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瀟湘晨報8月1日報導 平時不打眼的豆腐這次也要搭漲價車,這多少讓市民感覺到了一些壓力。
「企業漲價那是正常的經營行為,但搞『價格聯盟』,串聯漲價要禁止!」7月31日,省物價檢查所監管科科長甘愛平公開表態。
甘愛平透露,全省豆製品企業醞釀集體漲價的消息,已經引起省物價局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
但省食品行業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陳賽昨日緊急約見記者當面叫屈,一邊解釋省食聯及發出集體漲價倡議的企業立場,稱「(集體漲價)純系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下的行業自救。」一邊又稱,國家發改委7月30日禁止價格聯盟式集體漲價後,他們準備倡議的集體漲價「已經胎死腹中」。
陳賽再次強調,提價倡議書的關鍵詞是「提價保質」、「提價是手段、保質是目的。」他說,企業如何保證質量呢?首先是要有錢賺,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反問,市民到底是要貴一點的、但質量有保證的品牌產品,還是價格低廉,但含水量高質量次的小作坊產品?
至於省食品行業聯合會在本次集體漲價倡議中的身份是否恰當,陳賽說,惡性競爭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會出現,在出現這種情況後,任何一個行業組織都可以出來引導企業加強自律,倡導良性競爭,維護行業整體的長遠發展。
發稿前夕,遠在邵陽的邵陽市食品工業協會(籌)滷熟食專業委員會的會長江克福,看到本報7月30日的報導後,連夜打來電話,辯解稱,他們漲價不是操縱市場、不是哄抬物價。
江克福說,我們的倡議最高漲幅15%,但並沒有規定所有企業必須漲到15%,根據企業的承受力和地區、行業的不同,也可以漲10%,或者漲5%。另外,我們也沒有任何硬性手段對不漲價的企業就如何如何,漲價消費者接不接受完全是市場說了算。如果企業扛得住成本上漲的壓力,就是不漲也可以。
不過,並不是所有豆製品企業都同意集體漲價。長沙步步為贏食品有限公司銷售部張姓經理接受採訪時稱:「我們的價格沒有變化。原材料價格真的上漲了嗎?我不知道,這要問生產部!」
長沙德茂隆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明對是否參與集體漲價未置可否,「這個話題太敏感,要當面談!」據知情人透露,德茂隆定下的立場是「我的豆腐不漲價」。
不過,依然有不少企業已經搶先提價。據悉,長沙口口香工貿有限公司的一款豆製品熟食,出廠價上周已從每箱36元提高到42元。
最新的消息是,邵陽的豆製品企業準備在8月3日集體開會研究具體的漲幅問題。邵陽市滷熟食專業委員會會長江克福說:「一旦就漲幅達成共識,提價就會在一兩天內實施。」
[相關連結]
漲價,心理壓力比實際壓力大
據瀟湘晨報8月1日報導 (肖世峰 黃存亞)「物價一天比一天高,我這點退休金哪裡跟得上這個速度喲!」家住南園小區的一位四川口音的老阿姨,每月退休金600多元。「雖然退休金這幾年也給加了,但相比起來還是少了啊。」她最後還叮囑記者:「你們可得多多跟政府反映啊!」
雨花亭沃爾瑪超市,供職於附近一家大型企業的呂姓夫婦聽說豆腐漲價非常驚訝:「漲20%?太離譜了吧,現在吃不起豬肉,過幾天怕是連香乾都吃不起噠!」
「其實,我並不是真的買不起,只是這個物價漲起來真沒個完啊!」呂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家的月收入平均能達到7000元左右,哪怕每天消費2塊錢香乾,漲價20%後每月多花費12元,只佔月收入的0.1%,影響並不大。
「不過現在什麼都漲,如果所有的物價都上漲20%,那誰都是吃不消的。」另一位正在選購豆腐的市民劉先生皺起了眉頭。
「食品漲價對我來說,心理壓力要比實際壓力大得多!」中南大學林綿優老師向記者表示了自己的擔憂,「讓人覺得好象什麼東西都要漲了,這可真讓人心慌啊!」
一塊豆腐的明細帳
豆製品企業真的不提價就活不下去了嗎?經過多方聯繫,記者好不容易找到兩位「業內人士」:一位是長沙市汽車西站附近一家庭作坊式豆腐加工店的竇老闆;一位是邵陽市一家豆製品熟食企業的姜總。兩位「業內人士」分別算了一筆關於豆腐成本的明細帳。
一斤豆最多出三斤半豆腐
竇老闆賣的是鮮豆腐及香乾,姜總做的是熟食麻辣香乾,終端產品不相同。
前者僱工5人,每天大約做500公斤豆腐,黃豆的需求量是150公斤。後者年產值800萬元,僱員50多人,與邵陽其他相同企業一起,佔據全省中高檔豆製品熟食80%的份額,每天消耗的黃豆超過2噸。
「不管大廠子還是小作坊,做豆腐的工藝還是老一套。」竇老闆說。遠在邵陽的姜總對此認同。
原料黃豆的進貨價,竇老闆是3.6元/公斤,姜總的進貨價低些,3.4元/公斤。差距的原因除了批量大小的差異外,還有一個品種差別。
「一斤黃豆磨出鮮豆腐最多三斤半。」這是竇老闆的經驗。姜總則說:「一斤黃豆只能出7兩豆腐乾。」
鮮豆腐零售價是1塊錢5片,相當於一斤。這樣一算,30斤黃豆,出豆腐約100斤,竇老闆可以賣100塊錢。
姜總的30斤黃豆,可以做出一磨共150包麻辣香乾,每包出廠價1.25元,合計可賣得187.50元。
賣100斤豆腐只能賺16塊錢
竇老闆的成本除了採購黃豆的支出外,還需支付僱工工資600元/人、承擔僱工包吃包住費用、4300元/噸的煙煤、水費、電費、油費(摩託車)、消毒劑,以及磨漿機、滅蠅燈、大蒸鍋等設備的折舊,還包括隔三岔五的工商、稅務、衛生防疫、社會治安等等甚至有些糊塗的收費。
一個發黃的小本子上,竇老闆記下了他每天的現金進出帳。按照帳簿攤下來,6月份他總計收入3萬元,支出約2.52萬元,毛利4800元。按每天500公斤的產量算,意味著每賣100斤豆腐,竇老闆只能賺16塊錢。
姜總那邊算是規模企業,僅清選、清洗、分離、磨漿、煮漿、灌裝、殺菌等設備的折舊就超過竇老闆每月總支出。其它的大部分成本項目與竇老闆類似,只是數字均放大了。按照姜總發來的成本核算表,30斤黃豆加工出的一磨150包麻辣香乾,成本精確到了199.86元。與187.50元收入相比,倒虧12.36元。
「這還不包括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費用。」姜總抱怨。不過,因為未能實地探訪姜總的企業,他的數據真實與否尚難確認。(編輯 李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