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開了 Find心理 的第 8 次推送
打開抖音,搜索「沉迷遊戲」,隨便點擊一個高播放量視頻,點擊右下方的「評論」,畫風是這樣的——
齊刷刷的都是封禁遊戲的言論:
「強烈要求國家關閉網路遊戲!!!」
「你們這個遊戲,害人不淺啊!!!」
「都是你們的遊戲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前兩天,知乎上關於「封禁遊戲」的話題也上了熱搜榜第一,共收穫了952萬閱讀。
「沉迷遊戲」這個問題已經持續了十幾年,很多家長靠打罵都無法讓孩子脫離遊戲,甚至孩子越來越孤僻。
前些日子,福建泉州一個14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讓玩遊戲而發生爭吵,用剪刀刺傷母親後,打算跳樓自殺,所幸被消防人員救回。
其實,這就是沒有找對方法,直接簡單粗暴的打罵讓孩子產生抗拒,最終釀成了悲劇。
要想把孩子從遊戲裡拉出來,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
以前人們把沉迷遊戲叫做「網癮」,意思是和吸菸一樣,具有成癮性,一天不玩就會精神萎靡。但人們並不清楚原因是什麼,於是籠統地把遊戲定性為「洪水猛獸」。
現在,科學研究探明了這種上癮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1、即時反饋
遊戲作為一項廉價的娛樂,它的快樂是及時的、可見的,只要把手機捧在手裡,就可以讓自己哈哈大笑,簡直沒有一點難度,抖音快手也是同理;
而學習恰恰相反,要想得到學習的快樂,起碼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下一次考試中獲得成績的提升。
在此期間,孩子的收穫都是不確定的,沒人告訴他知識更多了還是更少了,反饋路徑過長,導致吸引力下降。
2、清晰的目標
據研究表明,很多沉迷遊戲的孩子,對於未來生活是很迷茫的,他們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高考是為了什麼,將來大學畢業後的出路又是什麼;
而遊戲就友好多了,它總會給出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比如戰勝敵人、收集物品、完成挑戰,完成一個之後還有源源不斷的目標出現,相當於一個職業規劃師時刻在身邊服務,因此能夠保持更高的專注度。
3、巨大的成就感
有許多簡單的小遊戲,比如掃雷、連連看會讓人上癮一般一盤又一盤玩下去。
因為它設置了恰到好處的困難讓你證明你有能力破解它。感受到這種力量,你就想一再體驗,這就是內在激勵。
內在激勵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自我能力的確認——這件事我喜歡,我做了,我克服了困難,我完成,我開心。
當然,學習也有這種內在激勵,比如解出了一道難題、第一次考了100分,這種成就感其實不亞於玩遊戲。
但很多時候,學習的難度都實在太高了。比如,今天小伊看了一道江蘇的高考壓軸題,看到下面這張圖是不是就有一種原生的厭惡。
所以說,很多人從家庭教育角度看孩子沉迷遊戲,分析總結了溺愛或者忽視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沉迷遊戲的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遊戲有吸引力,它設計出來就是為了讓人快樂的。
同樣,如果一個人發現了學習的及時反饋、目標和成就感,他也會達到「沉迷學習,無法自拔」的境界,只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如何讓孩子免受遊戲危害?
許多頭疼的家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法入手:
(1)轉移注意力
其實,沉迷遊戲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現實中已經沒有其他東西讓他更加快樂了。
這也就說明,孩子的娛樂實在太單調了,家長可以找一找孩子的興趣所在,幫助他通過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
第二步,找出原因後,進行情感遷移(轉移到父母)
父母找出,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後就可以開始下一步,進行情感遷移。
父母由一味指責轉變自己的態度,學會傾聽孩子的觀點,引導孩子說出對父母的看法,不用總是籠統的一句話去敷衍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理解到,父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這種好要孩子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父母也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改變,自己的努力。
在美國教育暢銷書《解碼青春期》中,有一組數據值得我們關注:兒童每天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大約在57分鐘,到了青春期,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卻只有20分鐘。
孩子長大了,我們不在需要像他小時候那樣照顧,不需要關心他是否吃飽穿暖,也不用擔心他磕磕碰碰,孩子也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我們不再謹小慎微。
書中科學調查研究顯示,這時候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而且不比幼年時期少,孩子對於父母的陪伴呵護,甚至有了更高的要求。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不再圍繞在父母身旁,但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他們力求長大,但依然是內心不成熟的孩子,只是對於父母的情感需求更趨向平等的指引。
在我教過的學生中,也不乏痴迷網絡的青春期學生,家長用不同的應對,幫助這些孩子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01.減少屏幕時間,加長交流時間
鵬鵬父母工作繁忙,回到家不是處理工作,就是用手機娛樂,與孩子的溝通很少。
初二的鵬鵬開始與網友交朋友,網絡的複雜多變也改變了鵬鵬,他開始問父母要錢,經常夜不歸宿在外上網。
父母也明白了自己的問題,開始適當的放下手頭的工作,真誠的與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日常,經過父母的陪伴,鵬鵬幾個月後戒掉網癮,學習成績扶搖直上。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就是在告訴孩子,疏解孤獨的正確方式——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而上網只是短暫的愉悅,事後卻更加空虛。
02.父母主動停網,創造氛圍
小智也曾是一名網癮少年,父母反覆叮囑,不停的嘮叨,無法改變孩子分毫,孩子還會反駁質問。
父母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先改變自己,回到家絕對不看手機,看到父母的改變,孩子也像是受到鼓舞,慢慢的對網絡不再依賴。
事後小智對父母說:「你們原來讓我少玩手機電腦,我覺得挺假的,你們在家也是這樣,覺得你們是雙重標準。」
父母主動和孩子一起戒網,營造一種家庭氛圍,孩子看到父母的決心和愛,也會充滿動力的堅持,這要比乾癟的說服教育有力。
03.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動
李維的父母對於孩子的網癮,除了高質量的陪伴,還經常抽時間一起和孩子出去遊玩,周末看話劇小品,假期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大到一起去野外郊遊,一起登山看日出,小到一起做一頓飯,一起做手工,他們一起感受萬物的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
李維明白了,這世界除了網絡,還有更多吸引他去關注的地方,也有他需要不斷的探索的空間,網絡對他的吸引力不再那麼大。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合作管制」,意思是父母與孩子的互幫互助中,雙方將會收穫更多的幸福快樂。
《解碼青春期》裡寫道:」積極的性格特徵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看護人的培養。有利的外部環境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看護人的創造。」
青春期是父母與孩子在一起度過的最後關鍵期,之後孩子的人生和父母將漸行漸遠,他們不在全身心依靠父母。
珍惜青春期的成長煩惱吧,這些都將成為你們日後的甜蜜回憶。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報導,未成年的孩子偷偷綁定父母的銀行卡,給遊戲充了好幾萬,結果遊戲公司不給退。
前段時間,遼寧省葫蘆島市的一個小女孩,還因為充錢被媽媽發現而跳了樓。
這樣看來,遊戲充錢確實有很大的風險,家長一定要做到合理監管,具體有以下三點措施:
(1)如果有條件,要儘早發放受家長監管的獨立的手機,過程中應有相應包含了「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協議,雙方籤字留存兩份。
這樣可以防止孩子接觸父母的手機密碼、支付密碼等隱私信息。
(2)儘早讓孩子建立自己的,受家長監管的,獨立的實名支付寶,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需要通過向家長申請來使用「屬於自己的儲蓄」。
(3)建立物質上的獎懲機制,要基於成績和表現,對包括不限於壓歲錢、零花錢等進行獎懲,讓孩子儘早建立金錢意識。
END
防止孩子沉迷遊戲,離不開家長的合理管控。
同時,我們自身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陪伴太少,讓他太孤單了;或者剝奪了他的一些愛好,讓他只能從遊戲中尋找快樂。
就像浙江省教育廳長所說:
吃雞,王者榮耀,英雄聯盟,劇本殺,轟趴,密室逃脫,你們玩過嗎?李現,王一博,肖戰,你知道他們是誰嗎?你不知道,你就引領不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