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開幕式現場。 王剛 攝
中新網杭州1月14日電(記者 方堃 見習記者 李典)「某種程度上講,教育在失去鄉村,鄉村也在失去教育。」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期間,浙江省人大代表、春暉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李培明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的社會治理中,城鄉教育公平問題儼然成為一道不可忽視的發展難題。
在舟山市嵊泗縣,受海島山區地域等因素影響,遇到了教師引不進、培育難、留不住的問題。嵊泗縣2015年至2019年計劃招聘98人,最後籤訂聘用合同僅79人。很多教師寧願放棄檔案和編制,毅然選擇往大城市發展。
「城鄉教育失衡是一道關乎社會經濟發展的宏大命題。」李培明坦言,如今社會城鄉教育失衡的重要原因在於城市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剝奪了鄉村的資源,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城鄉之間進行良性互動。
圖為舟山代表團。 李典 攝
如何才能探得城鄉良性互動之脈,實現教育公平?代表們紛紛建議,呼籲教育政策應給予鄉村一定程度上的傾斜,以教育信息化為抓手緩解城鄉教育失衡這一現象。
浙江省人大代表、舟山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楊永明指出,信息化手段或為未來均衡城鄉教育差異的重要舉措。
2018年,浙江省教育廳發布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到,浙江通過建成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省、市、縣(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在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層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教育信息化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如精品課程、課件數位化,再利用網絡,使鄉鎮農村學校也可利用優質資源。」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圖書館數字資源部主任胡海榮告訴記者,如今,浙江省圖書館所有的數字資源對浙江全省持證讀者開放,亦能滿足遠距離地區人們的學習需求。
除了數位化的文本資源,在教育聯動上,浙江也於2019年在義務教育階段採用「網際網路+」方式,組成城鄉教育共同體,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這一模式被浙江省人大代表、寧波市效實中學校長裘建浩稱之為「目前最好的解決教育失衡的途徑之一」。在他看來,基於教育信息化這一有益手段,突破城鄉教育失衡發展桎梏,實現教育公平將是「未來可期」。
但針對目前存在的城鄉生源基礎參差不齊、缺乏教學互動等具體操作問題,裘建浩認為,還應繼續深入探索教育信息化這一有效機制的具體做法,「我們不僅要關注『有教無類』,還應思考『因材施教』。」(完)