩子的生活基本上是兩點一線,從學校到家庭,從家庭到學校;上學接送,回家接送。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周末又被家長送去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偶爾閒下來的時候,又被手機遊戲和電視劇牽著鼻子走。至於春天開什麼花,秋天結什麼果,孩子不需要知道,家長會把水果買好了、削好了、切好了送到嘴邊,孩子們能夠經歷的大概只剩下生病要去醫院、下雨要帶傘、考砸了要安慰,寫作只剩下生病送傘考砸了「老三篇」能怪孩子嗎?
想想我們的童年時代,沒有電子產品,作業負擔也不重,周末假期可以滿世界撒歡,男孩子上山摘果、下河摸魚,女孩子跳房子、丟手絹,很多又鍛鍊身體又增加生活經驗的遊戲把孩子的素材庫裝得滿滿的,寫作文時隨手拈來都是新穎生動的個性化好故事,哪裡會出現姥姥只有大桃子、盆栽放在書包裡的笑料呢?
先陪孩子去書店逛逛,買幾本孩子喜歡的書,抽空陪孩子一起讀一讀,在閱讀中豐富孩子的閱歷和對人生的感悟;
再制定一個近景和遠景規劃,一個月至少帶孩子參加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哪怕是去看看郊外風景,哪怕是去公園看看世態人情,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觀察自然社會,沉澱人生智慧。
如果孩子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和廣博的閱讀積累,那麼,孩子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可能會讓我們這些做師長都只能望其項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