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少年刺傷母親後跳樓:家長做到這3點,孩子心甘情願放下遊戲

2020-11-08 Find心理

你打開了 Find心理 的第 8 次推送

打開抖音,搜索「沉迷遊戲」,隨便點擊一個高播放量視頻,點擊右下方的「評論」,畫風是這樣的——


齊刷刷的都是封禁遊戲的言論:


「強烈要求國家關閉網路遊戲!!!」


「你們這個遊戲,害人不淺啊!!!」


「都是你們的遊戲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前兩天,知乎上關於「封禁遊戲」的話題也上了熱搜榜第一,共收穫了952萬閱讀。



「沉迷遊戲」這個問題已經持續了十幾年,很多家長靠打罵都無法讓孩子脫離遊戲,甚至孩子越來越孤僻。


前些日子,福建泉州一個14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讓玩遊戲而發生爭吵,用剪刀刺傷母親後,打算跳樓自殺,所幸被消防人員救回。



其實,這就是沒有找對方法,直接簡單粗暴的打罵讓孩子產生抗拒,最終釀成了悲劇。


1、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

要想把孩子從遊戲裡拉出來,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


以前人們把沉迷遊戲叫做「網癮」,意思是和吸菸一樣,具有成癮性,一天不玩就會精神萎靡。但人們並不清楚原因是什麼,於是籠統地把遊戲定性為「洪水猛獸」。


現在,科學研究探明了這種上癮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1、即時反饋

遊戲作為一項廉價的娛樂,它的快樂是及時的、可見的,只要把手機捧在手裡,就可以讓自己哈哈大笑,簡直沒有一點難度,抖音快手也是同理;


而學習恰恰相反,要想得到學習的快樂,起碼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下一次考試中獲得成績的提升。


在此期間,孩子的收穫都是不確定的,沒人告訴他知識更多了還是更少了,反饋路徑過長,導致吸引力下降。


2、清晰的目標


據研究表明,很多沉迷遊戲的孩子,對於未來生活是很迷茫的,他們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高考是為了什麼,將來大學畢業後的出路又是什麼;


而遊戲就友好多了,它總會給出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比如戰勝敵人、收集物品、完成挑戰,完成一個之後還有源源不斷的目標出現,相當於一個職業規劃師時刻在身邊服務,因此能夠保持更高的專注度。


3、巨大的成就感


有許多簡單的小遊戲,比如掃雷、連連看會讓人上癮一般一盤又一盤玩下去。



因為它設置了恰到好處的困難讓你證明你有能力破解它。感受到這種力量,你就想一再體驗,這就是內在激勵。


內在激勵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自我能力的確認——這件事我喜歡,我做了,我克服了困難,我完成,我開心。


當然,學習也有這種內在激勵,比如解出了一道難題、第一次考了100分,這種成就感其實不亞於玩遊戲。


但很多時候,學習的難度都實在太高了。比如,今天小伊看了一道江蘇的高考壓軸題,看到下面這張圖是不是就有一種原生的厭惡。



所以說,很多人從家庭教育角度看孩子沉迷遊戲,分析總結了溺愛或者忽視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沉迷遊戲的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遊戲有吸引力,它設計出來就是為了讓人快樂的。


同樣,如果一個人發現了學習的及時反饋、目標和成就感,他也會達到「沉迷學習,無法自拔」的境界,只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2、如何讓孩子免受遊戲危害?

如何讓孩子免受遊戲危害?


許多頭疼的家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法入手:


(1)轉移注意力


其實,沉迷遊戲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現實中已經沒有其他東西讓他更加快樂了。


這也就說明,孩子的娛樂實在太單調了,家長可以找一找孩子的興趣所在,幫助他通過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


第二步,找出原因後,進行情感遷移(轉移到父母)


父母找出,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後就可以開始下一步,進行情感遷移。


父母由一味指責轉變自己的態度,學會傾聽孩子的觀點,引導孩子說出對父母的看法,不用總是籠統的一句話去敷衍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理解到,父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這種好要孩子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父母也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改變,自己的努力。

在美國教育暢銷書《解碼青春期》中,有一組數據值得我們關注:兒童每天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大約在57分鐘,到了青春期,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卻只有20分鐘。

孩子長大了,我們不在需要像他小時候那樣照顧,不需要關心他是否吃飽穿暖,也不用擔心他磕磕碰碰,孩子也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我們不再謹小慎微。


書中科學調查研究顯示,這時候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而且不比幼年時期少,孩子對於父母的陪伴呵護,甚至有了更高的要求。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不再圍繞在父母身旁,但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他們力求長大,但依然是內心不成熟的孩子,只是對於父母的情感需求更趨向平等的指引。

3、高質量的陪伴

在我教過的學生中,也不乏痴迷網絡的青春期學生,家長用不同的應對,幫助這些孩子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01.減少屏幕時間,加長交流時間

鵬鵬父母工作繁忙,回到家不是處理工作,就是用手機娛樂,與孩子的溝通很少。


初二的鵬鵬開始與網友交朋友,網絡的複雜多變也改變了鵬鵬,他開始問父母要錢,經常夜不歸宿在外上網。


父母也明白了自己的問題,開始適當的放下手頭的工作,真誠的與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日常,經過父母的陪伴,鵬鵬幾個月後戒掉網癮,學習成績扶搖直上。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就是在告訴孩子,疏解孤獨的正確方式——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而上網只是短暫的愉悅,事後卻更加空虛。


02.父母主動停網,創造氛圍

小智也曾是一名網癮少年,父母反覆叮囑,不停的嘮叨,無法改變孩子分毫,孩子還會反駁質問。


父母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先改變自己,回到家絕對不看手機,看到父母的改變,孩子也像是受到鼓舞,慢慢的對網絡不再依賴。


事後小智對父母說:「你們原來讓我少玩手機電腦,我覺得挺假的,你們在家也是這樣,覺得你們是雙重標準。」

父母主動和孩子一起戒網,營造一種家庭氛圍,孩子看到父母的決心和愛,也會充滿動力的堅持,這要比乾癟的說服教育有力。


03.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動

李維的父母對於孩子的網癮,除了高質量的陪伴,還經常抽時間一起和孩子出去遊玩,周末看話劇小品,假期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大到一起去野外郊遊,一起登山看日出,小到一起做一頓飯,一起做手工,他們一起感受萬物的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


李維明白了,這世界除了網絡,還有更多吸引他去關注的地方,也有他需要不斷的探索的空間,網絡對他的吸引力不再那麼大。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合作管制」,意思是父母與孩子的互幫互助中,雙方將會收穫更多的幸福快樂。


《解碼青春期》裡寫道:」積極的性格特徵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看護人的培養。有利的外部環境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看護人的創造。」


青春期是父母與孩子在一起度過的最後關鍵期,之後孩子的人生和父母將漸行漸遠,他們不在全身心依靠父母。

珍惜青春期的成長煩惱吧,這些都將成為你們日後的甜蜜回憶。


4、規劃孩子的個人帳戶,保護財產安全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報導,未成年的孩子偷偷綁定父母的銀行卡,給遊戲充了好幾萬,結果遊戲公司不給退。


前段時間,遼寧省葫蘆島市的一個小女孩,還因為充錢被媽媽發現而跳了樓。


這樣看來,遊戲充錢確實有很大的風險,家長一定要做到合理監管,具體有以下三點措施:


(1)如果有條件,要儘早發放受家長監管的獨立的手機,過程中應有相應包含了「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協議,雙方籤字留存兩份。


這樣可以防止孩子接觸父母的手機密碼、支付密碼等隱私信息。


(2)儘早讓孩子建立自己的,受家長監管的,獨立的實名支付寶,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需要通過向家長申請來使用「屬於自己的儲蓄」。


(3)建立物質上的獎懲機制,要基於成績和表現,對包括不限於壓歲錢、零花錢等進行獎懲,讓孩子儘早建立金錢意識。


END

防止孩子沉迷遊戲,離不開家長的合理管控。

同時,我們自身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陪伴太少,讓他太孤單了;或者剝奪了他的一些愛好,讓他只能從遊戲中尋找快樂。


就像浙江省教育廳長所說:

吃雞,王者榮耀,英雄聯盟,劇本殺,轟趴,密室逃脫,你們玩過嗎?李現,王一博,肖戰,你知道他們是誰嗎?你不知道,你就引領不了他們!

相關焦點

  • 17歲少年痴迷網遊九陰真經無法自拔跳樓身亡
    昨天,通海縣公安局介紹,沈亮因痴迷網路遊戲——九陰真經,無法自拔,於5月18日凌晨從五樓的家中跳樓。通海縣人民醫院120急救醫生趕到現場查看時,沈亮已經死亡。  沈亮家住在美麗的通海秀山街道,今年剛好17歲。2011年從技術學校畢業後,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閒居在家,生活來源靠離婚多年的母親一人負擔。
  • 《王者榮耀》出新規:限制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網癮少年有救了?
    01- 為保護未成年人,《王者榮耀》出新規5月15日,目前最吸金的手遊《王者榮耀》推出了新的使用規則,其中包括對未成年人使用時限和遊戲消費的限制:● 未成年人用戶在每天晚上10點至次日上午8點間禁止玩該遊戲,每天限玩1.5小時,法定節假日期間每天只能玩3個小時。
  • 孩子玩手機上癮?家長學會這3招,不用打罵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
    布魯諾曾說,「一味地諷刺、貶斥,只會導致孩子的對抗。」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孩子都會對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情有獨鍾,尤其是越出越新奇的手機。孩子玩手機上癮?家長學會這3招,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放下手機。其實,這是都因為孩子的自制力不強。對於好奇的孩子而言,生活中各種五彩斑斕的事物都容易讓孩子沉迷於此。同時,隨著電子產品的快速更新換代,手機不再是只能打電話的工具,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看電影;玩遊戲等等。各種好玩的功能充斥著孩子的眼球,因此,孩子就會更容易對手機難以自拔。
  • 「孩子沉迷手機、網癮也不敢打,就怕一言不合去跳樓」
    「關鍵是,現在孩子沉迷手機、網癮也不敢打,就怕一言不合去跳樓!」孩子犯再大的錯,做家長的都要三思而後行——打重了,怕孩子想不通跳樓;罵重了,怕孩子患上抑鬱症。 01.網癮少年的背後 藏著內心的孤獨事實上,玩手機也好、上網也罷,孩子只是想通過網絡世界,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 拿什麼拯救你,網癮孩子
    □河南日報記者湯傳稷網癮少年讓家長苦惱9月11日,正是學生在校正常學習時間。來自方城縣的14歲少年文文(化名),因為治療網癮,只能在鄭大一附院精神醫學科接受治療。談起文文的病情,文文的媽媽痛心不已:「孩子有點內向,以前常玩手機,我們沒在意。今年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我們只有把手機給他。
  • 防止孩子遊戲成癮,家長要先放下手機
    龍騰南陽訊暑假期間,學生脫離了學校和老師的管束,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其中一部分學生便整天捧著手機,津津有味地玩遊戲。不少學生為了玩遊戲,熬夜到凌晨兩三點,更有甚者通宵達旦,不眠不休。廢寢忘食,父母制止不奏效近來,呂女士的手機經常欠費停機,100元話費竟然用不到一個星期。
  • 孩子手機成癮?家長不用打罵,學會3招,讓他心甘情願放下手機
    我們經常在遊戲中匹配到小學生,有的孩子玩的比大人還厲害,有的孩子會習慣用一些粗魯的網絡用語,很明顯是經常性的上網,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想想我們上學時,和小夥們玩玩遊戲,捉迷藏、丟沙包、跳橡皮筋基本都是這一類活動。
  • 中國式網癮戰爭,家長老師同學眼中的的「毒瘤」——網癮少年
    從那時候開始,網絡上開始出現了大批的名詞標籤毒瘤,網網癮少年等等等等。從那時候開始,中國開始興起的另一項行業叫做戒網癮行業和心理諮詢行業,特別是針對網路遊戲這一塊的。他們名義上是說用心理幹擾的方法來治療,但實際上呢並不是,而且是用暴力,對的就是暴力。那時候有起一段話,叫做暴力救治不了網癮,但能徹底毀了孩子。這句話我覺得說的並沒有錯,而且非常對。你用暴力能幫孩子治療網癮嗎?
  • 又一所「戒網癮」學校被曝光,戒網癮需要依靠暴力嗎?
    經警方初查,8月3日,該學校在與孩子的父母親籤訂協議後,強行將孩子帶至廬江合肥正能量教育學校白山教學點,但孩子不願意服從管理,於是當晚十點多,學校安排教官把孩子關進禁閉房,並將他的雙手拷在禁閉房的窗戶柵欄上,組織人員輪流看守,兩天後,也就是8月5日的下午5點,看守教官發現孩子口吐白沫,送到醫院之後不治身亡。
  • 被電棍擊垮,被父母逼瘋 |「網癮」改變了多少家庭的命運
    隨著第一批網癮少年/少女走出戒網所後,在博客、貼吧等社交平臺,開始出現以當事人的視角來描繪在楊永信戒網所裡的痛苦經歷。楊教授牢牢抓住了父母的痛點。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多數孩子都喜歡玩手機或者網路遊戲,而許多父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認為這些會讓孩子「變壞」,於是他們嘗試了無數種方法,讓孩子變得聽話、愛學習,卻統統失敗。
  • 「電競勸退」興起背後,是「網癮少年」家長的無奈與押注
    「如果你是家長的話,你會花幾萬元將沉迷於遊戲的孩子送到培訓機構天天玩遊戲嗎?」張瓊告訴懂懂筆記,除了極少數開明的家長願意遵循孩子意願,將其送到電競學校學習電競知識和技能外,大部分家長想戒斷孩子的網癮都來不及,更不可能掏錢讓其學習電競。因此,這也導致一部分電競培訓機構招生困難、生源短缺,甚至是陷入了經營困境。
  • 那些優秀的孩子,家長做到了這3點
    讀初中之前,孩子是否優秀,與老師有一定關係,但關係更大的還是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脫穎而出,家長起碼要做到以下3點。 01 優秀的孩子,大多是父母親手帶大的。 許多父母,迫於生活的壓力,將兒女甩給了爺爺奶奶帶。
  • 父母做到這3點,就能和孩子輕鬆做朋友
    ,跳樓身亡,而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在學校打牌被老師請了家長。男孩的母親到了學校大庭廣眾之下先是打了男孩兩個耳光,緊接著對著男孩又掐脖子又推搡。男孩在母親離開後,在學校走廊靜立幾分鐘後,從欄杆處跳了下去。網友評論一邊倒的批評孩子太脆弱,不過是父母批評幾句揍了兩下就跳樓。
  • 家長們你們可曾知道,陪同並不是陪伴,真實案例:14歲網癮少年
    我在我們心理諮詢室內拿到了最新的一份案例,主角是一名14歲的「網癮」少年。遵循信息保密原則,我稱呼他為元元,發文之前也已徵得當事人同意。元元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在家學習了三個月,手機平板都成為了學習的必備用品,孩子每天都關在家中,經常性地把自己的房間門反鎖,元元的父母並不知道孩子是在學習還是玩遊戲。
  • 少年跳樓,引發的三點反思
    前有17歲的少年,在上海盧浦大橋因母親責備跳橋,後有14歲的少年,在中學校園因母親羞辱跳樓。90%以上的家庭,為孩子付出最多的人是母親,對孩子期待最高的也是母親。高支持、高付出、高期待,這是人之常情。孩子出事,最悲傷難抑的還是母親,那個她願意傾命相託的孩子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與其事後譴責,不如事前囑託。
  • 「打通小康生活最後一公裡」系列報導④ 拿什麼拯救你,網癮孩子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網癮少年讓家長苦惱9月11日,正是學生在校正常學習時間。來自方城縣的14歲少年文文(化名),因為治療網癮,只能在鄭大一附院精神醫學科接受治療。談起文文的病情,文文的媽媽痛心不已:「孩子有點內向,以前常玩手機,我們沒在意。今年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我們只有把手機給他。
  • 孩子有網癮=廢了?逆向思維告訴你,如何戒除網癮
    冷淡期:對遊戲漸漸失去興趣,玩得越來越少。當然,這是針對大部分人而言,這三個時期簡單來說就是相當於一個從接觸到膩味的過程,那麼,到底要多久才會膩味?這可能也是很多人都關注的問題,根據調查顯示,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網癮青年在上大學後,會漸漸對遊戲失去興趣,這也就是所謂的冷淡期。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網癮青年會在進入社會後慢慢戒掉網癮。
  • 14歲的少年被母親打耳光,母親轉身後,少年一怒之下跳樓身亡
    在被母親打罵的原地跳樓了,最終因搶救無效死亡。據悉,這名14歲的男孩張某是因為和兩名同學在教室裡玩撲克牌,所以被班主任請了家長到學校溝通。在網上流傳的視頻中很明顯的看到,男孩站在靠牆的走廊上,母親一上來就抬起手給了孩子一耳光,並推銷這男孩,還盯著孩子不停的責罵
  • 好心情私人醫生服務:助力網癮少年脫離網癮,重獲新生
    現代社會,網絡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網絡。尤其是2020年,對於廣大學子而言,今年的學習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所有學生都被迫宅在家,從此網課每天不離身。既然要上網課,那家長就得給孩子配備平板、電腦、手機,看似是為了學習,時間久了很多家長卻發現,這電子產品配備齊全之後,孩子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上網、打遊戲,甚至形成網癮。
  • 彩色屏幕前演繹黑白人生 遊戲成癮究竟是什麼?
    這是《法制日報》記者於1月8日在網癮戒除中心——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看到的一幕。這樣活躍的氛圍,很難讓人將他們與印象中陰鬱、孤僻的「網癮少年」對號入座。而事實上,因為網癮,他們與現實生活脫軌,休學、留級、失業,是他們來到基地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