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孤城萬柳斜,江山無復舊繁華。故宮真有金人淚,銀漢頻回帝子槎。」這是近代詩人寧調元所寫,描繪了一幅日落西山之景,同時也暗指紫禁城也已經氣數已盡。這裡的故宮也就是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北京故宮。其實在我國故宮有四處,分別是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
儘管有四個故宮,但是知名度最大的還是北京故宮,在古時也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宮殿,正處於北京中軸心之上,象徵著九五至尊。明朝的紫禁城從1406年開始建設直至大體完成足足花了14年時間。據說在建時,朱棣原本打算建造1萬間房,但是最後一間永遠建不起來,只能建到9999間,據說只有仙人才能建1萬間。
以前的紫禁城,現在的故宮,名字的更替也意味著事物的輪迴交替。經歷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兩個朝代,24個皇帝的更替,兩個政權的更迭,紫禁城也不再是紫禁城了,正如故宮現在所代表的意義。以往紫禁城是天下的中心,象徵著人世間最巔峰的權力,紫禁城城根下抖一腳,整個國度都要震一下。
然而現在的故宮更多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文化意義高於政治意義,故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木製結構建築群,是中華建築文明最集中的展示,它包含著中華文明關於建築的理解。 614年的風風雨雨,作為木製結構的故宮經歷24任皇帝,也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故宮其實已經大變樣了,現在呈現出來的故宮,更具有現代工藝的痕跡。
由於中國偏愛木頭作為建築原料,導致房屋的修繕遠遠多於以石頭為建築原料的古希臘。若非常年修繕,故宮可能早就湮沒在塵土中了,並不能像古希臘的塞利農特神廟的石柱般屹立兩千年而不倒。而故宮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在於每一代人對他的修繕,據記載,單論太和殿中的柱子在六百年間都已經替換過500根左右了。因此現在的故宮也早已不是你所看到的。
除此之外,很多宮殿其實現在都不對外開放,因此人們看到的故宮也僅是故宮的一部分,沒有看全。故宮中有個非常著名的景點叫作「東筒子」,位於東六宮和寧壽宮之間,是一個狹長的走道,由於兩邊高牆矗立,拍照起來有種深宮大院之感,吸引了諸多遊客拍照。
然而就在這個走道一處不起眼的角落,有個小門,通過狹小的縫隙能看到未開放的寧壽宮的樂壽堂,通過小門望去僅能看到樂壽堂的一隅,但也能夠給人無盡遐想,從此望去能看到已經脫落了牆漆的牆,泛著白色,裡面雖然乾淨但物件都已經老舊,幾乎不能用,完全比不上遊客眾多的太和殿,那般金碧輝煌。然而樂壽堂曾經也是乾隆、慈禧住過的地方,當年的裝修也可以說是豪華,然而現在卻成了一個破落小院般。
因此現代人所看到的故宮都是新中國建國後重新裝潢,不然早就破爛不堪。單論大高玄殿在1542年建成,但是期間經過嘉靖、雍正、乾隆、軍閥馮玉祥,更是在2010年重新整修,經過六年整修,才開始允許部分人參觀。直到今天,對遊客開放的仍是三大主殿,對於偏殿大部分都是處於修繕的狀態。
有些宮殿的門始終都是緊閉的,大約對外開放的部分只有20%,剩下的不是工作人員辦公用,就是已經荒廢或是在修繕。相信不久以後故宮會以全新的姿態亮相在眾人面前,酒越醇越香,而房屋常修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