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與「曹氏父子」

2020-12-13 丹青中國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與「曹氏父子」「曹氏父子」,是指曹操和他的兒子曹植。曹操和曹植父子倆也是歷史上的書法大家,只不過他們的存世作品較少,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曹操,大家都不感到陌生,而且是家喻戶曉。有時候老百姓說個玩笑話,都會提到曹操,「說曹操,曹操到」。

曹操雕像

曹操是個歷史名人,是個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在書法上也有獨到的成就。咱就不說家喻戶曉的三國了,很多的影視劇、舞臺劇都塑造過不同形象的曹操,給大家的印象也是多角度的,或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或玩弄權術的奸臣,或工於心計的小人,或飽經詩書的詩人,等等。這些都是在不同的角度給於的不同的歷史定位,有時候是為了政治需要。曹操是一個胸懷大志、感情豐富、多才多藝,有著雄才大略的人,在中國歷史的推進演變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據史書記載,曹操青少年時「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博覽群書,特好兵法」,除讀書習武外,喜歡「遊蕩無度」,大有遊俠的氣質和風範。從35歲開始「興義兵,誅暴亂」,直到66歲去世的三十一年間,他為使中國實現統一,結束全國混戰、動蕩的局面,安定秩序、恢復生產,不是南徵北戰,就是為穩定複雜動亂的政局,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治理國家和應付險惡的明爭暗鬥上。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倍感時間的寶貴,經常發出:「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的感嘆。可以設想,如果曹操把主要精力用於研究書法,那歷史上就會少一個政治家,多一個重量級的書法大家。

據說曹操只要有時候間,就喜歡讀帖,擅長觀摩。當時,有一個管人事的官員叫梁鵠(音胡),喜好書法。那時曹操剛剛為官,朝廷想任命曹操為洛陽令,可梁鵠認為他年輕沒有經驗,卻讓曹操當了洛陽北部尉。後來,曹操當了丞相,梁鵠就投奔了劉備。曹操因很久就羨慕梁鵠的書法,便下令梁鵠來見他。梁鵠擔心二十多年前因沒有讓曹操當洛陽令事加害,很是害怕,但又躲不掉,就把自己捆綁起來前往請罪。哪知曹操非但沒有治罪,反而很客氣的接待,還讓他當了秘書令,自此,對梁鵠喜愛有加。曹操除與當時出名的書法家鍾繇、韋誕、梁鵠、邯鄲淳等人切磋書藝,還特把喜愛的梁鵠的字掛在帳中,仔細揣摩,欣賞。有時候夜裡睡不著,便起來慢慢品味,琢磨釘滿牆的梁鵠的書法。不僅如此,魏國宮裡的所有牌匾都讓梁鵠寫,可以說俯仰皆是。

曹操與鍾繇之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鍾繇傾其一生致力於書法事業,為借讀大書法家蔡邕留給韋誕的一部論筆法的專著遭拒後,便又氣又恨,嘔血不止,一病不起,奄奄一息。當曹操得知此事後,馬上將自己專用的「五靈丹」拿給鍾繇服用,鍾繇才病情好轉。曹操雖善書,大概因忙於戰事、政事,沒有機會寫吧,所以他流傳於世的墨跡很少。宋朝的鄭樵在所著《通志· 金石略》一書中,收錄了曹操書寫的「大饗(音響)碑」;明朝楊慎在《丹鉛總錄》一書中,說到元朝時曾見到曹操書寫的「賀捷表」;清朝的葉奕苞在《金石錄》一書中,記載曹操在武昌黃鶴樓側,曾寫有特大而且勃勃生機的正書「湧月臺」三個大字。只要歷史上見過曹操書法作品的人,無不稱讚其作品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璨」,「筆墨雄渾,雄逸絕倫」之大美。

在漢朝末期的時候,書法評論家評出章草大家有五人,即:崔瑗、崔實、張芝、張昶(音廠)、曹操。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玉灌,在他的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的書法作品為妙品。由此看來,曹操的書法在全國的書法家中是數得著的,按理說,曹操是一個書法大家。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曹操的書法作品,只有刻於陝西褒水中大石頭上的「袞(音滾)雪」二字,那是在曹操徵戰漢中時所寫,現已遷入漢中博物館內。對於「袞雪」石刻,民間還有許多傳說,相傳有人問曹操:「袞雪為何不寫三點水」,他聽後大笑說:「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畫蛇添足」。雖是傳說,卻看出人們對這兩個字的喜愛。

曹植雕像

關於曹植,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名氣,文武雙全,詩書畫樂無所不能。是曹操最看重且喜愛的一個兒子。曹植自幼聰穎,十多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文、詞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的行為放縱,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不滿。而曹植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逐漸佔了上風,並於217年立為太子。

三年後,曹操病逝,曹丕繼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逍遙自在的貴公子,變成一個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後來,在他母親的保護下,保住了一個比較低的爵位。但曹丕總想置於他死地。據說,曹丕為了懲罰曹植,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時間裡做出一首詩。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曹植略略思索一下,就邁開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隨口就念出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音其,意為豆莖),豆在釜(音府,意為古代的一種鍋)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覺得自己對弟弟也逼得太狠,心裡也感到慚愧,就免去了曹植的死罪。南朝大詩人謝靈運對曹植讚許有加曾說到:「天下才共一石(音但,意為十鬥),子建(曹植字號)獨得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成語「才高八鬥」便是由此得來。

《鷂雀賦》曹植

據唐朝張懷灌《書斷· 妙品》一書記載,「曹植亦工書」。並將曹植的書法與邯鄲淳、梁鵠、衛夫人等人並駕齊驅。論曰:「或奇材見拔,或絕世難求,並蔗幾右軍草書之價。」其價值可以和王羲之的草書媲美。《宣和書譜》上也記載著曹植少年聰慧,記憶力驚人,萬言不忘,其胸中磊落之氣發於筆墨間。曹植以章草書寫的《鷂雀賦》堪稱書法中一極品。他的書法作品傳世不多,也許跟他的去世太早有關,曹植去世時只有41歲,可謂英年早逝,如果在世時間長一些,也許我們會欣賞到他更多的書法作品。

丹青中國

相關焦點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一、中國書法在國外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十一、中國書法在國外而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書法,使我們可愛的方塊字在線條章法和形態結構上,實現了美的升華,它已經不是一種寫字的技巧,而是形成了蘊涵了情感、審美和文化意境的一種高尚的藝術。中國的書法藝術是和其它藝術一樣,也是無國界的,是世界眾多藝術門類之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在世界藝術史上閃爍著獨特的魅力和光芒。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中國書法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由實用性的文字演變而來。後經幾千年的演變,為了使用方便和適應欣賞的要求,產生了不同的字體種類以及書寫風格流派。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抑橫揚豎的趨勢,字勢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形態確立了下來。隸書的特點就是,方拙樸茂,峻抒凌厲,典雅凝整,法度森嚴,奇古渾樸,詭異多變,嚴謹壯闊而又舒展靈動。代表人物有蔡邕、金農等。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格式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丹青中國中國書法的格式中國書法藝術是靠書法作品來展現的,書法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有著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現形式。8、冊頁冊頁就是將小幅作品裝裱以便翻閱,合之成冊,展開也成冊,故名冊頁。其內容或相互連貫,或單獨成立。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丹青中國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一般而言,都是先從整體著眼,一眼看去,整篇作品給人的印象如何,是美?還是不美?然後再看,墨色是不是舒服啊?用筆是不是流暢啊?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永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的用筆法則。它是將楷書的「永」字分成八個不同的筆畫,每一筆畫都有一個名稱及其寫法。但不管是誰所創,這永字八法的貢獻是巨大的,為我們後人學習書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永字八法的主要內容,就是永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側為點,勒為橫,弩為豎,趯為鉤,策為提,掠為撇,啄為短撇,磔為捺。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三行書」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中國書法史上的前兩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書」就是的《寒食帖》,它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宋朝詩人蘇東坡。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譚延闓的字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其行書也是功力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峰於紙能藏峰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被譽為「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其章法則是縱有行而橫無列,且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形成一種疏密錯落、揖讓相諧的「亂石鋪街」之狀。這就是鄭板橋獨樹一幟的字體,叫「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書體。八分書的特徵就是取左右分布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其結體屬於斜畫緊實類。漢隸八分體,是漢代隸書的統稱。因為東漢碑刻上的隸書,筆勢生動,風格多樣。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浩然正氣顏真卿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浩然正氣顏真卿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書法藝術家喻戶曉的原因,而掩蓋了他浩然正氣的為官之政績。顏真卿曾歷任太子太師、監察御史、吏部尚書、刺史等職務。太師,在古代是一個榮譽官職,就跟現在軍銜式的,屬於正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人大、政協之類的,政治局常委,正國級待遇。
  • 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伯遠帖中國書法的結體美中國書法漢字是世界文字林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文字比較而言,具有很強的空間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是難以與漢字的藝術氣質相抗衡的文字在不斷的發展,原有的表現外物美的因素在逐漸消退,點畫的抽象形態逐步被固定下來,擺脫了直接體現自然形態美的原始要求,開始借重於意象,把人們從自身和大自然中獲得的美感,概括到書法形象中來,表現反映物物之間、物我之間的種種內在規律美,以便更切合文字符號的抽象特徵。
  • 中國書法與混合雲之間的靈魂共鳴
    漢字之妙出於「混合」。  橫出斜逸的恣意之間,  打破字型的隔閡,突破時間的界限,  讓美好的意涵合於一處,在混雜與融合中,創出新機。  大家好,我是黃新平,大家可能更熟悉我的另一個稱呼——「黃陵野鶴」。我是一個中國書法融合字的創作者。
  • 「康智峰」:書法---中國特有的藝術
    世界上眾多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但象我們中國漢字,其書寫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和理論,這一成熟完善的文化現象,唯我們中國獨有。書法是文字的藝術,是藝術的文字。自漢字誕生那一天起,書法就成為藝術的載體,伴隨漢字一路走來,風雨兼程,星光燦爛,名家輩出,高潮迭起。
  • 中國書法之最
    中國書法之最 值得一看 1 中國最早的可識別文字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2 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對此,林語堂先生在《吾民吾土》中就這樣讚嘆過:「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某些美學鑑賞範疇,如對參差不齊之美的尊崇,對那些乍看搖搖欲墜,細看則安如磐石的結構的尊崇,這些美學範疇會使西方人大為吃驚,如果他們知道這些範疇在中國藝術的其他領域中並不容易看到,他們就會驚嘆不已。」
  • 展訊 | China TDC 之「文字設計在中國」邀請展
    文字的產生克服了人類語言交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也為記錄人類生活中的事物、信息的傳遞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把時空的影像記錄成視覺可見的符號系統,使他人能通過間接的文字想像出畫面。文字還促進了人類智力的發展,使人類能進入文明社會。文字是傳達信息的代碼,按一定形式所構成。以圖造字,從甲骨文時代就開始了。至今,文字的結構依舊符合圖形審美的原則。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看到了數學資優生的特質和數學之美。中國的世界級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是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1990年以後,每次「菲爾茲獎」都有往年的「奧數得獎者」獲選,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即為2006年的獲獎者之一。 丘成桐先生說:「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正在扼殺我們的天才。」他並不反對奧數培訓,但不贊成帶著拿獎牌的目的去學數學,不贊成孩子一入小學就開始培訓奧數,孩子們也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奧數。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吳昌碩篆書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過程,書法的各種形態以及書法的趣聞軼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書法五種字體的練習方法,以便於使那些想學書法的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這個書法之「門」如何走進。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
  • 「大愚書論」書法結構十五條
    四、左低右高中國古代文化多以右為尊,具體到書法上同樣有其審美意義,字體結構的整體取勢應為左低右高,蓋因橫畫如果絕對水平雖然穩重,但會顯得死板缺少變化,因而應有一定角度的向上傾斜,從視覺角度來說,這樣更容易產生立體感和動感,而且整個字體會呈上揚之勢,從而能給人以挺拔、生動、積極的心理感受。
  • 陸抑非: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
    白描禽鳥花卉課徒畫稿系列 陸抑非紙本白描 尺寸不詳 年代不詳歷來窮畫家,浙江人稱之謂「丹青師傅」,也有人、山、花三行,相傳是「吃飯面孔」(即喜神),「餓煞山水滿師後自己收了徒弟,也如法炮製。學徒是「幫三年,學三年」,和別的行業一樣。丹青師傅的生活來源,就是依靠畫喜神吃飯的。有空餘的時候,也偶爾畫些寫意花鳥畫送送人,這種寫意畫稱之謂「散作」,意思是閒散的作品。對畫人來說,暇時散散心來陶冶性情,要「等米下鍋」是不行的。窮畫家一旦成名之後,才能夠依靠「散作」賣畫過活,任伯年、任渭長、任阜長、任立凡都屬於丹青師傅之流。齊白石早年也畫過神像。
  • 「深度漲知識」中國書法史
    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