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AF9 YEATS結構域關聯組蛋白乙醯化至DOT1L介導的組蛋白H3第79位賴氨酸甲基化)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揭開了組蛋白乙醯化轉錄調控研究新篇章。

  真核生物基因組DNA 是以染色質形式存在的。染色質凝聚、鬆弛結構的形成,以及開放、閉合等狀態的轉換提供了一種超越DNA 序列本身的調控機制,即表觀遺傳調控。表觀遺傳調控具體機制涉及組蛋白修飾、組蛋白變體、DNA 甲基化、非編碼RNA,及染色質重塑等。其中組蛋白翻譯後修飾,被認為構成一類超越基因序列的「組蛋白密碼」,控制著遺傳信息的組織層次及其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組蛋白賴氨酸乙醯化是研究最早的一類組蛋白修飾。表觀遺傳學的興起就是源於1996年組蛋白乙醯化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轉錄調控功能的發現。組蛋白乙醯化與基因活化關係密切,其中一個重要工作模型就是乙醯化組蛋白可以被特定閱讀器結構域所識別,從而招募染色質調控因子到特定區域,協同完成基因表達調控。比較為人熟知的賴氨酸乙醯化閱讀器是溴域(Bromodomain),目前數個溴域靶向的一類新藥已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發表在《細胞》上的論文首次證明YEATS結構域是一類新型組蛋白乙醯化修飾「閱讀器」。通過晶體結構解析,李海濤研究組在2.3埃解析度水平闡釋了AF9蛋白YEATS結構域特異識別組蛋白H3賴氨酸9位乙醯化(H3K9ac)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AF9 YEATS具有免疫球蛋白家族八鏈β三明治骨架,與由四股α螺旋構成的溴域截然不同,代表了一種全新摺疊類型的組蛋白閱讀器;AF9 YEATS對乙醯化賴氨酸的特異識別由一種絲氨酸內襯的三明治芳香籠口袋實現,該口袋尺寸剛好適合扁平的乙醯化賴氨酸插入,並介由拉力氫鍵、碳氫-π等相互作用強化,實現對乙醯化修飾類型的特異性識別;組蛋白乙醯化位點特異性由YEATS對H3K9ac的周邊序列的識別所決定;構成乙醯化識別口袋的關鍵殘基在不同YEATS結構域中高度保守,而參與周邊序列識別的殘基差異較大,提示乙醯化賴氨酸識別是YEATS結構域的一個共同功能,而不同YEATS能夠識別不同乙醯化位點,對應於不同的基因表達調控功能。

AF9 YEATS結構域(綠色)識別H3K9乙醯化多肽(黃色)的複合物結構及AF9-DOT1L互作促進基因轉錄調控示意圖。

  AF9蛋白是一類重要的轉錄調控因子,可以分別與組蛋白H3K79甲基化轉移酶DOT1L和超級延伸複合物(SEC)形成複合物,在轉錄起始-延伸轉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調控作用。同時,臨床遺傳學研究表明AF9基因和MLL基因的融合(MLL-AF9)作為最常見的MLL重排類型,是導致人類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以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等疾病的驅動性因素。進一步的細胞生物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發現,人AF9與H3K9ac修飾在全基因組水平有強烈的共定位,並且調控了包括MYC、BMP2、HOXA基因簇在內的細胞增殖分化基因的表達;此外,本研究首次表明AF9通過識別組蛋白H3K9乙醯化修飾,招募DOTL1到特定染色質區段,促進了組蛋白H3K79甲基化的共沉積和基因活化,揭示出一種新型組蛋白修飾交叉會話機制,體現了真核生物表觀遺傳調控的複雜和精密性。

  目前自然界中鑑定出的含有YEATS結構域的蛋白已達數百個,遍布於70多個不同物種,從酵母到人類都保守存在。因此,本工作是繼1999年把溴域定義為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後,組蛋白乙醯化識別調控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開啟了組蛋白乙醯化轉錄調控研究新方向。含有YEATS結構域的蛋白因子,如AF9、ENL、GAS41等,不僅與轉錄調控密切相關,它們的調控異常通常會導致白血病、癌症等人類疾病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YEATS與溴域擁有類似的乙醯化賴氨酸識別功能,目前針對溴域乙醯化識別口袋的抑制劑(+)-JQ1對YEATS毫無效果,體現了YEATS乙醯化識別口袋的獨特性。因此,本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組蛋白乙醯化調控和人類疾病與健康的關係,也為後續YEATS結構域靶向的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了基礎。

  本論文是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實驗室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石曉冰實驗室的通力合作研究成果。李海濤實驗室博士後李元元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聞宏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實驗室研究助理任永峰和醫學院2010級博士研究生王海波參與了該項工作。李海濤博士於2010年1月加入清華大學醫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結構機理。目前已在包括《自然》、《細胞》在內的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綜述或圖書章節34篇,其中一作或通訊作者18篇,迄今被同行引用3100多次。本成果是繼今年年初在《自然》和《基因與發育》發文探討組蛋白甲基化識別密碼後,李海濤研究團隊在表觀遺傳學領域的又一重要學術貢獻。本工作得到科技部973計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清華大學221人才計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資助。儀器設備使用得到「鳳凰工程」蛋白質基礎設施(清華)支持。衍射數據收集得到上海同步輻射光源BL17U1線站的大力支持與協助。

相關焦點

  • 清華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和《基因與發育》連續發文
    清華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和《基因與發育》連續發文破譯「組蛋白密碼」識別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3月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課題組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  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不僅依賴於特定的DNA 序列元件,而且還受到特定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的精密調節。目前鑑定出的組蛋白修飾化學類型已超過25種,包括甲基化,醯基化,磷酸化等。這些組蛋白修飾及其組合被認為構成一組廣義上的「組蛋白密碼」,是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機制之一。此外,各種組蛋白(H1,H2A, H2B,H3和H4)還普遍存在不同的序列變體。
  • . | 核小體組蛋白的化學乙醯化
    Kawashima,和KenzoYamatsugu教授,其中Kanai課題組的研究方向是有機合成及金屬催化劑的開發, Kawashima 和Yamatsugu的課題組主要研究通過化學手段合成翻譯後修飾。這篇文章中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乙醯化供體可以將化學乙醯化的效率提高到近乎完全。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走進組蛋白乙醯化,解析轉錄因子與DNA轉錄的關係
    啟動子II區的高度乙醯化,組蛋白H3k9的高度乙醯化顯著增加了Egr1與GDNF啟動子區的結合,以及RNA聚合酶II募集到GDNF啟動子區,從而促進GDNF在膠質瘤細胞中的高轉錄。乙醯化:指將乙醯基轉移到胺基酸側鏈基因上的過程,最常見的是組蛋白乙醯化。如圖Fig1為細胞中DNA與組蛋白存在的形態圖。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導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
  • 趙英明課題組揭示新型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並鑑定出63個組蛋白修飾位點
    比如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泛素化和糖基化等翻譯後修飾是真核細胞生物調節蛋白質發揮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方式,對發育、代謝、疾病等眾多生理過程均起到關鍵的調控作用。過去十年來, 50%以上的重磅抗癌藥物(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作用靶點是磷酸化調節酶。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因其會影響基因的轉錄,是表觀遺傳調控的核心部分,對於許多生物過程和疾病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高分辨質譜分析技術和生化實驗手段的綜合運用,除了傳統上的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陸續發現近十幾種新型組蛋白修飾類型,大大拓展了對組蛋白表觀遺傳的認識。,這些組蛋白上的各種修飾在多個位點上相互交織影響,形成了複雜的組蛋白修飾調控網絡,發揮了遠遠超過辯論所涉及內容的表觀遺傳調控新機制。(圖1)。
  • 清華李蓬課題組發文揭示脂滴介導的細胞器協作調控脂肪細胞能量...
    清華李蓬課題組發文揭示脂滴介導的細胞器協作調控脂肪細胞能量代謝的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20日電 7月9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蓬課題組在《糖尿病》(Diabete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脂滴、過氧化物酶體和線粒體通過CIDE-ATGL-PPARα通路協同作用調控脂肪細胞能量代謝》(Coordination
  •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22日電 1月17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立功課題組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3型有機陽離子轉運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脂肪細胞兒茶酚胺類物質運載途徑並介導白色脂肪棕色化過程
  • :啟動細胞自噬的FoxO1蛋白
    最近,國際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細胞生物》(Nature Cell Biology)上刊登了北京大學醫學部朱衛國教授課題組的重大研究進展:腫瘤抑制因子FoxO1是誘導細胞自噬的關鍵蛋白,其抗癌作用與其誘導自噬功能密切相關。
  • 清華生命學院李雪明研究組發文揭示細菌II型分泌系定位蛋白-分泌...
    清華生命學院李雪明研究組發文揭示細菌II型分泌系定位蛋白-分泌通道蛋白複合物組裝機制清華新聞網4月11日電 4月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題為《腸毒性大腸桿菌中二型分泌系統定位蛋白與分泌通道蛋白複合體組裝機制的結構觀察
  • ——酒精代謝後成為大腦中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
    之前研究表明酒精對大腦的表觀遺傳調控主要通過細胞信號通路以及對組蛋白修飾酶的活性和表達量等間接的方式,而在本文中作者發現酒精代謝能直接促進大腦中組蛋白的乙醯化,進而調控大腦中的基因表達。      作者首先利用穩定同位素標記的質譜技術研究了腹腔注射ethanol-d6後,大腦中組蛋白上乙醯化修飾在質譜的同位素位移,結果發現海馬體中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來源於酒精的乙醯官能團。
  • 組蛋白高度乙醯化可打亂核心基因調控結構
    組蛋白高度乙醯化可打亂核心基因調控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 13:48:31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Javed Khan、Berkley E.
  • 基礎醫學院張宏權教授團隊非組蛋白新修飾研究成果在
    巴豆醯化(Crotonylation)是新近發現的一種存在於組蛋白賴氨酸上的醯基化修飾,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相較於組蛋白的乙醯化具有更強的轉錄激活功能。目前僅有乙醯轉移酶P300能夠催化組蛋白的巴豆醯化的報導,而且也只知道去乙醯化酶SIRT3能介導組蛋白的去巴豆醯化。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表合作論文揭示Gas41在胚胎幹細胞乾性維持中的作用
    自我更新(self-renewal)和多能幹性(pluripotent)是胚胎幹細胞的兩大功能特徵,在幹細胞分化過程中,Oct4、Sox2、Nanog等核心轉錄因子逐漸被發育譜系特異性基因所取代。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一過程涉及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其中組蛋白變體(histone variant)在基因表達、分化發育以及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技前沿】Genome Biology | 朱冰課題組揭示增強子的活性需要多...
    真核細胞的基因組DNA在細胞內緊緊纏繞組蛋白八聚體,以染色質的形式被壓縮存儲、保護和行使功能。染色質上不同區域的組成特徵和各類化學修飾則作為表觀遺傳標記,構成了解讀基因組序列、尋找功能元件的信標。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冰實驗室利用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分析了多種組蛋白修飾在基因組上的分布,最早將特定的組蛋白修飾與啟動子和增強子等重要的功能元件聯繫起來【2,3】。
  • 許超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 Research》發文揭示a-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及其在有絲分裂中的重要功能
    近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許超教授課題組,南方科技大學黃鴻達教授課題組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Marin Barisic教授課題組合作,解析了a-tubulin
  • 健康所樂衛東研究組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對神經前體分化的重要作用
    國際生物醫學重要學術期刊BMC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樂衛東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uppression of histone deacetylation promot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wards neural progenitor cells」,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修飾在人多能幹細胞向神經前體分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