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

2020-12-13 丹青中國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

中國書法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由實用性的文字演變而來。後經幾千年的演變,為了使用方便和適應欣賞的要求,產生了不同的字體種類以及書寫風格流派。對於如何區分書法的種類,歷史上曾有幾種說法,有按四種分類的,有按六種分類的,還有按十種分類的,等等。從目前看,在書界大家普遍認可的是「五分法」。

真書:真書也稱楷書或正書,這種字形的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真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於漢末,是漢代書家鍾繇(音搖)所創,鍾繇的真跡早已失傳,現在能見到的是他的《宣示表》,這個也不是真跡,是晉唐人臨摹的。楷書到了晉代就比較完美了,唐朝又把楷書規範化。現在我們所說的唐楷,就是唐朝規範了的楷書,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但唐楷的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而是出現了細微的變化,顯得活躍協調。

楷書

楷書:楷書的代表人物較多,但最具盛名的就是「楷書四大家」了,他們分別是:唐初的歐陽詢,稱為歐體;盛唐的顏真卿,稱為顏體;唐朝的柳公權,稱為柳體;元朝的趙孟,稱為趙體。歐體的風格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顏體的風格是端莊雄偉,氣勢開張。柳體的風格是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趙體的風格是結體嚴整,筆法圓熟。

草書 張旭作品

草書: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有法度的規範性,又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變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隸。章草的代表人物有漢代的史遊、杜度、崔瑗(音院)、張芝、張旭等,三國時期有皇象、索靖等人。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漢代的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歷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象黃庭堅、趙孟、鮮于樞、祝允明、文徵明、徐渭、張瑞圖、傅山、王鐸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狂草最有名的是唐朝的張旭和懷素,史稱「顛張醉素」。

隸書

隸書:隸書是長期演變而來,到了漢代才走向成熟,所以也稱「漢隸」。早在秦以前的竹簡上就有隸書的初形,經過長期演化,在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後,書寫不在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隸書突破了秦篆單一中鋒運筆,筆法很豐富,中鋒和側峰,方筆和圓筆,藏鋒和露鋒各顯神通。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抑橫揚豎的趨勢,字勢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形態確立了下來。隸書的特點就是,方拙樸茂,峻抒凌厲,典雅凝整,法度森嚴,奇古渾樸,詭異多變,嚴謹壯闊而又舒展靈動。代表人物有蔡邕、金農等。

篆書:篆書是在秦代形成的,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在秦朝確立小篆為官方用字以後,把秦以前的字體都稱為大篆,篆書的特點就是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均勻,用筆中鋒園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大篆包括甲骨文、鐘鼎文和石鼓文,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主要是刻在龜骨和獸骨上。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的秦國刻石,形狀似鼓。篆書的代表人物有李斯等。

行書 趙孟

行書: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所以,它分為行楷和行草。行書的特點就是大小相兼,收放結合,疏密得體,濃淡相融。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等。

楷書方面有:鍾繇的《宣示表》和《薦季直表》,北魏《張猛龍碑》,晉代《爨(音篡)寶子碑》、王羲之的《樂毅論》和《黃庭經》,說到這個黃庭經,有一段傳說,據說有一個道士,知道王羲之特別喜歡鵝,為了能得到王羲之的《黃庭經》,這個道士用一隻白鵝換到了《黃庭經》,所以此帖也叫《換鵝帖》。還有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的《勤禮碑》,柳公權的《神策軍碑》和《玄秘塔碑》等等。

草書方面有:三國時皇象的《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朝索靖的《月儀帖》,王羲之的《十七帖》,唐朝孫過庭的《書譜》,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述帖》等等。 隸書方面有:漢代的《張遷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和《石門頌》等等。

篆書方面有:秦朝李斯的《泰山刻石》、《嶧(音譯)山碑》,李陽冰的《三墳記》,唐代的《碧落文碑》,還有大盂鼎銘文、毛公鼎銘文、秦石鼓文等等。

行書方面有:王羲之的《蘭亭序》,李邕的《麓山寺碑》,黃庭堅的《松風閣詩》,米芾的《苕溪詩卷》,趙孟的《洛神賦》,文徵明的《醉翁亭記》,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和《中秋帖》,顏真卿的《祭侄稿帖》等等。 這些碑帖中,王羲之的很多碑帖,並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而且獨愛王羲之的字,李世民以天子之重、書家的眼光和酷愛者的熱情,確立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宗主的地位。李世民曾下詔重金求購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搜集購得真跡2290幅,其中楷書50幅,行書240幅,草書2000幅,後來又得到了《蘭亭序》。

蘭亭集序

獲得《蘭亭序》後,他下令臨摹、響拓數百本,分賜朝廷重臣。他還親自為《晉書》撰寫《王羲之傳論》,從而論定王羲之「盡善盡美」。由於李世民的影響,朝野上下,盡學王書。武則天當政後,仍然四方搜集王羲之遺墨,視若至寶。初唐的七八十年間,書壇可以說是王羲之的一統天下。在中國書法史上,如此崇尚一位書家,並在全國形成歷久不衰的風氣,唯李世民千古一人而已。在他去世以後,隨葬了大量的王羲之的碑帖真跡,因此,王羲之的真跡很難見到。

丹青中國 歌譜
丹青中國

相關焦點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一、中國書法在國外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十一、中國書法在國外而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書法,使我們可愛的方塊字在線條章法和形態結構上,實現了美的升華,它已經不是一種寫字的技巧,而是形成了蘊涵了情感、審美和文化意境的一種高尚的藝術。中國的書法藝術是和其它藝術一樣,也是無國界的,是世界眾多藝術門類之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在世界藝術史上閃爍著獨特的魅力和光芒。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格式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丹青中國中國書法的格式中國書法藝術是靠書法作品來展現的,書法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有著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現形式。五尺三開的則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開的面積為四尺。3、對幅對幅通常是兩幅成對懸掛。書法的對幅也稱「字對」或「對聯」。明清的繪畫也有「畫對」,是兩幅大小相等的屏條,成對懸掛。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與「曹氏父子」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與「曹氏父子」「曹氏父子」,是指曹操和他的兒子曹植。曹操和曹植父子倆也是歷史上的書法大家,只不過他們的存世作品較少,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從35歲開始「興義兵,誅暴亂」,直到66歲去世的三十一年間,他為使中國實現統一,結束全國混戰、動蕩的局面,安定秩序、恢復生產,不是南徵北戰,就是為穩定複雜動亂的政局,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治理國家和應付險惡的明爭暗鬥上。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倍感時間的寶貴,經常發出:「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的感嘆。可以設想,如果曹操把主要精力用於研究書法,那歷史上就會少一個政治家,多一個重量級的書法大家。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丹青中國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一般而言,都是先從整體著眼,一眼看去,整篇作品給人的印象如何,是美?還是不美?然後再看,墨色是不是舒服啊?用筆是不是流暢啊?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永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的用筆法則。它是將楷書的「永」字分成八個不同的筆畫,每一筆畫都有一個名稱及其寫法。但不管是誰所創,這永字八法的貢獻是巨大的,為我們後人學習書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永字八法的主要內容,就是永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側為點,勒為橫,弩為豎,趯為鉤,策為提,掠為撇,啄為短撇,磔為捺。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三行書」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中國書法史上的前兩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書」就是的《寒食帖》,它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宋朝詩人蘇東坡。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譚延闓的字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其行書也是功力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峰於紙能藏峰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被譽為「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其章法則是縱有行而橫無列,且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形成一種疏密錯落、揖讓相諧的「亂石鋪街」之狀。這就是鄭板橋獨樹一幟的字體,叫「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書體。八分書的特徵就是取左右分布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其結體屬於斜畫緊實類。漢隸八分體,是漢代隸書的統稱。因為東漢碑刻上的隸書,筆勢生動,風格多樣。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浩然正氣顏真卿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浩然正氣顏真卿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書法藝術家喻戶曉的原因,而掩蓋了他浩然正氣的為官之政績。顏真卿曾歷任太子太師、監察御史、吏部尚書、刺史等職務。太師,在古代是一個榮譽官職,就跟現在軍銜式的,屬於正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人大、政協之類的,政治局常委,正國級待遇。
  • 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伯遠帖中國書法的結體美中國書法漢字是世界文字林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文字比較而言,具有很強的空間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是難以與漢字的藝術氣質相抗衡的文字在不斷的發展,原有的表現外物美的因素在逐漸消退,點畫的抽象形態逐步被固定下來,擺脫了直接體現自然形態美的原始要求,開始借重於意象,把人們從自身和大自然中獲得的美感,概括到書法形象中來,表現反映物物之間、物我之間的種種內在規律美,以便更切合文字符號的抽象特徵。
  • 中國書法與混合雲之間的靈魂共鳴
    漢字之妙出於「混合」。  橫出斜逸的恣意之間,  打破字型的隔閡,突破時間的界限,  讓美好的意涵合於一處,在混雜與融合中,創出新機。  大家好,我是黃新平,大家可能更熟悉我的另一個稱呼——「黃陵野鶴」。我是一個中國書法融合字的創作者。
  • 「康智峰」:書法---中國特有的藝術
    世界上眾多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但象我們中國漢字,其書寫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和理論,這一成熟完善的文化現象,唯我們中國獨有。書法是文字的藝術,是藝術的文字。自漢字誕生那一天起,書法就成為藝術的載體,伴隨漢字一路走來,風雨兼程,星光燦爛,名家輩出,高潮迭起。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吳昌碩篆書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過程,書法的各種形態以及書法的趣聞軼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書法五種字體的練習方法,以便於使那些想學書法的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這個書法之「門」如何走進。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
  • 「大愚書論」書法結構十五條
    六、一字一長畫一個字只允許有一個長的橫畫,比如,一個字裡有上下平行的兩橫,可以寫成上長下短,也可以寫成上短下長,但如果上下兩橫一樣長便會顯得呆板,主次不清,也不符合書法所要求的變化之美。十二、動態平衡漢字是方塊字但不是方形字,點畫的橫平豎直、部首偏旁之間的高低相當雖然可以得到平衡,然而這是四平八穩的靜態平衡,並不符合書法的審美要求。高水平的書法應追求動態平衡,這就意味著筆畫根據具體情況要有側之勢,這樣才能給人以靈動的感覺,進而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風貌。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對此,林語堂先生在《吾民吾土》中就這樣讚嘆過:「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某些美學鑑賞範疇,如對參差不齊之美的尊崇,對那些乍看搖搖欲墜,細看則安如磐石的結構的尊崇,這些美學範疇會使西方人大為吃驚,如果他們知道這些範疇在中國藝術的其他領域中並不容易看到,他們就會驚嘆不已。」
  • 中國書法之最
    中國書法之最 值得一看 1 中國最早的可識別文字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2 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
  • 十二屆國展入展作者曹亞偉、趙廣曙、王磊書法作品欣賞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安徽省詩詞協會會員、高級書法教師、廬州書畫院院長。書法六體兼修,擅章草、簡帛書。先後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書法高級研修班、暨南大學曹寶麟書法精英班、中國文字博物館主辦的「鼎甲」2016、2017中國古文字藝術創作研修班、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主辦的第一屆中國簡帛書研究高級培訓班等。榮獲安徽省百名書香之家,合肥市十大書香之家。
  • 展訊 | China TDC 之「文字設計在中國」邀請展
    文字的產生克服了人類語言交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也為記錄人類生活中的事物、信息的傳遞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把時空的影像記錄成視覺可見的符號系統,使他人能通過間接的文字想像出畫面。文字還促進了人類智力的發展,使人類能進入文明社會。文字是傳達信息的代碼,按一定形式所構成。以圖造字,從甲骨文時代就開始了。至今,文字的結構依舊符合圖形審美的原則。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看到了數學資優生的特質和數學之美。中國的世界級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是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1990年以後,每次「菲爾茲獎」都有往年的「奧數得獎者」獲選,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即為2006年的獲獎者之一。 丘成桐先生說:「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正在扼殺我們的天才。」他並不反對奧數培訓,但不贊成帶著拿獎牌的目的去學數學,不贊成孩子一入小學就開始培訓奧數,孩子們也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奧數。
  • 「禮敬中國文字 傳承中華文明」市民尊享書法公益筆會濟南舉辦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12日訊(記者 馬文文) 11月12日上午,「禮敬中國文字 傳承中華文明」市民尊享書法公益筆會在山東美術館一樓大廳舉辦。包括山東省書協部分主席團成員在內的書法名家將現場揮毫潑墨,向前來參觀的觀眾贈送「福」「壽」等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