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用藥不管是中成藥還是湯藥,很少用單味藥,而大多採用複方配伍。中醫通過望聞問切診斷後會開出一張由各種中藥組成的處方,其中每味中草藥用量也清楚標註。處方療效一是取決於對症與否,二是取決於處方中藥配伍組合是否合理和有法度。這裡說的法度就是制方規則,中醫稱之為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時候對國家官吏設置的提法,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4種人,後指中藥處方中各味藥的不同作用。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臣藥,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小於君藥。佐藥,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佐製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於臣藥,一般用量較輕。使藥,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體的藥味,而是中醫藥的結構描述,是一種格局。「君臣佐使」原則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神農本草經》上也提到:「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元代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杲為「君臣佐使」的概念做了進一步補充:「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到了清朝,醫學家吳儀洛對「君臣佐使」做出了較為全面的解釋,他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遵循君臣佐使原則,才能組出主次分明、細緻嚴謹和療效可靠的良方。
經過歷代醫家辛勤努力和智慧積澱,中醫方劑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書就收載方劑314首,到了唐代的藥王孫思邈,他的兩本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別收方5300首和2000多首。到目前為止,大約已經統計出有名有姓的方劑近10萬首。當然,方劑組成既有嚴格的原則性,又有極大的靈活性。面對病人實際疾病組方配伍時,在遵循君臣佐使原則下,要結合患者的病情、體質、年齡、性別以及季節氣候、生活嗜好等,組成一首精當而適應疾病需求從而療效突出的方劑。在選用古人成方時也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化裁,加減運用,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
記得一位醫家這樣感嘆:醫之成,悟也;方之精,變也。方劑是據病人病情和臨床實際不斷變化的,但又萬變不離其宗,關鍵要抓住疾病的本質。但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中醫易學難精,難也就難在此處。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