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瑞典研究人員研究魚的生殖狀況後發現,與卵細胞結合前生存時間較長的精子繁殖出的後代更健康。他們認為,這一發現對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可能有重大意義。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把雄性一次射出精液中的精子分為兩組,一組精子已經存活較長時間,另一組較短。研究人員將這些精子分別與同一雌性一次排出的卵細胞結合,使之受精,待小魚孵化後培育至成年。他們耗費兩年觀測這些小魚及其後代壽命和健康狀況後發現,與受精前生存時間較短的精子相比,生存時間較長的精子繁殖的後代更健康,衰老速度更慢,進而能繁殖更多、更健康的後代。
研究人員在由《進化通訊》期刊14日刊載的文章中寫道,研究結果「令人吃驚,顯示有必要理解精子不同可能影響後代健康及其背後原因」。
美國科學促進會主辦的新聞網站「尤裡卡警報」援引研究牽頭人、東英吉利大學生物學學院博士西莫內·伊姆勒的話報導,成年男子一次射出的精液含有數以千萬計精子,「每個精子不僅形狀和性能不一,攜帶的遺傳物質也不同」。人們現在「普遍假設只要精子能與卵子結合,具體使卵子受精的是哪個精子不重要」。這項研究則顯示,其間「差異相當大,能夠影響後代」,研究結果因而對進化生物學有重大意義,可能應用於牲畜養殖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原標題研究顯示精子越「老」後代越健康)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