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與中學生朋友談寫作

2021-03-01 鄧木輝語文視界
讀書郎 夢之旅合唱組合

杜甫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傳誦千古,幾乎盡人皆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一名句深刻而精準地揭示了關於讀寫關係的一條真理:多讀方能善寫。

為何多讀方能善寫?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

一、多讀能增加源頭活水

無論是平時寫作還是考場作文,無非是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感悟、思考與認識。有感悟、思考與認識,就能順利地寫;反之,則不能,甚至絞盡腦汁也不能。感悟、思考、認識得深刻,就能言之有物,內容充實,深刻新穎;反之,則言之無物,內容乾癟,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因此,要想善寫,就得經常為思想增加源頭活水。

源頭活水哪裡來?無非有兩個途徑:靠直接經驗獲得,即靠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思考與認識獲得;靠間接經驗獲得,即靠閱讀了解別人在書本中表達的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思考與認識獲得。個體生命短暫,能力有限,而未知領域無窮,時空無限,這決定了我們源頭活水的獲得主要靠看書學習獲取間接經驗。事實上,我們頭腦中所掌握的知識,絕大多數是看書學習所得,即靠獲取間接經驗。

經常閱讀,不僅能使我們增加知識,開闊眼界,而且能使我們獲得認識上的啟迪。比如:我們閱讀了魯迅的雜文《燈下漫筆》,就能獲得或深化以下認識:中國人是很容易滿足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無非兩種狀況: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中國人無非有兩種:想做奴隸而不得,暫時做穩了奴隸……我們閱讀了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就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國民性的以下弱點:自輕自賤、自高自大、自欺欺人……我們閱讀了何滿子的《剃光頭髮微》,就能更加深刻地認識沒有監督的特權容易腐敗(剃頭匠尚且如此,何況官員!)……我們閱讀了莫言的《生死疲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們不曾經歷的那個年代的荒誕……

當然,作家的人生閱歷及感悟認識不是一般的中學生所能比擬,他們表達的深刻精闢我們也許不能充分理解,但無論如何,閱讀了他們的作品,一定會使我們獲得認識和表達的源頭活水,有益於我們的寫作。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表達的也是「讀書能增加思想的源頭活水」的道理。

二、多讀能積累經典素材

「好記性不如爛筆桿」,摘抄和積累經典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必要手段。因此,據我所知,幾乎每一位中學語文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每學期準備一個素材積累本,摘抄積累作文時能派上用場的經典素材。作文經典素材固然可記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但更多的是摘抄讀書時有所感悟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優美語段等。這些典型事例、名言警句、優美語段等,課本中有,《讀者》中有,《意林》中有(《意林》有一個品種叫《意林·作文素材》),《讀寫在線》及面向中學生的語文刊物有,影視及網絡中也有。關鍵是要閱讀,要瀏覽,且要做有心人,有摘抄、積累和識記的好習慣。否則,或者熟視無睹,或者抄而不記,邊抄邊忘……如果多閱讀,多瀏覽,且多摘抄,多積累,多識記,有了經典素材,作文時就一定能為我所用,信手拈來,充實內容,會寫善寫。

三、多讀能獲得立意啟迪

作文有時難以下筆,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沒有認識感悟,沒有素材積累,沒有恰當立意……這裡僅就立意談談。中學生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題或者是考卷中的作文題,無論是無材料命題作文還是給材料自擬題作文,雖然大多能審題,知道大致該寫些什麼,也佔有相關材料,但有時思路閉塞,找不到恰當的角度與立意,無從下筆。其主要原因是閱讀面不夠。如果閱讀面廣,就能從別人的立意表達中受到啟迪,得以借鑑。比如:該不該「知足常樂」,這是一個具有廣闊立意空間且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關鍵是看自己的價值取向與表達傾向。如果讀過普希金的經典童話《漁夫與魚》,可能會獲得相應的立意啟迪,表達「應知足常樂」。該故事不僅能對自己的立意提供啟迪,而且有助於對「應知足常樂」充分說理:故事中的老太婆總是不滿足,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金魚提出一個又一個的要求;老太婆永遠無法滿足的貪慾,雖然使自己從最初清苦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富有,但最終卻又回歸了從前……這足以表明:人們嚮往追求美好的生活,本身沒有錯,但關鍵要適度,知足才能常樂,容易滿足才能擁有幸福!失去知足常樂的心,只能讓自己離幸福越來越遠。而如果讀過魯迅的《燈下漫筆》,可能會對「中國人容易滿足」的心理產生負面評價,可能會對因「想做奴隸而不得」而「暫時做穩了奴隸」就滿足的可悲心理與行為感到反感,從而在立意上獲得啟迪,表達「不應知足常樂」……同理,閱讀《阿Q正傳》會獲得有關國民性弱點的立意啟迪,閱讀《剃光頭髮微》,會獲得「失去監督的權利容易腐敗」的立意啟迪,閱讀《雜文月刊》《雜文選刊》等,會感知作者切入角度及表達觀點之新穎,獲得多方面的立意啟迪……

四、多讀能獲得構思借鑑

作文不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體(符合文體範式),言之有序(有內在的邏輯與條理);引來了寫作的源頭活水,確立了寫作的立意角度,還需要講究表達的體式與條理。這些,主要靠在閱讀中獲得。當然,言之有物、言之有體、言之有序等,老師指導作文時都會講到,但老師的講解如果由於時間緊張等,沒有聯繫具體的作品,難免籠統抽象,不易理解。這就要靠自己在平時的閱讀中加深理解。閱讀了大量的各類作品,我們就會對各類作品的體式特點與結構特點(如敘述類的倒敘式、順敘式、插敘式、補敘式……論述類的並列式、層進式、總分式、分總式……)等瞭然於胸,寫作時就能為我所用,恰當借鑑。課本中的課文內容豐富,體式多樣,表達規範,大都結構簡單,適合借鑑(當然,有的結構複雜,不適合中學生寫作借鑑)。如閱讀了朱自清的《背影》,寫記敘文可學習借鑑其寫法:倒敘開頭、開門見山、開篇點題(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主體詳敘、突出背影、交代原因(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結尾呼應、描繪細節、強化中心(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閱讀了富蘭克林的《美腿與醜腿》,寫議論文可學習借鑑其寫法:題目,並列式,比喻詞;開頭,簡明扼要,提出論點(世界上有兩種人,他們的健康、財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種享受大致相同,結果,一種人是幸福的,另一種卻得不到幸福。他們對物、對人和對事的觀點不同,那些觀點對於他們心靈上的影響因此也不同,苦樂的分野主要的也就在此。)主體,詳細展開,比喻說理(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多關注美則心情樂觀,多關注醜者心情悲觀);結尾,點題呼應,強化中心(我勸告那些性情苛酷、怨憤不平和鬱鬱寡歡的人,如果他們希望能受人敬愛而自得其樂,他們就不可再去注意人家的醜腿了)。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及表達的簡明,筆者只列舉了課本中的兩篇課文,事實上,無論課本中的其它課文還是課外閱讀中的文章,都能為我們寫作提供多方面的構思借鑑。必須指出:多年來,由於閱讀教學及作文訓練淡化文體,我們對課文及課外閱讀中的文章的文體特點是關注不夠的,這種狀況應該改變。

五、多讀能提高語言素養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寫作時都一定有這樣的體驗:有表達的內容但難以表達清楚,勉強表達卻言不由衷、詞不達意。這有認識不清楚的原因,也有詞彙貧乏、語言功夫差的原因。孔子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左傳·襄公二十年》,也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文章沒有文採,就不能流傳很遠。可見,講究文採能增強表達,寫文章應講究文採。文採何來?一個重要途徑是多閱讀,多積累,多識記,多借鑑。閱讀的作品多了,積累多了,識記多了,就能被別人的精妙語言所感染,就能對別人的語言運用有借鑑,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能提高語言素養,提高表達能力,做到會寫善寫。

六、多讀能獲得身心愉悅

常讀書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有時讀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或者讀一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總會愛不釋手,欲罷不能,而且情感心志會完全沉浸在作品中,被作品所感動、所吸引、所牽引,獲得一種難以言說的身心愉悅。如:讀到悲情故事,會為之悲傷;讀到溫情故事,會為之喜悅;讀到勵志故事,為之感動;讀到揭示哲理之語段,會為其揭示人生哲理之精闢而叫絕;讀到精準描繪之語段,會為其描繪人事場景之準確而共鳴;讀到優美寫景之語段,會為其遣詞造句之優美而感嘆;讀到真摯抒情之語段,會被其真摯抒情而感染……老實說,我讀林覺民的《與妻書》,就為革命志士林覺民在《與妻書》中給妻子講述的悲情故事而悲傷,而感動,而流淚;我讀日本作家慄良平的《一碗陽春麵》,就為母子三人在艱難時分的大年夜共吃一碗陽春麵的溫情故事和勵志故事而喜悅,而感動,而流淚;我讀韓愈《勸學解》中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會被深深折服,且會時時記取;我讀路遙《平凡的世界》,由衷覺得他寫的人物故事曾在我的身邊,似乎親眼目睹,簡直活靈活現,令人拍案叫絕!我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會讚嘆他寫景的細膩優美;我讀朱自清的《背影》,每讀一次都會被字裡行間傾注的真情所感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必大家都會如此——潛心閱讀,總會獲得身心愉悅,心靈淨化,從而激發寫的興趣。

七、多讀能培養寫作興趣

讀寫能相互促進。閱讀不夠,視野狹窄,見識缺乏,語言素養差,可能就不願寫;反之,閱讀面廣,視野開闊,見多識廣,認識深刻,語言素養好,就可能有寫的興趣。常閱讀與寫作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歷:有時閱讀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被文中的故事或道理所感動,總忍不住想寫點什麼,於是拿起了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的名句確實揭示了一條讀寫關係的真理:多讀方能善寫。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說明問題:雖然多讀不一定就能寫好文章(寫好文章還需別的因素),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總是讀書多的。既然如此,中學生朋友,為寫好作文,為陶冶性情,為提高能力,儘可能多讀書吧!當然還需指出:多讀不僅是數量多,還指質量高,儘可能讀懂讀透。

(原載《湖北招生考試》學生版2016年第5期。約稿)

相關焦點

  • 微信頭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相信很多人都對它很熟悉,上學的時候,考試作文寫不出來,老師一般都會在旁邊給我們說,叫你們平常多看點書,這樣肚子裡才有墨水,才能寫出文字來,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今天我想說的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它就是一個付出與回報的關係,你只要書看得多,自然知識儲備量就充足,看得書多了,語句就會記得多,自然在用到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是這個道理。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沒有讀懂這句話.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的名言,我們沒有讀明白。(一)不會精讀就不會作文,杜甫的名言我們沒有讀懂。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它的原意指的是什麼?
    眾所周知,李杜二人的詩歌風格是差距很大的,杜甫偏於憂國憂民,寫實,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李白卻是浪漫無比,有些傲氣,如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但實際上,杜甫的傲氣並不比李白少。關於杜甫的傲氣,不少文學家都分析過,杜甫的傲氣一般只存在憂國憂民方面,他很少為了個人情感而抒發自己的傲氣,一般都是由自身聯想到國家,這才隱約透露出一些傲氣。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不只是讀書的好處
    讀書破萬卷,重點有兩方面,一個是「萬卷」,意即廣泛地閱讀,涉及面寬;一個是「破」,意即深入地鑽研,精耕細作。如果說「萬卷」是橫向讀書,追求閱讀的量,那麼「破」就是縱向讀書,講究閱讀的質,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這叫「T」字學習法。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通過大量閱讀,我腦海中有了許多豐富的詞彙和優美的句子,在寫作的時候文思泉湧。隨著年齡的成長,我陷在閱讀和寫作的樂趣中無法自拔。不管高興還是傷心,我都喜歡拿上一本書一支筆,細細品讀文字的意境和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劃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反覆閱讀。讀完了,再用筆記錄自己的心情或寫一個天馬行空、古怪精靈的小故事,這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吳其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破」字的理解與英譯
    文章首先講到了「破」字在李賀詩中的意義。張先生認為,「破」字是唐代口語詞,詩歌中常見,他列出了大量使用了「破」字的詩句,其中有為大家所耳熟能詳的杜甫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筆者平時好誦讀古詩詞,近人張相先生的《詩詞曲語辭彙釋》(中華書局,1979年三版)是手頭必備的工具書,遇到讀不懂讀不通的詞語詞彙每每求助於它,而通過查閱《辭源》或《詩詞曲語辭彙釋》問題一般總能得到解決。
  • 如何從「讀書破萬卷,下筆仍無神」的困局中走出來的?
    古語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我雖然讀書沒有破萬,但是千也有了,下筆時依然卡頓,我手寫不了我心。01、一行採集讀書時,不要只是讀,還要注意寫,邊閱讀邊摘錄。摘錄時表明頁碼,最好不要抄錄原文,儘量做到短小精悍,用自己的語言將內容概述,控制再幾行之內。這樣一本書讀完,就有一本經過自己挑選的「閱讀集錦」,讀完全書時便於回顧。02、一行精華。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掌閱ireader ocean輕體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讀書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如今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知識的比拼、人才的競爭都離不開讀書這條路子。讀書不僅是進取人生的驛站,更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人們終生學習的過程,通過讀書我們不僅可以收穫知識、結識朋友,還可以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層次,但是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書的出現就很好的取代了之前需要攜帶的笨重書籍,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作為一款從電子書APP衍生出來的產品,掌閱iReader電子閱讀器,在電子書領域,經過3代產品的更迭,iReader已經擁有了非常不錯的市場份額,而就在11月1日,掌閱科技發布了全新的iReader Ocean
  • 讀書破萬卷的秘訣
    SQ3R讀書法就是由這五個具體步驟組成的,那麼怎樣按照這五個步驟去讀書學習呢?第一步:瀏覽。看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不要一頭扎進去就看,要先概括地瀏覽一遍內容。瀏覽的具體步驟如下:1.略讀題目、標題。有些青少年朋友誤以為認真學習就是一定要把書從頭讀到尾,其實不一定,一本不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就沒有必要看下去。2.注意段落、分節。在整本書中注意各章提要或小結,在一篇文章中注意各個段落的第一句話,往往會獲得很大的信息量。3.看看插圖和圖表,可以幫助我們迅速了解文章的內容。4.略讀全文一遍,特別留意開頭與結尾的內容。
  • 讀書破萬卷,這「萬卷」該有多少本書?
    當我們形容一個人讀書很多、學識淵博的時候,會很自然地用「讀書破萬卷」這句成語,意思是,萬卷書都被翻破,足見讀書之多。那麼古人的「萬卷」究竟又該有多少書呢?「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出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句,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意為一個人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積累大量而廣泛的知識,把書裡的東西化為己用,就能輕鬆寫出驚世駭俗的文章,如有神助。
  • 高考滿分作文208個好句,收藏好,考試「下筆如有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的這些總結,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積累」在語文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生的共同體會。平時多積累名言金句,考場上才能充分運用,駕輕就熟,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從而得到高分。
  • 晨光文具中性筆怎麼樣|想要下筆如有神,你需要這樣一支中性筆
    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飽讀詩書是快速準確答題的前提,可也有很多考生在考試的時候遇到了寫字筆斷墨、不出水、卷面因寫字筆的墨跡而出現汙漬的情況。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中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階段,若考試的時候因為選擇的筆不合適而掉鏈子,影響發揮,那太可惜了。想要下筆如有神,你需要一支晨光考試專用中性筆。
  • 願你「下筆如有神」?
    這位老師道出了現在很多教師的寫作困惑。不經常動手的人,確實會遇到這類問題。如何破局?一是莫畏難。既然拿起筆或坐到了電腦前就不要輕易離開,或多或少要留下一些文字,哪怕是一句話、幾十個字,都說明動手了,都應該視作是寫作的開始。二是好讀書。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有了豐厚的積累,對文字也就敏感了。
  • 「讀書破萬卷」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不過……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史記》130 卷 52 萬字,每卷也就四千字多些。《資治通鑑》294 卷 300 萬字開外,那麼一卷一萬多字。如果一卷算一萬字,萬卷就是一億字的閱讀量,我鬥膽說句,我也算有萬卷這個閱讀量了。所以容我矇混一下吧。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表明虛構和事實之間的界限可以在社交娛樂的名義下跨越。文章的作者,親眼目睹了其他研究人員在開始 PCR 反應之前,擠壓恐龍。他們認為這樣做,能夠協助 PCR 實驗成功。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做到2個字2句話保你下筆如有神
    首先,中學生寫作中瞎編亂造、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可以說舉不勝舉:1、姥姥給我送大桃子!寫親情作文,一個初二的孩子寫了這樣的故事:我坐在教室裡,馬上要上課了,感覺有人叫我,我抬頭看見窗戶上一個壓扁了的臉——原來是姥姥!
  • 中考滿分作文100篇,列印出來,一天背一篇,寫作「下筆如有神」!
    中考滿分作文100篇,列印出來,一天背一篇,寫作「下筆如有神」!說到語文學習過程中最難的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作文,沒錯,對於語文這門學科,最難的一個知識版塊就是我們作文寫作,很多孩子之所以語文成績不好,也是因為它。
  • 學習筆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面寫作平時積攢足夠的詞彙量非常重要。這一點需要平時多積累,多看,多讀,多寫。書面表達在用語,結構,信息方面和邏輯複雜度上跟口語表達有很大差別。
  • 正月初五,破五:說「破」談「五」
    0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裡的破,是超過。讀書超過一萬本,自然可以寫出好文章。「破」也是識破。南宋夏元鼎有詩云:「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如果不能識破書中的奧秘,那書看越多,人越傻。想要下筆如有神,除了下苦功夫,精心專注,還要懂得慎思、明辨、篤行。在學習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不斷行動,才能看破虛假,看出道道。
  • 初三作文600字--寫作隨筆
    初三作文600字--寫作隨筆   寫作隨筆   福建省廈門湖濱中學初三四班廖燕婷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是我的寫作之道,讀書和寫作相輔相承,缺一不可。書讀的廣泛,讀的透徹,知識面才寬,作文才能寫得生動、感人。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我閱讀了大量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