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為何稱「國老」(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2021-01-15 人民日報

  甘草是中醫臨床最常應用的藥品之一。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是一種補益中草藥。生甘草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性;炙甘草能補脾益氣。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甘草作用諸多。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溼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外,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甘草天生性甘平,藥性和緩,與寒熱補瀉各類藥物通用,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有調和百藥之功。縱觀抗疫藥方劑,多用清解祛溼之品,藥性稍顯峻猛,甘草調和諸藥是抗疫方劑中頻繁上鏡的原因之一。甘草本身亦有潤肺止咳、祛痰生津之功,清熱瀉火解毒之效,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瘡毒等。能緩解疫情中多發症狀也是其在抗疫方中受重視的又一原因。

  現代藥理學發現,甘草有抗炎和抗變態反應的功效,因此在西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緩解咳嗽,祛痰,治療咽痛喉炎。甘草可提取甘草甜素,還可提取甘草甙或甘草次酸,這些成分有去氧皮質酮類作用,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製劑還能促進胃部黏液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胞壽命,有抗炎活性。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與毒素發生反應的結果。

  實驗證明,甘草及各種製劑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銨、組織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對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甘草經水解後可釋出葡萄糖醛酸與含有羥基或羧基的毒物結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對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與吸附率成正比關係。與藥用炭一樣,在胃內吸附毒物,減少毒物吸收而起到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體外對金葡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及滴蟲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試管內能增強小檗鹼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製劑對多種皮膚炎症及皮膚過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療效,如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溼疹、皮炎皮疹等。用於眼科治療皰疹性結膜炎、鞏膜炎、急性虹膜睫狀體炎等亦取得較好療效。對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還具有抗潰瘍、抗炎症、降血脂以及鎮痛、解痙等功效。

  新冠病毒本身不會直接導致組織器官損傷,但病毒在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損傷靶向器官比如肺部,導致呼吸衰竭。科研人員及臨床醫生迫切想尋找一個物質,既能夠抗炎症風暴,又不抑制免疫,最後找到了甘草酸,也為緩解此次疫情症狀作出了貢獻。

  (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相關焦點

  • (杏林尋寶 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杏林尋寶 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6月24日 第 11 版)「不寐天將曉,心勞轉似灰。蚊吟頻到耳,鼠鬥競緣臺。戶暗知蟾落,林喧覺雨來。馬嘶朝客過,知是禁門開。」韋莊的一首古詩,把失眠描述得淋漓盡致。失眠,中醫稱之「不寐」,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早醒。
  • 為何說白朮藥用食療兩相宜?(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原標題:為何說白朮藥用食療兩相宜?(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1月18日 第 11 版)白朮,別名雲頭術和仙鶴術,是一種常見的藥材,素有「北參南術」之稱。白朮為什麼稱仙鶴術或雲頭術呢?這裡有個故事:傳說南極仙境有隻仙鶴,銜著一支藥草想把它帶到人間,種植在最好的地方。
  • 卻被稱為「國老」的中藥,它就是調和眾藥的——甘草
    明朝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說甘草「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明朝張景嶽《本草正》言:「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 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升,下藥得之緩其速。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
  • 理氣止痛話木香(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本草》稱它是治氣之總藥,和胃氣、通心氣、降肺氣、疏肝氣、快脾氣、暖腎氣、消積氣、溫寒氣、順逆氣、達表氣、通裡氣,管統一身上下內外諸氣。  相傳清代光緒年間,山西道監察御使李慈銘曾因夜感風寒而全身不適,腸鳴腹瀉。第二天一早,李慈銘請城中名醫前來診治,醫生問明病情後,笑捋白須,自藥箱中取出一瓶藥丸,讓李慈銘以濃米湯飲下20粒。過了一會兒,李慈銘的腹瀉就止住了。兩天後,病即痊癒。
  • 中醫治療扁桃體炎(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中醫稱扁桃體炎為「乳蛾」,又名喉蛾、雙蛾風。是因邪客咽喉,核內血肉腐敗所致,以咽痛、喉核紅腫、化膿為特徵的咽部疾患。以咽喉兩側喉核紅腫疼痛、吞咽不利為主症,因其紅腫,形狀似乳頭或蠶蛾,故稱乳蛾。乳蛾的發生,多因風熱侵襲,脾胃積熱,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燥溼,陳皮行氣醒脾,當歸養血調營,柴胡、升麻昇陽舉陷,甘草調和諸藥。氣陰兩虧型主要症狀可見:氣虛則神疲乏力,脈細。治療選擇生脈散加減。本方為益氣補脾、斂陰生津的要方。方中僅三味藥,人參大補元氣,麥冬養陰生津、清熱除煩,五味子固澀止汗、寧心安神。在服用中藥的同時,應該注意飲食起居。每天都要有足夠的水分和蔬菜水果攝入。
  • 中藥配伍為何講究「君臣佐使」?(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國老」甘草:解百毒、調和眾藥
    甘草又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烏拉爾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甘草 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
  • 中醫看子宮肌瘤(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芳香避穢的中草藥(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艾灸是怎麼防病的(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絲瓜一身皆是寶(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合歡花,令人歡樂無憂(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藥食同源話「山楂」(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古今名醫方論》:「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痺、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髒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
  • 它在中藥裡有「國老」的美譽,補脾益氣、祛痰止咳、解百毒……
    它在中藥裡有「國老」的美譽,補脾益氣、祛痰止咳、解百毒熟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人都知道,仲景方中八九不離甘草一藥;以致後人邯鄲學步也在方中不離甘草,但大多數都是照貓畫虎象徵性地用上幾克,還美其名曰是國老藥,其實這種作法,離醫聖張仲景用甘草的作用相差甚遠
  • 菟絲子和五子衍宗丸(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甘草是什麼 甘草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 中華醫藥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為了推動中華醫藥的發展,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與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即將共同主辦「中華醫藥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動,對於推動中華醫藥文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中華醫藥文化特別重視醫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古代醫家高尚的醫德在民眾心中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三國時董奉行醫只求病人植杏為酬的事跡,千百年來傳為「虎守杏林」的佳話。我國多處藥王廟供奉的醫界先賢,如祖國大陸供奉的孫思邈、李時珍,臺灣供奉的保生大帝,香港供奉的黃大仙等,都是生前大慈隱惻、治病救人、具有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大醫」,各地藥王廟宇的遺存,寄託著廣大民眾無盡的感念和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