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北區石碑坪鎮古城村以產業促村民增收 成績喜人

2020-12-20 廣西新聞網

2019年08月16日 18:50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莫一科 編輯:廖志榮

廣西新聞網柳州8月16日訊(記者 莫一科)16日,記者一行來到位於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北部的古城村,現場採訪該村以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故事。據古城村委第一書記岑娟娟介紹,該村因地制宜,利用已徵收土地使用空擋期,建設300畝蔬菜種植基地進行短平快的農業種植,以實現土地最大化利用,從而以最小的成本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村民增收。

古城村300畝蔬菜種植基地航拍圖。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鑫 攝

據悉,柳北區古城村地處柳北區石碑坪鎮北部,瀕臨柳江河,與柳城縣交界,是石碑坪鎮較偏遠的一個村,也是柳北區三個貧困村之一,下轄白沙屯、古城屯、六任屯和山尾屯4個自然屯,共有324戶,總人口1640人,人均耕地面積1.8畝。主要產業收入以水稻種植、甘蔗種植、肉雞養殖等較低經濟收益為主。

同時,古城村是柳北區三個貧困村之一,地理位置偏遠,由於歷史原因,村委無集體土地,無集體產業,自主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村委想為村裡進行一些公益性的建設,只能等靠上級扶持項目。古城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172人,2019年初尚有3戶7人未脫貧(其中2戶4人因病返貧)。貧困人口發生率為0.43%(按公安部門2014年底農業戶籍人口1624人作為基數計算)。村委無集體土地,無集體產業,自主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古城村300畝蔬菜種植基地航拍圖。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李鑫 攝

岑娟娟說,近年來在柳北區政府批准下,古城村民合作社以產業帶動貧困戶發展,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村民增收,正在建設連片300畝蔬菜種植基地,合作社主動融入柳州市朝陽產業——螺螄粉產業的供料需求以尋求最佳利益,基地主要以種植豆角等短平快的效益蔬菜為主。同時,古城村民合作社與駐地部隊達成共建意向,在部隊閒暇時間,安排勞力輸出與技術指導,在目前的搶種階段,部隊每天安排上下午兩班與村民一起進行種植,軍民魚水之情濃厚。

村民與駐地部隊一起搶種搶播豆角苗木。廣西新聞網記者 莫一科 攝

此時正值播種季節,記者在300畝蔬菜種植基地現場看到,駐地部隊指戰員與當地村民頂著烈日在地頭穿插勞作,搶種上百畝青豆角苗木,好一派熱火朝天的耕耘畫面。

據悉,該項目運營主體古城村村民合作社與柳州市螺螄粉協會籤訂了合作意向,在良種選配、技術指導、成品收購、勞力輸出等方面進行合作,確保蔬菜種植的高質量高產量,按照現有市面價格估算,預計每年可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目前基地登記在冊勞動力約200人,其中貧困戶20戶,主要通過日常管理以及種植採摘等臨工形式實現經濟增收,預計可幫助貧困戶年增收2000元以上。

村民與駐地部隊一起搶種搶播豆角苗木。廣西新聞網記者 莫一科 攝

同時,村民合作社每年拿出集體收入的一定比例作為全體合作社成員的集體分紅,每戶貧困戶有保底分紅,保障了那些無勞動能力、因病、因殘無法發展產業的貧困戶也能分享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相關焦點

  • 廣西柳州石碑坪鎮石碑村村支書:讓綠田成洲 促村民增收
    不等不靠   率先垂範帶領群眾致富  石碑村位於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西北面,距離柳州市中心29公裡,村民以種植甘蔗、玉米、水稻、蔬菜、水果為主,玉米和蔬菜的種植逐漸成為石碑村的主導產業,石碑村長期以來以農業為主,與其他相鄰各村區別不大,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單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停滯不前,居民紛紛嘗試外出務工或經商,村裡缺乏青壯年勞力甚至出現土地閒置.
  • 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借力農村集體經濟 貧困戶增收細水長流   「今天村裡分紅了,每股可以分到200元,生活的幸福感真是越來越高了。」渝北區洛磧鎮沙灣村建卡貧困戶李光珍拿著剛分到的錢高興地說:「真是沒有想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我們也跟著受益。」   當天一大早,沙灣村村辦公室裡,村民們排起了長龍,每個人臉上都笑開了花。
  • 柳北區馬上要發生大變化了…
    項目涉及農業產品、工業經濟和商貿服務領域,建成後預計每年村級集體經濟將增收5000萬餘元。 項目總投資3023.64萬元,項目位於柳北區石碑坪鎮石虹路東區188號,辦學規模為18個教學班,可容納在校生540人,建設用地9302.02平方米,建築面積7263.14平方米
  • 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下轄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43個自然村,共有6659戶279950口人,耕地面積5.12萬畝,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鎮辦。
  • 河北涉縣後峧村多元化產業促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涉縣後峧村立足本地資源優勢,靠山吃山,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形成了各種產業格局。隨著產業的發展,這個「深度貧困村」逐漸煥發生機和活力,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致富路。合漳鄉後峧村是涉縣最西南的一個村,距離縣城60公裡。
  • 江西特色產業促增收
    11月16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土塘鎮潭湖村種植戶在包裝臍橙。(央廣網發 通訊員傅建斌 攝)11月16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土塘鎮潭湖村種植戶在運送臍橙。(央廣網發 通訊員傅建斌 攝)央廣網都昌11月17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傅建斌)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引導當地農民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種植、加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11月16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陽峰鄉金星村村民在晾曬麵條。
  • 麻灣二村興產業促增收 黨支部帶領群眾脫貧摘帽
    掩映在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生態林場中心的麻灣二村民欣木材加工廠內機器轟鳴,早早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工廠以周邊村種植的速生楊作為加工原材料,經過工序處理,一張張略帶潮溼,散發著清香的木板便做成了。「別看這廠子不大,我們村差不多20人在這裡做工,能為村裡帶來很好的收入。」工人劉培森高興地說道。
  • 明通:產業驗收嚴把關 政策獎補促增收
    通訊員 郭凡 攝    近日,明通鎮以《城口縣2020年產業到戶扶持實施細則》為驗收標準,以分村實施、逐戶清點為驗收模式,組建「村社幹部+機關職工+義務監督員」為主的志願服務小分隊6組,對全鎮6個行政村含非貧困戶在內的2000餘戶家庭進行了為期7天的逐戶產業驗收。
  • 華寧林下套種中藥材促增收
    近年來,華寧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不斷完善「三棵樹」產業發展思路,核桃產業發展逐步深入人心,全縣核桃種植面積已達28.17萬畝。12月14日,筆者來到青龍鎮大石洞村核桃種植基地,樹下套種的天門冬長勢喜人。縣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正在向種植戶講解天門冬和核桃管護技術要領。2013年,大石洞村結合實際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方式,成立華寧縣晨晟核桃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種植核桃樹,通過發展核桃產業讓大石洞村徹底擺脫貧困。經過6年多的堅持和發展,目前,大石洞村1284畝核桃樹長勢喜人。
  • 把握「雞」遇促增收,馬家莊子村村民喜上眉梢
    村民拜山·餓不熱阿依感激地說。近日,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馬家莊子村,烏市農業農村局和經開區(頭區)農業農村局為村民捐贈了價值15萬元的5000隻拜城油雞雞苗、3000公斤雞飼料以及配套的養殖料桶500個、飲水器165個。
  • 內黃縣井店鎮廟上村:發展蔬菜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原標題:內黃縣井店鎮廟上村:發展蔬菜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近年來,內黃縣井店鎮廟上村在上級扶貧政策支持下,積極鼓勵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通過持續抓發展、擴優勢、促增收,使蔬菜產業成為當地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和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
  • 雲南漾濞:因地制宜種草莓促增收
    種草莓促增收眼下雖正值隆冬時節,但走進位於漾濞縣漾江鎮的桑不老村,會看到有一片紅綠相間的草莓地,綠的是草莓樹,紅的是草莓果,每天都有人到這裡採摘草莓,儼然成了冬日田園裡的一道風景。種草莓促增收這片草莓的種植戶是桑不老村民常興平,他們一家有五口人,前幾年靠在外嫁接各種苗木增加家庭收入。去年以來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有外出務工,於是在家裡種植了4畝多草莓,品種為紅顏草莓和牛奶草莓,經他一家精心管理,草莓長勢喜人。常興平說釆了帶走的每斤15元左右,人最多時每天能達到幾十人,賣得好一天可以有2000多元錢收入。
  • 石碑坪鎮開展「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世界愛滋病日主題宣傳...
    石碑坪鎮開展「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世界愛滋病日主題宣傳活動 信息來源:柳北區石碑坪鎮人民政府 發布日期:2020-12-02 16:55 【字體:大中小】 在世界愛滋病日到來之前,為落實自治區、柳州市、柳北區《關於做好2020年世界愛滋病日宣傳活動的通知》精神,為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公序良俗,引導大眾自覺抵制賣淫嫖娼等社會醜惡現象。
  • 農車鎮:正河村修建產業路助力村民增收
    今年來,省信訪局扶貧工作隊為該村修好了產業路後,不少村民前來挖野生山竹銷售,自願回鄉創業,方便村民運輸經濟作物,助力增收。村民採挖山竹據了解,正河村山水資源豐富,該村漫山遍野生長著野生山竹,是農民增收的天然資源。以前,苦於交通不便,村民背著山竹要走很遠,12月21號,記者走在正河村,隨處可見村民採挖山竹,一捆捆的放在路邊上等待大車前來運輸。
  • 長樂溪湄村種植新品水果帶動村民增收
    記者 餘少林 攝福州日報記者 餘少林 見習記者 馮雪珠以「美麗長樂大行動」為契機,地處深山的溪湄村發揮生態優勢,種植百香果新品種帶動村民增收。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溪湄村計劃擴大百香果種植規模,讓鄉村更美、村民更富。
  • 鍾靈鎮:興產業 促增收 助脫貧
    茶園裡,茶農們正忙著採摘春茶,銀花基地上,村民們正有條不紊的給銀花苗施肥鬆土,一幅幅忙碌卻充滿生機的春耕畫面在鍾靈的大地上慢慢鋪開。曾經閉塞的山區小鎮,正在經歷著一場美麗的嬗變。凱堡村茶農正在採茶。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科學劃分產業布局 激發脫貧攻堅活力「去年我們銀杏畝產大概2000多斤生葉,今年預計畝產3000斤以上,粗加工後賣到藥廠,能直接帶動40幾戶建卡貧困戶增收。」在鍾靈鎮旺龍村的銀杏基地裡,村主任劉也元一邊查看銀杏長勢,一邊向記者介紹銀杏產業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
  • 西蘭鄉壽橋村:小桃園釋放大能量 村民增收有秘訣
    羅源灣新聞網訊 圍繞農民持續增收,西蘭鄉壽橋村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打通有機循環農業生態連結,在桃林裡做起了文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走進壽橋村,整潔的村道與蔥鬱的樹木交相呼應,村前的荷塘荷花盛放,飄來陣陣清香,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成片的桃林,眼下正值水蜜桃盛果期,正在採摘的果農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村民徐永忠已經78歲高齡,有了這片桃林,他家增加了不少收入。「一個月給他10天到20天的工作,一天兩百元,一個月就會有兩千到四千的工資,很穩定。他很勤勞,還養蜜蜂,依託桃林產業,年總收入應該不低於5萬元。」
  • 「颶風行動」企圖套取徵收補償款,石碑坪鎮一處700餘平方米違法...
    近日,柳北區石碑坪鎮新南屯一處700餘平方米的違法建築,就因此被柳北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強制拆除。執法人員介紹,此前有村民通過城管服務熱線12319舉報稱,新南屯有人正在忙著「翻新」舊房子,估計是與某工程項目徵收房屋有關。柳北區執法局接到數字城管平臺轉派的案件後前往現場看到,村民陳某搶搭搶建了一座鋼架棚,還在其一座磚瓦房屋內大搞裝修。執法人員看到,其磚瓦房屋由於年代久遠,牆面的一大片灰漿甚至已經風化掉落了,露出一塊塊泥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