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受訪者認為有必要推廣分餐制 65.5%受訪者建議避免共用餐盤...

2020-12-20 中國網財經

河北廊坊市安次區一家餐廳內,服務員為客人分餐。新華社供圖

  這段時間,受到疫情的影響,人們對於用餐衛生有了更多的關注。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都發布了分餐制、公筷使用的相關規範。近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全國愛衛辦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下一步將總結一些地方推廣分餐制的經驗,將好的做法形成制度。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7%的受訪者表示疫情過後,外出就餐會分餐,73.5%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推廣分餐制。養成衛生的就餐習慣,65.5%的受訪者建議避免共用餐盤、杯具,65.0%的受訪者建議使用公筷、公勺。

  受訪者中,男性佔42.5%,女性佔57.5%。來自一線城市的佔29.6%,二線城市的佔41.2%,三四線城市的佔20.2%,城鎮或縣城的佔6.0%,農村的佔2.7%。

  73.5%受訪者認為有必要推廣分餐制

  家住廣州的譚田(化名),從小家裡吃飯就分餐,她因此也養成了分餐的習慣,「如果去外面吃飯,我基本都會提議用公筷」。

  彭菲菲(化名)來自遼寧大連,她家一直有分餐的習慣。「在外聚餐,如果看到別人夾菜時翻來翻去,或者相互夾菜,我會比較介意」。

  「我家曾有過分餐的習慣,主要是為了爺爺奶奶吃飯方便。老人喜歡味道鹹一些,我們也怕一些菜老人咬不動,就會把他們吃的菜多煮一會兒,多放點調味料,然後單獨給他們盛在一個盤子裡。」家住北京的鄭文說,疫情發生以來,她和家人再次開始嘗試分餐。「以前家裡吃飯時,飯桌上擺的公筷容易和其他筷子弄混,這次我媽特意換了一雙顏色不一樣的筷子作為公筷」。

  調查顯示,46.6%的受訪者有分餐的習慣。關於疫情過後,外出就餐是否會分餐,60.7%的受訪者選擇了「會」。

  劉梅(化名)家住山東濟南,為了幫助弟弟控制體重,她開始在家裡分餐。「小孩子貪吃,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吃飯,一不小心容易吃撐。把飯菜盛好放在盤子裡,整體的飯量就一目了然了」。

  為了分餐,劉梅特意買了家用的分餐盤,「食物盛進去挺美觀,看著有食慾」。

  數據顯示,73.5%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推廣分餐制。交互分析發現,一線城市受訪者認為有必要的比例最高(76.4%)。

  彭菲菲覺得分餐能提高用餐的衛生程度。「有人嫌分餐麻煩,其實習慣了就好。如果是在家吃飯,分餐只需要把飯菜提前盛出來」。

  關於分餐的益處,76.5%的受訪者覺得這樣可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69.5%的受訪者覺得這樣乾淨、衛生,46.7%的受訪者認為這樣能滿足人們不同的口味需要。其他好處還有:減少食物浪費(36.5%)、控制食量(33.3%)和營養攝入更為均衡(19.9%)等。

  65.5%受訪者建議避免共用餐盤和杯具

  鄭文覺得,雖然分餐制有很多好處,但是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很多家庭都習慣圍坐在一起吃飯,互相夾菜」。

  「外出吃飯可能更容易分餐,如果是在家裡招待客人,主人提出要分餐,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不太好。」劉梅覺得,阻礙分餐制推行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傳統的飲食習慣。

  曾在天津某餐廳工作過的王虹(化名)告訴記者,分餐可能讓餐廳上菜過程更繁瑣,需要耗費更多人力,「有些傳統菜,像整條魚、整隻雞鴨,分盤不太合適。相比之下,用公筷、公勺更為方便一些」。

  對於推廣分餐制的難點,60.2%的受訪者指出合餐文化的影響比較深,52.5%的受訪者感覺社會上還沒有形成分餐的意識,46.7%的受訪者擔心分餐沒有聚餐吃飯的感覺,46.1%的受訪者擔心分餐會給人留下不好客的印象。其他問題還有:過程比較麻煩(35.7%)、增加餐廳的成本(23.1%)和太過另類(20.6%)等。

  「如果在外吃快餐、簡餐,分餐挺方便的。但如果是比較正式的場合,公筷就很適合,也能保證衛生。」劉梅說。

  「分餐其實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很多出土的文物都展現了古代人聚在一起、分餐而食的場景。」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從衛生角度講,分餐除了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也能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機率。

  「我們現在提倡分餐,我覺得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現代版。」朱毅覺得,分餐制很好,但對合餐的改良可以實現兩全其美的效果。「每盤菜裡,都放上一把公勺或一雙公筷。剛開始會有些麻煩,但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其實,推廣分餐制可以先從餐館開始,這樣會對大眾形成一種引導。『合中有分,分不傷合』的中式分餐習慣,自然而然就養成了」。

  如何養成衛生的就餐習慣?除了分餐制,65.5%的受訪者建議避免共用餐盤、杯具,65.0%的受訪者建議使用公筷、公勺,62.4%的受訪者建議分開處理生熟食物。其他還有:在乾淨的環境就餐(57.7%)、做好餐具清洗消毒(45.9%)和不要口對口餵食(42.5%)等。

  「這次疫情讓人們反思了很多日常習慣,用餐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鄭文覺得,要想吃得健康、衛生,還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比如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還有吃完飯後,及時清理餐具,不要堆著,減少細菌滋生的可能。另外,在外用餐要儘量選擇環境乾淨衛生的地方」。

(責任編輯:趙金博)

相關焦點

  • 居民走上街推廣垃圾分類!4成受訪者知道如何正確分類
    4成受訪者知道如何正確分類 2020-12-14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球時報:七成受訪者認可中國「戰狼外交」
    調查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是多元而複雜的,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形象有所提升。數據顯示,分別有65.6%、53.2%和46.9%的受訪者選擇討厭「川普政府」「美國軍隊」和「美國媒體」,遠高於喜歡這三者的受訪者比例。而對於「美國影視作品」「美國電子產品」「美國體育聯盟」和「美國大學/科研機構」,選擇喜歡的受訪者比例分別是49.9%、43.3%、39.0%和36.3%,遠多於選擇討厭的人。
  • 調查:八成受訪者認為應該改善泳池過濾系統
    中新網9月11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香港的公眾泳池不時被揭發衛生情況欠佳,香港民建聯8月底起訪問超過260名九龍公園泳客,超六成受訪者不滿意水質或清潔情況,另有近八成受訪者認為要改善水質過濾系統。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提升泳池過濾系統、加強保養和檢查、定時補充池水以衝淡尿液等。
  • 垃圾分類獎勵措施獲八成受訪者支持 但超七成受訪者仍未習慣分類
    南都民調中心廣州公共服務監測榜課題組就此話題在熱點站站隊平臺上發起網絡調查,近八成受訪者支持這一舉措,表示有獎勵的話會更主動參與垃圾分類。但調查結果也顯示,超七成受訪者表示自己仍未習慣垃圾分類。為此,課題組同步走訪了市內15個社區,也發現雖然不少市民已有基本的分類意識,但在破袋投放、定時投放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培養習慣。
  • 七成受訪者支持餐廳推行小份量飯菜
    「點餐前我們會與顧客確定用餐人數,建議客人按人頭控制點餐數量,吃多少點多少,如果實在不夠再加,避免浪費。餐飲店有提供小規格菜式和套餐,點餐時指引消費者按分量點菜。」廣州酒家表示,對於吃不完的菜,服務員會主動提醒客人打包,並協助客人打包,多數客人已形成打包的好習慣。
  • 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民間老說法」對年輕人有影響
    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民間老說法」對年輕人有影響  72.8%的受訪者相信,民間老說法有心理暗示效應,盲信會對人生產生負面影響  明年是羊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十羊九不全」的說法就廣為流傳,甚至讓一些年輕人也將信將疑,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不敢在羊年生育。
  • 減少外賣垃圾 66.9%受訪者建議推廣可降解的環保餐盒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5%的受訪者已經意識到了外賣垃圾對環境的危害。41.1%的受訪者願意為外賣垃圾處理支付費用。66.9%的受訪者建議推廣可降解的環保餐盒,減少塑料餐盒的使用。  受訪者中,90後佔19.3%,80後佔53.2%,70後佔20.0%,60後佔6.2%,50後佔0.9%,其他佔0.4%。
  • 2019年你時間利用得怎麼樣 超6成受訪者表示滿意
    回顧2019 這一年你時間利用得怎麼樣65.0%受訪者覺得自己在2019年時間利用得不錯距離2019年結束已經不足一個月,有人提前完成了年度計劃,有人在抓緊時間收尾,也有人基本沒有執行,眼看著時間一點一滴地溜走……能夠按時或超前完成年度計劃的人,往往有著很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 超七成受訪者支持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7.7%的受訪者支持酒店不提供一次性日用品。受訪者認為,現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日用品存在質量差(77.5%)、不環保(60.5%)等問題。54.7%的受訪者認為酒店不提供一次性日用品會減少資源的浪費。
  • 超三成受訪者認為質量無法保障
    那麼大眾對移動社交電商化妝品品牌產品質量看法如何,南都近期就此發起民調,調查結果顯示,超五成受訪者認為移動社交電商化妝品質量差是客觀事實。且值得注意的是,品牌輸出越強大的品牌,越被關注,越被受訪者推薦進行質量評測。接下來,南都還將對移動社交電商化妝品品牌質量進行產品質量測評。
  • 65.9%的受訪者坦言考研是為更好找工作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出於延緩就業而考研,這種行為被稱為「逃避式考研」。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關於考研的調查,71.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決定考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逃避」傾向。不過,僅三成受訪者認為「逃避式考研」能達到逃避的目的。65.9%受訪者坦言自己考研是為了提升學歷更好地找工作。
  • 超四成受訪者穿過漢服 你會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嗎?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65.4%受訪者喜歡漢服林柚熙(化名)在福建福州讀大學,她讀初中時就喜歡上了漢服。「我從小就喜歡看古裝片,有一次在街上偶然看到幾個穿漢服的女孩子,感覺漢服真的很美,就愛上它了。
  • 65.8%受訪者建議將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
    70.2%——關注各大新媒體養生帖  調查顯示,70.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關注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  退休職工王阿姨表示,閒暇時間,她經常會在網上瀏覽養生帖。「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注意養生。比起電視廣播,通過網絡尋找養生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微博、微信中朋友分享的養生信息也很多。」
  • 韓調查:七成韓國受訪者認為「韓朝需要統一」
    【環球時報記者  李臻】韓國統一研究院4日發布有關半島統一的調查結果顯示,69.3%的受訪者認為「韓朝需要實現統一」。統一研究院分析認為,民眾希望政府的統一政策能為改善韓朝關係、營造友好統一環境做出實質性貢獻。
  • 數據顯示四分之三受訪者認為高考英語需要改革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3514人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結果顯示,74.7%的受訪者認同現行的英語高考方式需要改革,65.6%的受訪者支持英語高考社會化。應該反思,我們的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有多少?投入產出比又如何?   河北省邯鄲市第四中學資深英語教師王瑞軍已從事高中英語教學20餘年。他認為,因為高考指揮棒存在,目前的英語教育過分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應試能力培養,忽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高分低能。這一點在農村地區的學校尤其突出。他建議,應加強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察。
  • 超七成受訪者 對小兒推拿行業亂象應嚴加監管
    超七成受訪者 對小兒推拿行業亂象應嚴加監管 2019-12-07 11:52:01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井彩霞 |字號:A+ | A- 超七成受訪者對小兒推拿行業亂象應嚴加監管近日,西安一4個月大的女嬰做小兒推拿後死亡,小兒推拿亂象再次引起輿論關注。
  • 祭祖拜神守歲 超九成受訪者依然遵循春節習俗
    原標題:祭祖拜神、守歲…超九成受訪者依然遵循春節習俗超九成受訪者依然遵循春節習俗民俗專家:用時代的方式過傳統年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3%的受訪者依舊遵循春節習俗,72.0%的受訪者認為春節習俗有助於強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受訪者中,90後佔26.2%,80後佔51.3%,70後佔16.8%。
  • 86%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
    86.0%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67.5%受訪者建議從業者提高職業素養日常生活中,很多職業被貼上了特定標籤,也就是用一些特定詞彙概括某一職業的特徵,有的職業還會被貼上負面標籤。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0%的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59.1%的受訪者認為給某個職業貼負面標籤會增加外界對該職業的不信任感。減少職業標籤化現象,67.5%受訪者建議從業者提高職業素養。今年31歲的莊雅婷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做行政工作,她的丈夫是程式設計師。
  • 大學生不會寫論文:近九成受訪者認為應設論文課
    「我們這類學科本身就很難在本科階段寫出有創見性的論文,很多都是靠查閱相關文獻,寫出自己的課程論文。行文思路和參考文獻可能會借鑑其他論文。但是我聽說有學生找人代寫論文,統計學院還存在論文數據造假的情況」。  調查中,76.4%的受訪者稱周圍存在抄襲課程論文的情況,11.5%的受訪者表示周圍不存在,12.1%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
  • 「偽科技」產品騙局:八成受訪者身邊有人遭遇過
    一些不法商家藉助「高科技」標籤,吹噓產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費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3%的受訪者感覺現在「偽科技」產品多,86.3%的受訪者稱身邊有人被「偽科技」產品忽悠過。避免人們陷入「偽科技」產品騙局,65.0%的受訪者建議推進科普工作,提高國民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