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朝年間,有位小夥子在新婚前幾天得了一種怪病,往日清秀的臉腫得變了形,明亮的眼睛也被極度浮腫的眼瞼遮蓋,頭大如鬥。家人趕緊去請大夫,請來了一位叫葉天士的名醫。葉天士為小夥子診脈後發現,其六脈平和,只是略有一點虛弱。不知不覺,時已近晌午,家人盛上飯菜,只見小夥大口大口地吃得十分香甜。葉天士見後越發奇怪,覺得這病有點蹊蹺。沉思良久,葉天士掃視了一下房間。忽然,他發現屋內的床、衣櫃、桌子、椅子是全新的,而且還有一股燻人的漆味,頓時,他恍然大悟。於是,葉天士命小夥搬出新房,用紫蘇煎湯洗浴。不到兩天,小夥便腫消疹退。原來,他是中了漆毒。古人對漆過敏早有認識,稱為「漆咬人」「漆瘡」。《諸病源候論》漆瘡候記載:「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喜面癢,然後胸壁氾皆悉瘙癢,面為起腫,繞眼微赤,諸所癢處,以手搔之,隨手輦展,起赤……消已,生細粟瘡甚微。」
這裡提到的「漆瘡」即是現代醫學中的接觸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是指因皮膚或黏膜接觸某些外界致病物質後所引起的皮膚急性炎症反應。發病前有明顯的接觸史及一定的潛伏期,皮損限於接觸部位,主要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糜爛及滲液,自覺瘙癢為臨床特徵。病程自限性,除去病因後可自行痊癒。中醫文獻中根據接觸物質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症狀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稱為漆瘡;因貼膏藥引起者,稱為膏藥風;因接觸馬桶引起者,稱為馬桶癬等。
中醫認為,本病因外受辛熱之毒(或接觸某種物質),稟賦不耐,皮毛腠理不密,毒熱蘊於肌膚而發病。
現代醫學按照發病機理將病因分為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性刺激。原發性刺激多為細胞毒性或腐蝕刺激性物質,如強酸、強鹼、斑蝥和某些刺激性較強或濃度較大的化學物質等。能直接損害人體細胞,無個體選擇性,任何人接觸後均可立即產生皮炎,而無潛伏期。變態反應性刺激主要為遲發性變態反應,常見的接觸致敏物質包括動物性:動物的皮毛、皮屑、毒素、昆蟲的毒素、斑蝥、塵蟎等。植物性:植物的葉、莖、花、果,植物的花粉通過空氣傳播,如漆樹、橡樹、蕁麻、除蟲菊、銀杏、野蒿、豚草等。化學性:這是接觸性皮炎的主要病因,多數屬於變態反應,少數屬於原發刺激,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滌劑、光亮劑、清潔養護劑、皮革、塑料及橡膠製品等,化妝品如護膚品、浴液、化妝油彩、染髮水、香膏等;外用藥品,如汞劑、磺胺劑、抗生素軟膏、清涼油等;金屬製品,如各種飾品、鎳、鉻等;殺蟲劑及除臭劑;各種化工原料,如汽油、油漆、機油、染料等。
接觸性皮炎因其自限性,首先考慮外治療法,要追查病因,去除刺激物,避免再接觸。外治原則與溼瘡相同,但用藥宜簡單、溫和,忌用刺激性藥物。皮損以潮紅、丘疹為主者,可選用三黃洗劑外搽,或青黛散冷開水調塗,或1%~2%樟腦、5%薄荷腦粉外塗,每天5—6次。皮損以糜爛、滲液為主者,可選用綠茶、馬齒莧、黃柏、蒲公英、桑葉等,煎水溼敷,或以10%黃柏溶液溼敷。皮損以糜爛、結痂為主者,可選用青黛膏等外搽。皮損以肥厚粗糙為主,或有鱗屑,或呈苔蘚樣變者,可選用軟膏劑3%黑豆餾油或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軟膏外塗。
(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