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學生應該如何夾起一塊豆腐
八年級學生日常學習非常緊張。語數英物政史地生八門課程齊開,達到了初中階段課程數量的峰值。其中地理、生物是結業季,兩年的學習效果要交一份成績單,老師學生各種緊張的讀寫背默自不必說。而同時,整個初高中階段至關重要的一門功課,也是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的一門功課——物理,在這一年隆重登場。學生們每天既要完成各種背誦的任務,也要注意留出一點時間一點閒暇去觀察生活,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鍛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學生們如此辛苦,家長們當然要做好後勤保障工作,要讓孩子吃的好、睡得好、思想沒負擔。今天推薦一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補腦食品——鯽魚豆腐湯。
用中火煎鯽魚的兩面,煎到魚皮金黃而不粘鍋時放到湯鍋煮開。事先將嫩豆腐切成一釐米厚的塊並泡在清水中備用。豆腐和鯽魚是最般配的,都那麼清新脫俗。尤其是嫩豆腐,經清水漂洗浸泡後不帶絲毫豆腥氣,用來燉鯽魚湯,只會錦上添花,絕不喧賓奪主。煮開的魚湯加入嫩豆腐繼續燉,直至湯色濃白、香氣撲鼻。加鹽、胡椒粉、少量醋調味即可裝碗盛出,點綴幾片香菜,則色香味具備矣。
鯽魚湯最好保持原味,料要少加,不能讓油鹽味奪了魚湯的風頭。而對於湯裡的豆腐來說,這樣調味卻是有些寡淡了。不妨準備一個料碟,倒一點生抽,滴幾滴香油,視個人喜好加一點薑末、蔥花,或是碎尖椒。用這個料碟來蘸食豆腐,可以彌補湯味清淡的不足。而這時候,喝魚湯的八年級同學就面臨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用筷子實現嫩豆腐從碗中到料碟再到口中的運輸過程。
稍有一些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用筷子夾嫩豆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傲嬌的豆腐寧折不彎,哪怕被折斷、夾斷、滑落,也絕不肯乖乖地跟著筷子走。有些人知難而退,改用勺子。一方面勺子會把少量魚湯也隨著豆腐帶入料碟,很快衝淡蘸料;另一方面作為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龍的傳人、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熟練使用筷子是必備的技能。下面在八年級同學所學知識範圍內分析「用筷子夾豆腐的正確姿勢」。
嫩豆腐不能平著夾。如果平著夾,豆腐的兩側會繞著筷子產生彎折,直至斷裂。斷作兩半的豆腐一頭扎進湯碗消失不見,吃豆腐的人舉著兩根筷子,落寞地望著湯麵的漣漪,豆腐入湯時沒有壓住的水花濺在身上臉上,能感受到那份溫熱。場面有幾分尷尬。
所以第一要素是,嫩豆腐要豎著夾。老豆腐就沒這個問題,可以隨便夾,聽說有的老豆腐可以用秤鉤勾起來。但它們不是鯽魚的摯愛,在此不提。
用筷子把豆腐豎起來,豆腐的平面與桌面垂直。那塊白玉在兩根竹條之間顫顫巍巍,像一個贏弱的病人,好像隨時會垮掉。夾豆腐的手特別小心,力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容易滑脫,太大容易夾斷。到底用多大力才合適呢?
分析一下此時豆腐的受力狀態(見圖一):水平方向受到兩根筷子的一對壓力(為便於表述,記作兩側各N/2),兩側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豎直方向受到重力G以及兩側筷子接觸面產生的摩擦力f,豆腐全靠這摩擦力得以支撐。這種存在於兩個有相對滑動趨勢而沒有相對滑動事實的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靜摩擦力是一種被動力(它的產生和變化是被動的,受相關主動力影響),類似於桌子對壓在上面書本的支持力會隨著書本的重量增大而增大,靜摩擦力大小也會隨著兩個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而變化。但是靜摩擦力不能無限增大,它的最大值「最大靜摩擦力」記作「μN」,N是接觸面壓力,μ是接觸面的摩擦係數。由豎向力的平衡可知,要想豆腐不滑落,必有μN≥G,即N≥G/μ。
為了豆腐不發生滑落,筷子要施加給豆腐足夠大的力。而豆腐所能承受的「力」不能無限增大,大到了一定程度會使豆腐的結構發生破壞。這種破壞發生在筷子與豆腐的接觸面,而通常也僅限於這個接觸面,接觸範圍以外的豆腐是完好的。可見,真正導致豆腐發生破壞的不是它和筷子之間的壓力N,而是筷子作用在豆腐接觸面的壓強N/A(A是兩側的接觸面積之和)。將豆腐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強記作Q,要想豆腐不發生破壞,需滿足N/A≤Q,即N≤QA。
由上面推論可知,用來夾豆腐的力,安全範圍在G/μ≤N≤QA區間。顯然,夾豆腐的難度在於這個區間太小了。如何增大這個安全區間呢?觀察上式,兩側的「G」、「μ」、「Q」在操(jin)作(can)過程都不易改變,唯有接觸面積「A」是可以調整的。筷子夾豆腐儘量夾的深一些,增大筷子與豆腐的接觸面積,施力的安全範圍就加大了。
總結一下具體的操作。嫩豆腐和魚湯一起盛在碗裡,魚湯對豆腐有一個浮力,儘管不足以讓豆腐漂浮,但也抵消了大部分的重力,所以在湯碗裡想夾住一塊豆腐很容易,在空碗裡就要難得多,單是讓豆腐翻個身都很難。為了增大接觸面積,儘量讓豆腐整體吃進兩根筷子中間。施筷子的手儘量接近筷子頂部,這樣兩根筷子更接近於平行,筷子與豆腐的接觸面壓強分布更均勻。小心夾住豆腐並豎起手腕,筷子將豆腐從碗中豎直夾出,緩慢而勻速移動,實現從湯碗到料碟、料碟到口中的完美移動。
終於完成了。鯽魚豆腐湯,味道確實很贊。
八年級作業筆記
郵箱:wyzhi7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