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理性是司法裁判的本質

2020-09-03 江陵縣人民檢察院

民法典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更是每個公民的權利護身符。正如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的,「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從法律層面看,民法典時代給法律帶來的變化很多,如法律規則的改變、法律方法的替代、法律思維的調整等。以法律適用為例,統一民法典適用之下,將一改以往民事法律法規條文既雜又亂、內容重複遺漏之狀,實現法律的統一實施。然而,若要做到法律的正確實施,則有賴於司法者的準確裁判。對於這一問題的實踐,不妨閱讀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法官李超所著的《民法解釋與裁判思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版)一書,作者結合司法實踐,對民法適用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證,預演性地回應民法典時代到來之後,司法裁判如何妥善處理社會糾紛,雖然民法典已經出臺,其中涉及的一些條文已經修改,不過,該書所反映的裁判思維仍值得重視。

  實踐理性之一:民法界限論。實踐理性注重將立法上的抽象理性即法律規則,轉化為司法上的實踐理性即司法適用。就民法而言,立法設定的規則「邊界」,在司法實踐中要嚴格恪守,因而必須採取分析歸納規則「邊界」涉及的類型思維,以類型化方法劃定實踐中的運用「邊界」。這裡,作者選擇四個民法「邊界」問題,即履行請求權之界限、自甘冒險、非典型承攬合同的判定、學術批評,以此說明如何運用類型思維判定上述「邊界」問題。如在履行請求權之界限問題上,應將給付不能作為履行請求權的界限,即對給付不能予以規制,將給付不能作為履行請求權體系的核心。筆者以為,通過將給付不能的具體樣態及規制進行分析,以構建起類型化的給付不能之體系,作為判斷履行請求權界限的標準,這就是作者眼中的「邊界論」。又如自甘冒險的適用「邊界」是承認獨立抗辯事由,通過將這些抗辯事由類型化,以此反向界定自甘冒險的法律適用。再如在學術批評的認定中,需要釐清學術批評的司法審查範圍,以及認定學術批評構成侵權需具備哪些要素。就前者來說,意見表達並不屬於司法審查範圍,評判後者則需考慮是否具有主觀惡意、所處的語言環境等因素,並給予寬鬆處理。對相關問題給予理論分析,給出理論上的判斷依據,這就是類型化處理。筆者認為,類型化思維構築起類型化體系,這對於應對日益複雜的社會糾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類型化的案例比較有助於解決同案同判問題,正如德國法學家齊佩利烏斯所說,「同等對待原則是法律詮釋學的靈魂」,也是確保司法裁判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之一。

  實踐理性之二:裁判分析論。實踐理性的法律思維特點是,將僵化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鮮活的法、運動的法、對人有實際意義的法,「活法」的運用即是例證。以民法裁判為例,如何將抽象邏輯世界裡的法律規範適用於具體司法適用的語境之下,這一切離不開司法裁判者對法律規範的解釋和界定,這個過程就是體現實踐理性法律思維的過程。這部分中,作者選擇了騰房糾紛、「兇宅」買賣、採光妨礙的判定等內容予以論證分析,意在闡明在這些案件中如何運用裁判思維和裁判方法,實現司法者的實踐理性。在騰房案中,作者採用的是利益衡量方法,以形式規制、實質規制為手法,來進行利益之間的比較,這種利益衡量的方法,正如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所說,「邏輯形式的背後是針對互相衝突的立法理由的相對價值與輕重程度作出的判斷」,其實體現的是司法的衡平理念。在「兇宅」買賣案中,適用物的瑕疵擔保責任顯然比適用締約過失責任更為合理,其中的理由是,基於維護合同的公平與追求誠信價值。故而在這樣的案件中,需要遵循的裁判思維是公平誠信的法律原則。而在採光妨礙案中,判定妨害的「忍受程度」的標準是社會一般人的忍受程度,這裡蘊含的裁判理念是平等理念,即以社會大眾的一般標準作為評定標準,實質上體現了法律對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平等考量。筆者認為,裁判思維引領裁判方法,比如針對法律漏洞的填補,要考慮的裁判思維是法的統一性、體系正義原則,於此,同等情形予以同等對待的裁判方法也就應運而生了。

  實踐理性之三:程序案例論。實踐理性的理論不僅體現在個案中,而且還體現在個案理論匯集成的普遍理論之中。就司法裁判而言,典型案例或指導性案例對於民法而言,可以有效彌補法律規則之缺陷、司法方法之不足。關於「限縮與擴張之間」關係問題,作者探討了民事判決既判力的緣起、範圍、擴張等問題,從比較法視野下考察了兩大法系對既判力客觀範圍的規定,如大陸法系傳統理論認為,其僅限於判決主文的判斷事項,而普通法系則確立了判決排除效力制度,以此確保判決的最終性與權威性;申明「一事不再理」並不能代替既判力制度,對我國既判力制度進行了重構:對既判力制度應確立客觀範圍;設立客觀範圍的例外;確立中間確認之訴、爭點確認之訴等,而這就是筆者認為的對既判力制度的普遍理論。關於指導性案例作用,作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指導性案例,不失為統一司法尺度的絕佳方案,同時也是參與公共決策的絕佳方式。這自然是指導性案例的一種作用,然而,筆者想指出的是另外一種作用,即指導性案例就像丹寧勳爵所說的「法律的界碑」一樣,通過發布指導性案例,給司法裁判者以指引,它們就像標明著原則界線的石碑,就像用以辨明方向的燈塔,為後來者確定了法律適用的進程。這種指引、這種辨明,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絕非個案意義上的指引、辨明。

  正如學者梁慧星說的那樣,「民法學是實踐的科學,是實踐社會正義的藝術!」於此,司法裁判的作用,就是將「紙上的法律」演繹成為現實生活的「行動中的法律」,以此表明這是一種如奧地利法學家埃利希眼中「活法」的運用。讀罷此書,有幾點感受:一是注重學說觀點與案件處理之間的相互協力,在理論與實務之間架起連通橋梁,以此實現解決爭議之目的,體現實踐理性之特徵;二是注重法學方法論的運用,如民法解釋的方法和技術,將矛盾糾紛放置於既有規範體系之下進行考量,得出合法合理的結論;三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得司法裁判始終以利益平衡為路徑,以公平公正分配利益為載體,充分發揮裁判功效,切實體現「法律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之理念。由此,該書所蘊含的方法、理念、技巧值得每一位司法實務工作者耐心研讀、仔細揣摩。(來源:檢察日報)

相關焦點

  • 「如何通過司法裁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廌先鋒」主題...
    莊緒龍以嚴密的邏輯結構論證了司法裁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依據、基本路徑和保障機制。他說,司法裁判是情理法交融的最佳載體,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場域,司法活動具有天然的政治屬性,通過裁判向社會傳遞正確的行為和價值導向是德法共治的本質要求,也體現了司法的人文關懷。莊緒龍還以司法裁判中真實發生的鮮活案例對演講的主題作了生動詮釋,令在場聽眾深受啟發。在交流環節蔣飛結合本次黨課主題作了發言
  • 趙宇翔:從經驗到理性:定罪裁判五步法
    內容摘要定罪裁判應堅持形式理性與實質正義相結合,發揮庭審的決定性作用,在此基礎上可提煉出定罪裁判的三大指引性規則,從而確保裁判的邏輯合理、思維嚴密與方向正確。同時,藉助大陸法系「規範出髮型」思維模式,結合具體案件的審理過程,全面整合、打通定罪裁判的重要元素與相關範疇,通過流程化、步驟式、明確性的操作及闡釋,可將定罪裁判的展開路徑分解為五個有機聯繫的基本步驟,藉此使法官能夠從容面對處理疑難案件。「定罪裁判五步法」的提出,不僅對提升裁判質效具有積極意義,亦可加速刑事法官司法技能的自覺培育,提升司法公信力。
  • 傳統契約慣例中的實踐理性
    他認為,實體理性包含了實體主義和理性主義兩個方面,實體主義指統治者的意指在法律制度中所起的作用,當然,「實體」也指法律應受道德原則指導的觀念,而且它還刻畫了清代司法程序對於事實真相的強調。但同時,清代的法律又不是恣意的和反覆無常的,它的意圖是通過法律條文來體現統治者意志中普遍永恆的道德原則,用以作為司法實踐的指導,因此清代法律在恆常性和可預期的意義上又是理性的。
  • 專家談應急狀態下的法治:刑事司法實踐應做到理性、克制
    專家談應急狀態下的法治:刑事司法實踐應做到理性、克制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少穎 記者 鄭浩 2020-02-21 08:29
  • 專家:刑事司法實踐應理性
    (原標題:專家談應急狀態下的法治:刑事司法實踐應做到理性、克制)
  • 人工智慧在法官裁判領域的運行機理、實踐障礙和前景展望
    內容摘要人工智慧輔助辦案引發深刻的裁判結構性變革,可能導致庭審虛置化、判決同質化、司法碎片化和算法模型代替法官裁判等溢出效應。司法裁判是一個複雜的判斷和決策過程,融合了法官技術理性和經驗理性,人工智慧無法替代法官自由裁量權,也無法實現實質正義。
  • 王國龍|從司法的技術關照到司法治理的具體展開——《法律方法論的司法實踐面向》後記
    這些學術論文的內容,大致可以被歸類為四個鮮明主題,即「中國法律方法論研究中的理論爭鳴」「司法權威建構的司法技術之維」「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司法理性基礎」和「轉型社會治理中的司法治理」。以上的四個主題,也集中地呈現出自己在過去10餘年以來對中國法律方法論問題研究發生轉向的一個宏觀線索,即「從司法的技術關照到司法治理的具體展開」。
  • 中國古代刑官的實踐理性
    在長期的刑事司法活動中,中國古代的刑官群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些成熟、理性的司法原則和司法方法,構建起現實指向鮮明的司法行為模式和實踐策略,其中,「寧失出,毋失入」策略所展現的實踐理性之美令人印象深刻。
  • 試論司法裁判中事實推定的運用
    然而審判實踐卻表明,法官裁判案件時,在將生活事實向法律事實歸攝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在運用推定。事實上不管是大陸法系還是在英美法系國家,推定都已成為事實審理者用以認識和判斷證據材料並最終認定案件事實的常規手段,並被作為一種重要的司法技術加以實際運用和著力研究②。
  • 裁判文書說理是深化司法公開改革的點睛之筆
    可以說,加強裁判文書說理,也是深化司法公開改革的點睛之筆,必將進一步促進司法從形式公開向實質公開邁進,促進裁判質量提高和訴訟當事人合法權益保障,最大限度地有效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司法目標。
  • 不斷深化裁判文書公開 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
    不斷深化裁判文書公開 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 2020-12-04 | 來源: 國新網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大法官楊萬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建立中國裁判文書網,推動裁判文書全面在網際網路公開,是最高人民法院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順應資訊時代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採取的一項重大的司法公開舉措。人民法院將不斷深化裁判文書公開,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
  • 學習人民司法裁判規則
    利用WAP技術傳播淫穢電子信息點擊數的認定(於同志02.011)【裁判要旨】考慮到淫穢電子信息的實際被點擊數是定罪量刑的情節標準,在認定利用wAp技術傳播淫穢電子信息的案件中,應當由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登記的具有聲像資料司法鑑定業務許可的鑑定機構時淫穢電子信息的點擊數作出鑑定,並在對鑑定結論的客觀性進行認真審查的基礎上,依法、合理地確定實際被點擊數。
  • 審判研究 ▏風險防控視角下司法裁判中的後果考量問題研究——基於...
    司法作為國家設立的介入社會糾紛的制度安排,其本質特徵是用法律來判斷是非、確定權利義務關係,其使命是公正解決糾紛,不斷產出社會正義促生程序。⑵在風險社會中,面對著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伴相生的各種不確定性社會後果,法院在發揮傳統的定紛止爭司法功能之外,更應當在司法裁判中引入後果考量,從而兼顧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更好地發揮司法裁判重塑社會秩序的功能。
  • 刑法理論與刑事司法實踐的辯證關係
    例如,當法官把刑法規定的盜竊解釋為「秘密竊取」時,其真實的思維過程一定是:刑法條文(盜竊)+刑法理論通說(盜竊必須具有秘密性)=司法實踐中的法律(秘密竊取)。司法實踐對通說的需求達到了沒有通說就沒有司法實踐的程度。當然反過來,如果沒有司法實踐的普遍認同,一種理論又何以有資格成為通說呢?第二,司法實踐對刑法前沿理論的需求。雖然刑法通說可以解決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的問題,但是卻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
  • 論法律學說的司法運用
    法官對法條的援引本質上就是對法律學說的運用,而這一運用又促進了法律學說的推陳出新。從理論層面看,在司法中運用法律學說,可以為裁判說理提供理由來源,為司法論證提供權威資源,為規範適用提供理論淵源。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究表明,法律學說司法運用制度是當前我國司法改革背景下強化裁判說理、實現司法裁判具有可接受性的一項十分有價值的制度,也是法律理論演化的動力機制。
  • 專題薦文第18期——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據此,將解散之訴的本質定位於治理失靈後的司法權介入,給予部分(少數)股東退出公司的低成本路徑,更具立法論上的解釋力,也得到裁判實務的經驗支持。公司治理失靈的具體表象包括對立股東控制權勢均力敵下的公司僵局與對立股東控制權勢力懸殊下的股東壓制,與此相對應,司法解散公司的事由也存在公司僵局與股東壓制的二元化格局。
  • 法律是沒有激情的理性
    2007-01-31 11:38:0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詹菊生   司法有司法的理性
  • 【院長「薦書」我來讀】《裁判的方法》讀書札記
    初看《裁判的方法》這個書名,讓人感覺應該是和《民法總論》等理論性的書籍一樣,晦澀難懂,但當你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後,你會發現這本關於法律解釋學的書籍比自己所讀過所有法學專業書籍及所學習過的具體法律都來得精闢、生動、通俗易懂,尤其是對司法審判實踐中法官個案裁判具有極強的指導性作用,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該書給法官尤其是年輕法官提供了如何運用三段論、法律解釋等理論性法學知識,解決疑難個案的方法。
  • 保兌倉訴訟糾紛的司法裁判規則
    2019年11月印發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九民紀要》),對保兌倉交易的基本模式進行了界定,對保兌倉糾紛中的幾個基本問題做了明確,為保兌倉糾紛的司法裁判定下了統一基調。這種還款責任,在商業實踐中有多種表述方式,比如貨物回購責任、差額補足責任、保證責任或賠償責任等。正是這種非標準化的表述,導致司法實踐對賣方此種責任的法律性質存在認識上的不一致。甚至有個別判例,認定該種還款責任不屬於保證責任,其法律後果是賣方向銀行承擔差額還款責任後,將無權向買方進行追償4。
  • 裁判文書說理:激活案例指導制度之舉
    》,對於裁判文書的撰寫意義重大,對於法院裁判的理性化以及提高法院聲譽、通過司法實現社會治理,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2018年6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和規範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文件對於裁判文書的撰寫意義重大,對於法院裁判的理性化以及提高法院聲譽、通過司法實現社會治理,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實踐中有些裁判文書的說理並不充分有效,有些未能有針對性地回應訴求,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