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配伍為何講究「君臣佐使」?(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用藥不管是中成藥還是湯藥,很少用單味藥,而大多採用複方配伍。中醫通過望聞問切診斷後會開出一張由各種中藥組成的處方,其中每味中草藥用量也清楚標註。處方療效一是取決於對症與否,二是取決於處方中藥配伍組合是否合理和有法度。這裡說的法度就是制方規則,中醫稱之為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時候對國家官吏設置的提法,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4種人,後指中藥處方中各味藥的不同作用。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臣藥,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小於君藥。佐藥,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佐製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於臣藥,一般用量較輕。使藥,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體的藥味,而是中醫藥的結構描述,是一種格局。「君臣佐使」原則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神農本草經》上也提到:「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元代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杲為「君臣佐使」的概念做了進一步補充:「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到了清朝,醫學家吳儀洛對「君臣佐使」做出了較為全面的解釋,他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遵循君臣佐使原則,才能組出主次分明、細緻嚴謹和療效可靠的良方。

經過歷代醫家辛勤努力和智慧積澱,中醫方劑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書就收載方劑314首,到了唐代的藥王孫思邈,他的兩本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別收方5300首和2000多首。到目前為止,大約已經統計出有名有姓的方劑近10萬首。當然,方劑組成既有嚴格的原則性,又有極大的靈活性。面對病人實際疾病組方配伍時,在遵循君臣佐使原則下,要結合患者的病情、體質、年齡、性別以及季節氣候、生活嗜好等,組成一首精當而適應疾病需求從而療效突出的方劑。在選用古人成方時也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化裁,加減運用,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

記得一位醫家這樣感嘆:醫之成,悟也;方之精,變也。方劑是據病人病情和臨床實際不斷變化的,但又萬變不離其宗,關鍵要抓住疾病的本質。但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中醫易學難精,難也就難在此處。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

相關焦點

  • (杏林尋寶 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杏林尋寶 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6月24日 第 11 版)「不寐天將曉,心勞轉似灰。蚊吟頻到耳,鼠鬥競緣臺。戶暗知蟾落,林喧覺雨來。馬嘶朝客過,知是禁門開。」韋莊的一首古詩,把失眠描述得淋漓盡致。失眠,中醫稱之「不寐」,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早醒。
  • 為何說白朮藥用食療兩相宜?(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原標題:為何說白朮藥用食療兩相宜?(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1月18日 第 11 版)白朮,別名雲頭術和仙鶴術,是一種常見的藥材,素有「北參南術」之稱。白朮為什麼稱仙鶴術或雲頭術呢?這裡有個故事:傳說南極仙境有隻仙鶴,銜著一支藥草想把它帶到人間,種植在最好的地方。
  • 芳香避穢的中草藥(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中藥香薰已有千年的歷史,從現有史料可知,早在春秋戰國時,香料藥材植物已得到廣泛利用。中藥薰香偏向於治療,其原理是利用純天然藥物的芳香氣味及治癒能力,經由人的嗅覺器官或皮膚的吸收,通過神經和循環系統產生作用,使人的身體、心理、精神三者達到平衡和統一。能產生香氣分子的正是中藥材的有藥效的活性物。
  • 甘草為何稱「國老」(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溼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外,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甘草天生性甘平,藥性和緩,與寒熱補瀉各類藥物通用,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有調和百藥之功。
  • 方劑學基礎理論——七情和君臣佐使配伍原則
    這一串藥,不是一堆中藥的堆砌,不是一盤散沙,而是有目的有原則,有邏輯有前鋒右後衛的團隊。這就是方劑的學問。我們中醫的古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我們可以把所有的中醫書籍統稱為方書。沒有一本書不是講方子的,沒有一本書不是把理論落實到方劑上的。下邊一個話題說,為什麼我們不用單味藥,而要用一串藥呢。其實不是單味藥不好,也不是藥物越多越好。
  • 絲瓜一身皆是寶(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凡肝鬱氣滯,經絡不暢,症見胸脅脹滿疼痛者,可與瓜萎、鬱金、枳殼、延胡索等配伍,以增寬胸理氣之功。神經在人體當中縱橫交錯布滿全身,絲瓜絡的樣子與神經非常類似,中醫取象比類理論,絲瓜絡對末梢神經炎引起的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凡風溼痺證,筋脈拘攣,肢體麻痺,常與秦艽、防風、當歸、雞血藤等配伍,善袪風通絡,且藥力平和;凡乳汁不通,乳癰者,常與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豬蹄等同用,治乳癰腫痛;每與蒲公英、浙貝母、瓜蔞、青皮等配伍,其體輕通利,善通乳絡,可治產後乳少或乳汁不通者。
  • 理氣止痛話木香(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全方配伍,共奏行氣化溼、健脾和胃之功。  (作者系北京市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 合歡花,令人歡樂無憂(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合歡花微香善散,性用和緩,能安心神,解鬱結,故常用於情志所傷,憂鬱失眠等證,臨床多與遠志、鬱金、酸棗仁、柏子仁等配伍,以養心解鬱安神;亦可入甘麥大棗湯中應用。其入心、肝、脾經,善於解心鬱,理肝氣,開胃消食,故常用於心志不和,肝脾氣鬱,胸悶不舒,納呆少食等證。臨床常與香櫞、鬱金、佛手、木香等同用,以舒肝解鬱和胃、清肝明目。
  • 中醫治療扁桃體炎(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吹藥,可選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中藥粉劑吹入患處,每日數次。啄治法,用三稜針或扁桃體手術彎刀,在扁桃體上做雀啄樣動作,每側4~5下,2~3日1次,5次為1療程,一般不超過3個療程。(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 中醫看子宮肌瘤(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寒凝氣滯型則去蒲公英敗醬草,加官桂、烏藥,中藥濃煎1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續15次為一療程。也可配合針刺療法,取關元、水道、足三裡、三陰交為主,留針10—20分鐘,不直刺包塊部位,也不宜在經期進行。無症狀肌瘤,一般不需治療,特別是近絕經期的婦女。絕經後肌瘤多可萎縮或逐漸消失,每3—6個月隨訪一次即可。
  • 中藥到底是什麼?
    本草有靈,盡其物性人與本草相互依存博大精深的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藥綿延千年時光閃爍永恆光芒(白芍歸肝)(三七歸心、肺、脾)配伍本草有靈,相遇七情辨證論治,君臣佐使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諸參辛芍叛藜蘆」十八反中明確提到,芍藥反藜蘆,所以芍藥千萬不可與藜蘆同用。)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在服用中藥的同時,應該注意飲食起居。每天都要有足夠的水分和蔬菜水果攝入。多吃一些含蛋白質較高的食物,如魚肉、雞蛋、牛奶等。鋅含量高的食物對於「地圖舌」的好轉亦有很好的幫助。(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 菟絲子和五子衍宗丸(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一種中藥,也就是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的「菟絲子」。菟絲子是旋花科植物的乾燥成熟種子,性甘、溫,歸腎、肝、經,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之功效。菟絲子既可補陽,又可益陰,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據《本草經疏》記載:「菟絲子為補脾腎肝三經要藥。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者,三經而俱實則絕傷續而不足補矣。
  • 艾灸是怎麼防病的(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為什麼燻艾有消毒之效(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中藥大辭典》記述了艾煙的消毒作用,認為艾葉煙燻對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銅綠假單胞桿菌有顯著的滅菌效果,其效果優於紫外線。  現代研究表明,艾菸具有空氣消毒作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醫生吳愛須、李彥平等用艾煙、中藥消毒液、紫外線照射分別進行室內消毒,檢測統計每立方米的細菌數,結果表明三者空氣消毒效果相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都發表臨床觀察論文,證實在病房、診室等使用艾條燻蒸消毒安全且行之有效。現代研究認為,艾煙能抑制或殺滅多種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藥食同源話「山楂」(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中藥組方配伍,讓難治性皮膚病不再「難」!
    中藥是我國的寶藏。當今,如何開發利用好中藥並挖掘其作用機理,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已經成為我國臨床研究和藥物實驗的重要工作之一。中藥配伍理論是中醫藥理論的精華之一,開展方劑配伍規律的現代研究,對於繼承和發展中藥配伍理論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同時也為更有效地指導臨床和中藥新產品研製提供依據。
  • 獸用藥物配伍禁忌和合理配伍
    下面說一下中藥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十八反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蕪遂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烏頭反貝母這裡面應該說都不可以配伍,實踐中,人參和五靈脂合用治療母畜的胎衣不下效果很好。>來新的營養注入新的活力因素,中藥講究君臣佐使合理配伍,其作用表現在補氣補血,行氣活血,活血祛瘀,保肝通腎,清肺化痰,清熱解毒,滋陰補腎,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等等作用就能把機體的體能發揮出來,把機體的防禦系統調動起來,所謂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治病,不是單單的*藥物治療,最關鍵的是*機體的抵抗力免疫力,以及好的
  • 別犯中藥和西藥的配伍禁忌
    中藥和西藥在臨床上聯合應用非常普遍,中西藥物間也存在著配伍禁忌,因此要高度重視。現就中藥與西藥抗生素間的配伍禁忌舉例如下。含有機酸的中藥:如五味子、金銀花、山茱萸、女貞子、烏梅、白芍、山楂、枳實、木瓜、陳皮等。⑴忌與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配伍,因這類中藥經體內代謝後均能使尿液酸性增強,使這些抗生素的抗菌效力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