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凝媽
很多單位復工,爸爸媽媽們帶孩子成了難題。看到一個朋友說,前段時間一直在老家,單位復工以後必須要回到工作地點,但是不敢帶2歲的孩子一起回家。因為要坐高鐵,在路上怕傳染病毒。回到家以後,父母每天上班,接觸很多人,回家後萬一做不好消毒工作,也怕孩子被感染。從安全角度考慮,還是決定把孩子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但是又擔心孩子的心理受到不良影響,有些糾結。
這種滋味肯定不好受,我家二寶也是兩歲,已經一個多月沒見面了,每天很想他,閒下來的時候都想大哭一場,但是又不敢把他接回家。初三的時候,二寶去了爺爺奶奶家,初四小區開始封閉,外面的形勢很不樂觀。我們擔心在路上來回走,會有危險,所以決定還是讓二寶安安穩穩地呆在那裡,說不定14天就好了。
到了正月十六,大寶又開始上課,家裡需要安靜的環境,二寶又愛吵鬧、愛活動,擔心影響大寶的學習,所以就想忍到3月份,大寶開學了就把二寶接回來。可是現在開學又遙遙無期,二寶寶還要繼續留在爺爺奶奶家。眼看3個14天過去了,真的不知道哪天才能和二寶見面。
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自己難免會擔心和掛念,但是這又是徒勞的,想清楚一些容易帶來的問題,找到一些解決方案,才是當務之急。
孩子由爺爺奶奶帶,我們會擔心什麼
現在網上對爺爺奶奶帶孩子有諸多討論,更多的文章是對爺爺奶奶帶孩子的聲討,受此影響,很多家長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都有些發怵,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擔心爺爺奶奶溺愛孩子都說隔輩親,爺爺奶奶跟孩子確實特別親,也容易溺愛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立刻滿足孩子,不捨得孩子哭。孩子喜歡打人,爺爺奶奶認為孩子長本領了,不去糾正而是笑著嬌嗔孩子。特別聽孩子的指揮,孩子讓他們向東走,他們絕對不會向西走。一味地寵溺縱容,不及時管教,確實對一些孩子有不良影響。
有個叫小花的小男孩,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去,因為他動不動打人,還會打自己,只要自己的意願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爸爸媽媽無奈之下求助了育兒師,表示爺爺奶奶對其過度溺愛了。
擔心爺爺奶奶把孩子打扮成「土孩子」爺爺奶奶的審美觀念和年輕人自然不同,爸爸媽媽喜歡把孩子打扮成小公主、小王子,把提升形象放在首位。爺爺奶奶大多以實用為主,只要孩子穿得暖和、穿得舒服,不生病就好了,漂亮好看又不當飯吃。所以,很多爺爺奶奶帶孩子的穿衣風格,就像爸爸媽媽小時候的樣子,沒有與時俱進。
經常看到網上發的媽媽帶的孩子和奶奶帶的孩子穿衣打扮的區別,差距還是很大的,引來歡笑的同時,也讓人有些。但是現在宅在家中,孩子的穿戴可以非常家居,只要寬鬆舒適就好了,並不是大問題。
擔心爺爺奶奶不注意孩子飲食爺爺奶奶以前忍受過吃不不好飯、吃不飽飯的苦,所以在飲食上不能虧待孩子,但是往往不注意搭配,給孩子營養過度。爺爺奶奶認為吃肉營養價值高,會一個勁地給孩子吃肉,做一頓飯,自己不捨得吃,也要一個勁地勸孩子多吃。在蔬菜水果的供應上,則不是特別上心。這很可能就把孩子養成一個愛挑食的小胖子。
爺爺奶奶看到孩子不吃飯,於心不忍,怕孩子餓壞了影響發育,就想方設法地給孩子餵飯。孩子跑到哪裡,飯碗就追到哪裡,這種情況非常常見。還看到一個朋友的求助,老人用手機哄著孩子吃飯,讓孩子養成了看手機吃飯的習慣。
擔心爺爺奶奶不會教育孩子很多爺爺奶奶都沒有高等學歷,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像年輕人那樣知識豐富,可能還不會普通話,給孩子讀書不夠流暢,更別說是有感情的朗讀。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在知識增長上面就會有所欠缺。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爺爺奶奶都不會教育孩子。《挑戰不可能》上的5歲王恆屹,熟背「300多首唐詩、100多首宋詞、識字量3000+」,被撒貝寧稱為「行走的中華小詩庫」。從一歲半開始就由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是大專學歷,奶奶每天堅持給孩子讀一首詩,上幼兒園以後,養成背一首詩出門的習慣。最終成就了厲害的孩子。
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的心理會有影響嗎
2歲的孩子正是大腦發育和心理水平迅速發展的時期,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3歲前一定要讓父母帶,有助於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短暫分離,也不是說孩子的心理就一定會受到不良影響。《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不是家庭結構而是家庭功能,即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了適應。要想孩子發展得好,還是要注重撫養質量問題。
安全感2歲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如果更換環境,孩子會感到不適應而出現恐懼。就像我們到外地旅行或者到親戚朋友家住一晚,晚上就可能睡不著覺。
但是如果爺爺奶奶平時就帶孩子,孩子和爺爺奶奶關係親密,已經建立起安全感,孩子就不會在情感上有很大的缺失。如果爺爺奶奶家也是孩子常去或者常住的地方,孩子也不會因為環境的轉換而局促不安。
依戀關係看到過2-3歲是依戀關係建立的關鍵期這樣的說法,當時也為此而焦慮過,後來看了鮑爾比的內部工作模式概念,又結合孩子們的表現,發現並非是如此嚴重,有些理論總是會讓家長感到恐怖。
鮑爾比認為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內部工作模式變得穩定,但是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依戀是一個終生的現象,並不僅僅局限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內部工作模式不斷發展,孩子逐漸能夠容忍和父母的長時間分離,他們會慢慢考慮別人的意圖,會變得更平衡、更靈活。
從二寶的表現來看,他並沒有因為離開媽媽而悲傷,只要吃飽喝足睡好覺玩好,一整天都是快樂無憂。也會用一個電話,假裝給媽媽打電話,告訴媽媽他的新變化,還自我安慰說「媽媽陪哥哥上課,寶寶在這很聽話!」每次給他電話的時候,他同樣表現得很開心,沒有那種「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的表現。
大寶從1歲回老家,我們會一兩個月回家看他一次。大寶3歲回來上學,也迅速跟媽媽建立了親密關係,現在青春期親子關係是正常的。
短暫的分離是為了更好的相聚,在特殊情況下,唯有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有過多的擔憂。
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和父母短暫分離,我們應該怎麼做
孩子由爺爺奶奶帶,我們也不能撒手不管,畢竟還會存在一些小問題,我們也非常想念孩子,也不能斷了聯繫。為了孩子更好,也為了自己心安,我們不妨做一些改善性的工作。
和爺爺奶奶定好規則爺爺奶奶會寵溺孩子,會不注意孩子的飲食,但是這些都是可以改善的。相信爺爺奶奶都是通情達理的人,都希望孩子將來更好的成長,只是在一些方式上和我們出入。
我們和爺爺奶奶定好規則,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比如打人、罵人、亂扔東西,一定要及時制止,不能嬌慣縱容。孩子扔了東西,要讓他自己收拾起來。孩子玩玩具後,讓他自己整理好,放回原處。不能事事聽孩子指揮,要有原則的接受,孩子還是應該尊重老人的。
給孩子做好一日三餐,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控制孩子的飲食,每次吃固定量,不能好吃的就多吃點,不好吃的就不吃或者少吃。孩子不吃飯不要追著餵、哄著喂,餓一頓兩頓也不會餓壞,讓孩子養成自主進食的習慣才是正確的。2歲的孩子自己就可以吃飯,而且願意獨立自主,過多的幹擾反而會讓孩子行為退化。
給孩子準備一些玩具和圖書爺爺奶奶雖然有些識字不多,但是他們以前是靠聲音傳播知識的,積累了很多民族文化,民間諺語俗語、三字經、唐詩、還有一些紅歌,他們可是張口就來的,讓爺爺奶奶教孩子這些也同樣可以豐富知識、提高認知。
孩子看的書多是繪本,不看文字只看圖,爺爺奶奶如果不看文字,看圖也能給孩子講個十之八九。讀書不僅僅是讀文字,和孩子互動玩起來都是很理想的狀態。
孩子都喜歡玩玩具,玩具也不需要太多,一套積木、幾個小汽車孩子就能玩好久。生活中其實並不缺少玩具。家裡不怕摔的鍋碗瓢盆、廢舊紙箱,都是很好的玩具。孩子只要開動腦筋玩,在認知上就不會有缺失。
每天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孩子是喜歡遺忘的,如果他在爺爺奶奶那裡過得很舒坦,他很快就會把父母忘掉,為了在重逢的時候,能讓孩子和我們更親近,我們要做到每天和孩子聯繫一下。喊一聲孩子的名字,問問孩子在做什麼,讓孩子把做的事情講給我們聽,我們在電話的這頭給予鼓勵,孩子會發現父母其實離自己並不遠。
二寶經常問「媽媽從哪裡發出來的聲音?」感覺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看不到卻能聽到,也是對孩子很大的安慰。如果能和孩子視頻,將會更直觀,孩子更能深切感受到父母的存在。
結語
孩子由父母親自帶,自然是最好的,但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這個條件,當前的情況又非常特殊,不得不面臨和孩子短暫的分離,我們也不要過於焦慮,和老人做好溝通,做一些準備工作,每天跟孩子打一個電話,孩子的心理就不會受到影響。相信一切都會好!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